捲軸裝

捲軸裝

捲軸裝(scroll binding),是指將印頁按規格裱接後,使兩端粘接於圓木或其他棒材軸上,捲成束的裝幀方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捲軸裝
  • 作品別名:帛書
  • 創作年代:東漢(公元2世紀) 
簡介,精緻捲軸,

簡介

捲軸裝始於帛書,隋唐紙書盛行時套用於紙書,以後歷代均沿用,現代裝裱字畫仍沿用捲軸裝。
捲軸裝是由簡策捲成一束的裝訂形式演變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長卷文章的末端粘連一根軸(一般為木軸),將書卷卷在軸上。縑帛的書,文章是直接寫在縑帛之上的,紙寫本書,則是將一張張寫有文字的紙,依次粘連在長卷之上。捲軸裝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張叫作“裱”的紙或絲織品。裱的質地堅韌,不寫字,起保護作用。
裱頭再系以絲帶,用以捆縛書卷。絲帶末端穿一簽,捆縛後固定絲帶。閱讀時,將長卷打開,隨著閱讀進度逐漸舒展,閱畢,將書卷隨軸捲起,用卷首絲帶捆縛,置於插架之上。
公元一世紀末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改革和發明了新的造紙方法以後,紙的生產量擴大,並逐步普及起來。《後雙書·蔡倫傳》(卷一八)載:“倫字敬仲,桂陽人。…… 自古書契,我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乃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奏上雲。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放天下鹹稱蔡侯紙。”蔡倫的功勞在於用便宜易得的植物纖維代替貴重稀缺的絲質原料製造出可以書寫文字的紙張。雖然如此,可是當時的統治者並未充分推廣利用,寫書仍用簡、牘或縑帛。直到公元三世紀以後,才漸漸被採用。公元四世紀,東晉皇帝下令說:“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從此以後紙才代替了笨重的簡策和昂貴的縑帛制書。而捲軸裝的裝幀工藝也因此而發展得越來越考究,並逐漸形成了卷、軸、軸頭、褾、帶等專有分工與稱謂。

精緻捲軸

精緻的捲軸裝主要表現在軸、簽、絲帶上,如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籤;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等。
從裝幀形式上看,捲軸裝主要從卷、軸、褾、帶四個部分進行裝飾,“玉軸牙籤,絹錦飄帶”是對當時捲軸書籍的生動描繪。捲軸裝的紙書從東漢(公元2世紀)一直沿用到宋初(公元10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