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鹽技藝(滷水製鹽技藝),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曬鹽技藝(滷水製鹽技藝),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曬鹽技藝(滷水製鹽技藝),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承保護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曬鹽技藝(滷水製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山東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
鹽工將已達到足夠濃度的滷水用木桶運送並澆灌在火山岩製成的鹽槽盆內,利用烈日進行暴曬。曬鹽一般從上午10~11時開始,曬制到下午5~6時即可收鹽。用半彎的鐵片把顯現結晶、稍呈白花、液晶態的鹽晶刮集起來,並用小竹斗把每槽的鹽巴收集起來後倒入大竹筐中,挑至家中,置於裡屋陰涼乾燥的地方即可。這種製鹽的...
曬鹽技藝(運城河東製鹽技藝),主要為集鹵蒸發、過籮調配、儲鹵、結晶、剷出5個步驟。這種方式的優點有:一是墾地為畦,人工曬鹽;二是曬制過程中,在滷水中搭配淡水,提高了鹽的質量;三是加快了成鹽速度,只要五六天即可曬製成一次鹽。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曬鹽技藝(岱山海鹽曬制技藝)是中國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申報的一項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證於2007年。簡介 岱山製鹽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乾元至永泰年間(758年-766年),境內已有鹽事活動,隸翁山縣(今舟山)富都監。境內原鹽生產工藝屢經變革,經受三個歷史時期,即唐、宋、元及至清代中期沿用煎煮...
曬鹽技藝(井鹽曬制技藝),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井鹽曬制技藝是一種原始的鹽業生產方式,鹽民用木製水桶從瀾滄江邊的鹽滷水井中背上滷水,倒在各自的鹵池中風乾濃縮,再倒在鹽田裡風乾結晶成鹽。芒康出產的鹽又叫糌粑鹽,是打酥油茶的必備之品。製鹽是鹽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鹽井...
曬鹽技藝(淮鹽製作技藝),江蘇省連雲港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淮鹽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經歷了從海水煮鹽到天日曬鹽兩個漫長的過程。海水煮鹽的歷史差不多延續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鹽生產開始逐步向海水灘曬製鹽技術過渡。2014年,曬鹽技藝(淮鹽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
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氣污染治理服務;綠化管理服務;海洋環境保護服務;生態保護服務;鹽業技術推廣服務(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等。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山東夙沙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曬鹽技藝(滷水製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