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札

書札

書札,指書信。見《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質》:“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札
  • 外文名:letter
  • 解釋:書信
  • 出處:《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詞語解釋,基本概念,

詞語解釋

指書信,在部分動漫作品中也有筆記的意思,廣義上是指文稿、書稿這類手寫的文檔,也被用於筆記的一種高端叫法。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質》:“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南朝 梁 徐悱 《贈內》詩:“聊因一書札,以代九迴腸。”
《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程虎道:‘見有書札托我回復洪恭,我不曾替他投遞。’”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回:“曹、衛二國,各有書札上達元帥。”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嚴冬友《憶女》云:‘料得此時依母坐,看封書札寄長安 。’”
許地山 《春桃》:“至於向高還是讓他撿名人書札,或比較可以多賣錢的東西。”

基本概念

書札又稱手札信札尺牘,就是現在的書信。在日本,書札稱“訊息”。如平安時期“三跡”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許多“訊息”都很出名。在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紙張尚未發明和套用之前,當時一般把文字都記錄在竹木片上。《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令尚書給筆札。”這裡理解為書信之意。書札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一種載體。因此,日本把書札名之“訊息”是很妥切的。
書札
蔡倫製造了紙以後, “札”漸漸被紙所替代,而“札”字還是沿用至今。於中國,迄今為止最早寫在紙上的書札,即是陸機的《平復帖》。陸機是三國時期的人,他為了祈求友人病體康復,而致札問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後跋曰: “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後,惟有此數行,為希代寶。” 《平復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魏晉時期,書札套用甚為普遍,並且滲透到文學、書法藝術等各個方面。魏晉士大夫崇尚玄學清淡,講求舉目風度,並且互相品評標榜。在這種風氣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給人寫信時,就注意禮儀規範,文辭雅詞以及瀟灑的書法。書札中;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文化素質。鐘繇王羲之謝安郗超等人都善書札。此時還尚簡,語言務求簡要,無論是寒暄問候,還是論人議事,往往只三言兩浯,就能達到效果。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羲之頓首。決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讀來蘊藉雋永,回味無窮。說明下當時十大夫夕間的語言能力。魏晉書札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魏晉時望族們所用的紙——般為繭絲紙,譽為三希之一的王殉的書札《伯遠帖》就寫在這種紙上。三國陸機的書札《平復帖》用的紙就比較粗糙,而且厚,看起來別有風味。這二帖曾在故宮見到過。
大概到了唐代就出現了專門用來寫信的紙。明清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印製的箋紙更是典雅。著名的就有“十竹齋箋譜”、“芥子園箋譜”等。現在北京榮寶齋有各種各樣的書札用紙出售, “梅蘭竹菊”。箋譜、山水小品箋譜、人物箋譜,同時還有吳昌碩齊白石陳半丁等人作的箋畫,精美絕倫。
書札:也稱書信,書牘,尺牘,或函,書,啟,箋等,其中“尺牘”是較早名稱。漢朝制度規定用來書寫經書或法律的木片長二尺四寸,書寫一般文字的長度一尺二寸,詔書寫於一尺一寸長的木片上,稱“尺一牘”,省稱“尺牘”
史料價值:書札屬於第一手材料,因為它多為作者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有內幕情形,機密訊息,而且一般沒有什麼忌諱,較可靠。缺點是懷有私心雜念,如推卸責任,與事實不符等。利用書信時,要結合其他文獻,了解其背景,書信中有些引語也要搞清楚。重要書信如蔡鍔《松坡軍中遺墨》《締造共和英雄之尺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