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暹羅王國)

暹羅

暹羅王國一般指本詞條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暹羅
  • 英文名稱:Siam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曼谷
  • 主要城市清邁清萊普吉芭提雅
  • 官方語言:泰語
  • 貨幣泰銖(THB)
  • 時區:東七區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拉瑪八世(1935年―1946年)、拉瑪九世(1946年―2016年)
  • 人口數量:6600多萬
  • 國土面積:513115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曼谷、普吉島、清邁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國名由來,歷史沿革,王朝更迭,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版圖,經濟,史籍資料,元史,明史,清史稿,

國名由來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高棉),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併,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採用“暹羅”之稱)。
而當時泰人的自稱並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在《泰語大辭典》中,“泰”(ไทย)有“自由人、不為奴、人、族稱”四種含義。有人認為“泰”取自“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也有人認為“泰”的本意就是“人”。對於泰人的來源,向來眾說紛紜,有一派學者(泰國及西方為主)認為泰人是從今中國腹地南遷的(更有甚者認為南詔國為泰人建立,雲南為泰人故土,後來受蒙古壓迫才南遷的,受泛泰主義思潮的影響此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被泰國官方接受並寫入教科書);還有一派學者(中國居多)認為泰人“自古以來”就居於中南半島,不存在南遷之說。
泰人的第一個國家是興起於1238年的素可泰王國,也就是中國史籍中所稱的“暹國”。但這不是該國自定的國號,那為什麼叫“暹”呢?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對泰國地區乃至中南半島的稱呼,系梵語,有兩種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膚;黃金或金黃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有暹人奴隸的說法,12世紀高棉吳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可見“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對泰人地域的稱呼(如今緬甸稱境內的泰人為“撣人”也是這個道理)。而泰人自己的國號觀念則很弱,他們一般以都城來稱呼本國,如都城在素可泰時,就自稱為“阿那札素可泰”(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時代亦然。除此之外,泰人對自己國家還有一個共通的稱呼,就是“勐泰”(เมืองไทย),意為“泰人之地”。近代泰國打開國門以後,亟需制定正式的國號,在1826年與英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伯尼條約》及1855年正式開放通商的《鮑林條約》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為自己的國號,但1856年批准《鮑林條約》時,曼谷王朝出於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採用外界的稱呼Siam(中文通稱“暹羅”,直譯為“暹”),“暹羅”這才成為正式國號。
20世紀30年代以後,暹羅興起了泛泰主義的思潮,秉持這種思想的暹羅軍人鑾披汶·頌堪粉墨登場,並在1938年成為總理。他的“軍師”、泛泰主義理論家鑾威集極力鼓吹以族名“泰”來取代“暹羅”(Siam或Sayam)國名,強調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在暹羅國內不僅有1300萬人,在中國南部、法屬印度支那和英屬緬甸還有2300萬人散居。為了聯合他們和集中全體泰人的效忠,這個國家應該改名。1939年5月23日,暹羅政府通過決議 ,擬改國號為“泰國”,並徵求民意,當局的解釋有三:(一)“暹羅”(Siam或Sayam)一詞系由外國語音譯而來,並非泰語;(二)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來,為紀念泰族起見,所以應將暹羅改為“泰國”; (三)現在政府發給人民之各種檔案常常寫作“泰族”統治於“暹羅”,甚易被人誤為泰族係為另一個名叫暹羅的民族。1939年6月24日,鑾披汶政府在立憲革命(泰國1932年政變)7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改國號告人民書》。就泰語而言,國名從巴特賽亞姆(ประเทศสยาม)改成巴特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就英語而言,是從Siam變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則是從“暹羅”變成“泰國”。
鑾披汶政府在二戰期間採取親日政策,日本漸落盟軍下風時,鑾披汶政府於1944年倒台,泰國又投向反法西斯陣營。由於“泰國”國號是泛泰主義的產物,被質疑為覬覦英、法、中治下的傣泰民族居住地區,故在1945年2月又恢復了“暹羅”舊稱。1948年,鑾披汶·頌堪捲土重來,再登首相寶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國號為“泰國”,此後再也沒有變動,延續至今。

歷史沿革

公元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公元14世紀中葉,泰人首領烏通王吞併了素可泰王國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至18世紀中葉,其國土東部伸張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蘭那泰也為它所臣服。
泰國版圖泰國版圖
公元15世紀中葉,戴萊洛迦納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制定了薩克迪納制,國王授予全體皇族、各地方領主不同等級的爵位;同時,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別賜予不等數量的食田,平民百姓也可獲得5萊土地。阿瑜陀耶時代生產發展,物產豐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中國史書記載,在公元1370年―1643年之間,其使節來到中國訪問和貿易達102次,中國明朝使者回訪也有19次之多。清朝乾隆年間在廣州設立“本港行”,專門辦理對暹羅的貿易、稅務等事項。阿瑜陀耶與西方國家尤其是荷蘭葡萄牙等國商務交往也很頻繁。
公元16世紀中葉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阿瑜陀耶與緬甸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邊境常陷於戰亂之中,北部屬國蘭那泰有時也不得不向緬甸稱臣,公元1767年4月京都被緬軍攻陷,財物被搶劫,人口被擄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毀殆盡。
公元18世紀,時值緬甸入侵,在華裔民族英雄披耶達信的領導下,暹羅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復國鬥爭的勝利。隨後遷都於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達信被擁為王。他繼續領導擊退緬軍的頻頻進攻,把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統一起來。
公元18世紀中後葉,吞武里王朝部將昭披耶卻克里即後來的拉瑪一世,逐漸掌握政權,至公元1782年,拉瑪一世正式登基,建都曼谷,建立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滅亡。
曼谷王朝初期,君主繼續實行等級森嚴的“薩克迪納”制,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同時也對舊的徭役制度和稅收制度進行改革。主要措施是減少服徭役時間和增加實物稅的項目,因此人身依附得以減輕,由於吞武里、曼谷及其附近地區的開發,湄南河三角洲肥沃平原被開拓為新的農業耕作區,水稻耕植面積逐漸擴大,甘蔗、胡椒的種植也發展起來,製糖、製鹽和金屬加工工業也隨之興起,航海、造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木材開採加工工業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達而發展起來。貿易和生產的發展吸引了中國南方尤其是廣東沿海居民前來謀生,這些中國僑民受到當地居民和政府的歡迎。
近現代,曼谷王朝傳至第四代君王,蒙固王,或稱馬古大帝(即拉瑪四世,1851年―1868在位)時代,亞洲兩個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蒙固王屈從於英國的壓力,於1855年與英國政府代表J.鮑林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條約破壞了暹羅傳統的司法獨立、關稅自主和宮廷壟斷對外貿易的政策。其他西方列強也紛紛效法前來訂約,從此暹羅淪為半殖民地。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暹羅雖然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例外地成為東南亞地區中唯一保持名義上獨立的國家,但是它已處在西方勢力的團團包圍之中。
第五代君王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1910年在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借鑑西方國家經驗,領導了一場近代化改革運動,引進西方的行政、稅收、教育和軍事制度,傳統的“薩克迪納”制為薪俸制所代替,廢除奴隸制,國王聘請了外國顧問在政府各部門任職,又選送青年到西方留學,外交活動重心也傾向西方。暹羅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見朱拉隆功改革)。西方政治思想的影響和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暹羅的打擊,導致了1932年6月24日政變的爆發,公元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從此暹羅制定了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鑾披汶·頌堪政府在日本逼迫下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被綁上了日本戰車,1942年1月25日又被迫向英美宣戰,正式參加軸心國一方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時,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占領地割讓給暹羅,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王朝更迭

素可泰王朝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
立佛像立佛像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亨大帝,他被泰人尊稱為“泰國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將高棉文改創為泰國自己的文字,這套書寫字型在1292年銘刻碑文時開始啟用,於是在1292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公元十四世紀初,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到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一帶。
蘭甘亨大帝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斯里蘭卡)學習佛經,從此小乘佛教開始在泰國占了主要的地位。

大城王朝

蘭甘亨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日漸衰退。此時,泰國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日益壯大,並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提,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處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亞”(華人稱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泰國的大城王朝的開始。
拉瑪鐵菩提稱王后,立即開展外交和軍事攻勢,並且一統天下,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王。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通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來到的是葡萄牙人,他們占領了馬六甲海峽一帶,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亦相繼而來。
1767年,緬軍攻入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敗壁,荒草遍地,僅供遊人憑弔而已。

吞武里王朝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淪陷,緬軍留下士兵駐守,以對付泰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華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潮汕澄海,由於家貧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34年生下鄭信。
泰國寺廟泰國寺廟
大城被淪陷時,鄭信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重新組織力量,半年後大舉反攻。首先攻破了曼谷的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圍攻大城,並和緬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了大城。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到湄南河西岸得吞武里,並建立起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吞武里王朝。重建家園的鄭信,消滅了據地稱雄的其他勢力,收復失地,統一了泰國。然而,鄭王由於宮廷的爭權奪利,以及執政後期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1782年在政變中死亡,時年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三年。
後人為紀念鄭王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豐功偉績,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塑造一座鄭信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鄭王加冕之日,泰國王邊親臨該銅像主持紀念儀式,民眾循例在銅像附近舉行鄭王朝祭大典,舉行兩晝夜的慶祝活動。

曼谷王朝

鄭信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卻克里被加冕為王,在位為1782年到1809年,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國民間傳說的一位英雄),也稱曼谷王朝,也就是延續到泰國王朝。是當今皇上哇集拉隆功大帝(拉瑪十世王)的祖先。
一世王封王之後的第一件大事是把皇宮的地址從吞武里遷到曼谷,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第四個國都。然後仿照大城的宮殿模式,開始建造新皇宮。他將舊城裡所有劫後餘生的工匠師傅全部找來,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建築,大皇宮河玉佛寺,從此國泰民安,曼谷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皇族仍為拉瑪家族,國都依然是曼谷。
拉瑪一世的繼位者為拉瑪二世(1809年―1824年),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兩次,時為清朝嘉慶及道光年間。然而最受後世稱道的是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他所興建和修復的曼谷廟宇不勝枚舉,最著名的便是鄭王廟(Wat Arun)。他還展開外交活動,並允許葡萄牙在曼谷設立第一個西方國家的大使館。
拉瑪三世王在位期間為1824年到1851年,他繼續了暹羅重新對外開放的政策,成功地與中國進行了貿易,源源而入的中國彩色陶瓷使他倡導利用陶瓷片來裝飾許多寺廟。他還是個極度虔誠的佛教徒,鼓勵美國的傳教士把西藥和印刷引進了泰國,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天花疫苗也就是當時從美國引進的。
蒙庫是拉瑪三世的弟弟(1851年―1868年)他在繼位拉瑪四世王之前做過二十七年的和尚,他是曼谷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淵博,通曉多種語言。他探研了許多學科,如西方歷史、地理、數學、現代科學,尤其是天文學。他曾成功地推測出1868年8月18日將會出現日全食,當時許多歐洲和亞洲的科學家們持不相信的態度跑到泰國灣東南岸上觀察,這一天,果然月亮擋在地球前面,整個太陽被遮掉了。蒙庫的成功在東西方的天文學中倍受崇敬。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多國建立外交關係,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丹麥、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等國簽訂了條約。無疑,這種做法導致他的國家免遭外國的欺凌而淪為殖民地的命運。
繼承蒙庫王位的是他的兒子,當時他只有十五歲,繼任為曼谷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
五世王大帝,英明睿智,高瞻遠矚,韜略藝世,攘外安內保國,在當時帝國主義步步逼近,耀武揚威下,大帝不為武力而屈服,整軍經武和外交周旋力挽狂瀾,終使泰國保得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並親手創建拍遵宗誥軍官學校,培養了優秀的新一代軍事人才,強化了保衛國軍疆域的力量。
大帝屢次親訪西歐強國,汲取經驗,將國政革新,設行政、法律、醫學學院,改革稅務和海關制度。大帝建成泰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所醫院,並創辦完成了自來水、電力、電訊、電話系統。大帝在訪歐期間,對文明國家的法治及民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改變了宮廷規章制度,廢止了古代的跪拜禮節,廢除了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頒布國民教育制度,並在國內修築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暹羅的第一所醫院(詩里拉醫院)。歷史學家稱他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這一時期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
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二年。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放置他的銅像。每年十月廿三日他的祭辰之日,在此廣場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朱拉隆功的繼位者瓦棲拉烏(Vajiravudh)為拉瑪六世王,他出生於英國牛津,曾服役於英軍。他的改革措施乃是以西方精神為指導。他的重要變革之一就是在1913年頒布誥令,要求臣民採用姓氏,從此改變了泰國只有名而沒有姓的歷史。他在全國推行初級教育,並成立曼谷的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他的豐功偉績中,意義最為深遠的是要民眾提高國家觀念,藉以締造愛國情操。六世王瓦棲拉烏很晚才結婚,他僅有的女兒是他在1925年過世的前一天才誕生的,於是王位由他的胞弟帕恰迪波(Prajahipok)接任。隨著世界潮流,皇族的權力逐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世王執政時,結束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從此泰國變為君主立憲的國家,即國王繼續在位,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1935年七世王在英國宣布退位,他保留了素可泰親王的榮譽頭銜,並在英國度過餘生。他十歲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Ananda Mahidol)於是繼位為拉瑪八世王。在他尚在瑞士求學期間,由攝政會三人專職輔佐直到他學業完成。1945年,阿南塔·瑪希敦國王滿二十歲,全國人民歡天喜地地迎接他回來執政,可是事隔一年,於1946年6月9日,這位年輕的國王竟然在自己的臥房內中槍駕崩。於是他的弟弟蒲美蓬·阿杜德繼位,即曼谷王朝第九世君主。
蒲美蓬·阿杜德在2016年逝世,繼承他王位的是他的兒子瑪拉·哇集拉隆功,稱拉瑪十世。

版圖

暹羅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部,向南延伸到馬來半島北部,與寮國、高棉、緬甸和馬來西亞交界。東南瀕暹羅灣,西南瀕安達曼海,海岸線長約2600公里。

經濟

古代,早在遠古時代,在今泰國的領土上便有人類生息繁衍。20世紀60年代,在北碧府探拍洞遺址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粗糙石核和刮削石器,此外還發現中石器時代的石核工具和人類骨化石。在班考遺址出土大量石斧和新石器時代人類骨化石。在孔敬府能諾他遺址出土的有稻殼印的陶片,由此可以斷定早在幾千年前這裡的人們已懂得栽培稻穀。
公元初年,在今泰國的北部和中部出現一些分散的、各自獨立的政權。最早的有金鄰國(即金陳國),位於今叻丕府境內。中國史籍《扶南異物志》載:“金鄰一名金陳,去扶南可二千餘里。地出銀,人民多好獵大象,生得乘騎,死則取其牙齒”,其地隘古代東西交通之要衝。在這裡出土有公元2世紀的銅質小佛像和希臘羅馬式銅燈。
公元6世紀孟人建立波羅缽體國,該國後為真臘所吞併。10世紀在湄南河下遊興起了孟人國家羅斛國。
在泰國的北部邊陲地區,很早便有泰人活動。13世紀蘭那泰王國在清萊建立了政治中心後,泰人不斷向南發展,先征服了孟人的哈利奔猜國,繼占領了泰人的帕堯國,1296年建成了清邁城。蘭那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遷移至此。13世紀在湄南河上游稱雄的素可泰王朝,國勢興盛,人民生活安定。在文化上的重要建樹是吸收了古代巴利文、吉蔑文和孟文的優點,創造了符合泰語特點的泰人文字,並用這種文字刻寫了碑銘,為蘭甘亨國王歌功頌德和記載當時的社會生活。這種古泰文便是現代泰文的基礎。同時,國王從錫蘭引進了小乘佛教。著名的素可泰式的青銅佛像,便是這一時期的文化代表(見彩圖[泰國素可泰時期的佛像])。素可泰與蘭那泰通好,同中國關係密切。

史籍資料

元史

暹國,當成宗元貞元年,進金字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國。比其表至,已先遣使,蓋彼未之知也。賜來使素金符佩之,使急追詔使同往。以暹人與麻里予兒舊相仇殺,至是皆歸順,有旨諭暹人“勿傷麻里予兒,以踐爾言”。
大德三年,暹國主上言,其父在位時,朝廷嘗賜鞍轡、白馬及金縷衣,乞循舊例以賜。帝以丞相完澤答剌罕言“彼小國而賜以馬,恐其鄰忻都輩譏議朝廷”,仍賜金縷衣,不賜以馬。

明史

暹羅,在占城西南,順風十晝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國。後分為羅斛、暹二國。暹土瘠不宜稼,羅斛地平衍,種多獲,暹仰給焉。元時,暹常入貢。其後,羅斛強,並有暹地,遂稱暹羅斛國。
暹羅(暹羅王國)
洪武三年,命使臣呂宗俊等齎詔諭其國。四年,其王參烈昭毗牙遣使奉表,與宗俊等偕來,貢馴象、六足龜及方物,詔賜其王錦綺及使者幣帛有差。已,復遣使賀洪武四年正旦,詔賜《大統歷》及彩幣。
十年,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帝喜,命禮部員外郎王恆等齎詔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並賜世子衣幣及道里費。自是,其國遵朝命,始稱暹羅;比年一貢,或一年兩貢。至正統後,或數年一貢雲。十六年,賜勘合文冊及文綺、磁器,與真臘等。二十年貢胡椒一萬斤、蘇木一萬斤。帝遣官厚報之,二十一年貢象三十、番奴六十。二十二年,世子昭祿群膺遣使來貢。二十三,年貢蘇木、胡椒、降香十七萬斤。
成祖即位,詔諭其國,永樂元年賜其王昭祿群膺哆囉諦剌駝紐鍍金銀印,其王即遣使謝恩。六月,以上高皇帝尊謚,遣官頒詔,有賜。八月復命給事中王哲、行人成務賜其王錦綺。九月命中官李興等齎敕,勞賜其王,其文武諸臣並有賜。
先是,占城貢使返,風飄其舟至彭亨,暹羅索取其使,羈留不遣。蘇門答剌及滿剌加又訴暹羅恃強發兵奪天朝所賜印誥。帝降敕責之曰:“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得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鑑戒。其即返占城使者,還蘇門答剌、滿剌加印誥。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時暹羅所遣貢使,失風飄至安南,盡為黎賊所殺,止余孛黑一人。後官軍征安南,獲之以歸。帝憫之,六年八月命中官張原送還國,賜王幣帛,令厚恤被殺者之家。九月,中官鄭和使其國,其王遣使貢方物,謝前罪。
七年,使來祭仁孝皇后,命中官告之几筵。
十四年,王子三賴波羅摩剌札的賴遣使告父之喪。命中官郭文往祭,別遣官齎詔封其子為王,賜以素錦、素羅,隨遣使謝恩。十七年命中官楊敏等護歸。以暹羅侵滿剌加,遣使責令輯睦,王復遣使謝罪。宣德八年,王悉里麻哈賴遣使朝貢。
初,其國陪臣柰三鐸等貢舟次占城新州港,盡為其國人所掠。正統元年,柰三鐸潛附小舟來京,訴占城劫掠狀。帝命召占城使者與相質。使者無以對,乃敕占城王,令盡還所掠人物。已,占城移咨禮部言:“本國前歲遣使往須文達那,亦為暹羅賊人掠去,必暹羅先還所掠,本國不敢不還。”三年,暹羅貢使又至,賜敕曉以此意,令亟還占城人物。十一年,王思利波羅麻那惹智剌遣使入貢。景泰四年,命給事中劉洙、行人劉泰祭其故王波羅摩剌札的賴,封其嗣子把羅蘭米孫剌為王。天順元年賜其貢使鈒花金帶。六年,王孛剌藍羅者直波智遣使朝貢。
成化九年,貢使言天順元年所頒勘合,為蟲所蝕,乞改給,從之,十八年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給事中林霄、行人姚隆往封其子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為王。弘治十年入貢。時四夷館無暹羅譯字官,閣臣徐溥等請移牒廣東,訪取能通彼國言語文字者,赴京備用,從之。正德四年,暹羅船有飄至廣東者,市舶中官熊宣與守臣議,稅其物供軍需。事聞,詔斥宣妄攬事柄,撤還南京。十年進金葉表朝貢,館中無識其字者。閣臣梁儲等請選留其使一二人入館肄習,報可,三十二年遣使貢白象及方物,象死於途,使者以珠寶飾其牙,盛以金盤,並尾來獻。帝嘉其意,厚遣之。
隆慶中,其鄰國東蠻牛求婚不得,慚怒,大發兵攻破其國。王自經,擄其世子及天朝所賜印以歸。次子嗣位,奉表請印,予之。自是為東蠻牛所制,嗣王勵志復仇。萬曆間,敵兵復至,王整兵奮擊,大破之,殺其子,餘眾宵遁,暹羅由是雄海上。移兵攻破真臘,降其王。從此歲歲用兵,遂霸諸國。
六年遣使入貢。二十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後。中樞石星議從之,兩廣督臣蕭彥持不可,乃已。其後,奉貢不替。崇禎十六年猶入貢。其國,周千里,風俗勁悍,王,瑣里人,官分十等,自王至庶民,有事皆決於其婦,其婦人志量,實出男子上,崇信釋教,男女多為僧尼,亦居菴寺,持齋受戒。衣服頗類中國。富貴者,尤敬佛,百金之產,即以其半施之。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地卑濕,人皆樓居。男女椎結,以白布裹首。富貴者死,用水銀灌其口而葬之。貧者則移置海濱,即有群鴉飛啄,俄頃而盡,家人拾其骨號泣而棄之于海,謂之鳥葬。亦延僧設齋禮佛,其貢物,有象、象牙、犀角、孔雀尾、翠羽、龜筒、六足龜、寶石、珊瑚、片腦、米腦、糠腦、腦油、腦柴、薔薇水、碗石、丁皮、阿魏、紫梗、藤竭、藤黃、硫黃、沒藥、烏爹泥、安息香、羅斛香、速香、檀香、黃熟香、降真香、乳香、樹香、木香、丁香、烏香、胡椒、蘇木、肉豆蔻、白豆蔻、蓽茇、烏木、大楓子及撒哈剌、西洋諸布。其國有三寶廟,祀中官鄭和。

清史稿

暹羅,在雲南之南,緬甸之東,越南之西,南瀕海灣。順治九年十二月,暹羅遣使請貢,並換給印、敕、勘合,允之。自是奉貢不絕。
康熙二年,暹羅正貢船行至七洲海面,遇風飄失護貢船一,至虎門,仍令駛回。三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奏暹羅來餽禮物,卻不受。其年,議準暹羅進貢,正貢船二艘,員役二十名,補貢船一艘,員役六名,來京,並允貿易一次。康熙三年十一月,國王遣陪臣等齎金葉表文,文曰:“暹羅國王臣森列拍臘照古龍拍臘馬?虖陸坤司由提呀菩埃誠惶誠恐稽首,謹奏大清皇帝陛下。伏以新君御世,普照中天,四海隸帡幪,萬方被教化。卑國久荷天恩,傾心葵藿,今特竭誠朝貢,敬差正貢使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副貢使握坤心勿吞瓦替、三貢使握坤司敕博瓦綈、大通事揭帝典,辦事等臣,梯航渡海,齎上金葉表文、方物進獻,用伸拜舞之誠,恪盡遠臣之職。伏冀俯垂天聽,寬宥不恭,微臣不勝瞻天仰聖戰慄屏營之至,謹具表以聞。御前方物:龍涎香、西洋閃金緞、象牙、胡椒、?黃、豆蔻、沉香、烏木、大楓子、金銀香、蘇木、孔雀、六足龜等;皇后前半之。”帝錫國王緞、紗、羅各六;金緞、紗、羅各四,王妃各減二。正副使等賞賚有差。定暹羅貢期三年一次,貢道由廣東,常貢外加貢無定額。貢船以三艘為限,每艘不許逾百人,入京員役二十名,永以為例。
十二年,貢使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等至,具表請封。四月,冊封暹羅國王,賜誥命及駝鈕鍍金銀印,令使臣齎回。誥曰:“來王來享,要荒昭事大之誠;悉主悉臣,國家著柔遠之義。朕纘承鴻緒,期德教暨於遐陬,誕撫多方,使屏翰躋於康乂。彝章具在,渙號宜頒。爾暹羅國森烈拍臘照古龍拍臘馬?虖陸坤司由提呀菩埃秉志忠誠,服躬禮義,既傾心以向化,乃航海而請封。礪山帶河,克荷維籓之寄;制節謹度,無忘執玉之心。念爾悃忱,朕甚嘉尚。今封爾為暹羅國王,錫之誥命,爾其益矢忠貞,廣宣聲教,膺茲榮寵,輯乃封圻。於戲!保民社而王,纂休聲於舊服;守共球之職,懋嘉績於侯封。欽哉,無替朕命!”
二十三年,王遣正使王大統、副使坤孛述列瓦提,齎金葉表入貢。帝諭暹羅進貢員役,有不能乘馬者,官給夫轎,從人給舁夫。先是貢船抵虎跳門,守臣查驗後,進泊河乾,封貯貨物,俟禮部文到,方準貿易。至是疏請嗣後貢船到廣,具報即準貿易,並請本國採買器用,乞諭地方官給照置辦,允之。頒賞暹羅之鞾,始折絹。貢使回國,禮部派司官、筆帖式各一人伴送。二十四年,議定暹羅國王原賞緞三十四,今加十六,共表里五十。四十七年,貢馴象二、金絲猴二。是年,禮官議準暹羅貢船壓艙貨物在廣東貿易,免其徵稅。
六十一年,部議暹羅入貢照安南國例,加賜國王緞八、紗四、羅八、織金紗羅各二;王妃緞、織金緞、紗、織金紗、羅、織金羅各二。是年,國王奏稱彼國有紅皮船二,前被留禁,請令廣東督撫交貢使帶回。帝可其請,並諭禮部曰:“暹羅米甚豐足,若運米赴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十萬石貿易,有裨地方,免其稅。部臣與暹羅使臣議定,年運三十萬石,逾額米糧與貨物照例收稅。
雍正二年十月,廣東巡撫年希堯陳暹羅運米並進方物,詔曰:“暹羅不憚險遠,進獻谷種、果樹及洋鹿、獵犬等物,恭順可嘉。壓船貨物概免徵稅,用獎輸心向化之誠。”六年,帝諭暹羅商船運來米谷永遠免稅。七年,常貢有速香、安息香、袈裟、布疋等,時貢使呈稱“京師為萬國景仰,國王欲令觀光上國,遍覽名勝,歸國陳述,以廣見聞”。帝命賢能司官帶領遊覽,並賞銀一千兩,遇所喜物購買。使臣復稱本國產馬甚小,國王命購數匹帶歸,允之,命馬價向內庫支給。復賜國王御書“天南樂國”扁額、緞二十五、玉器八、琺瑯器一、松花石硯二、玻璃器二、瓷器十四。貢使赴廣採買京弓、銅線等物,復詔賞給。
乾隆元年六月,國王遣陪臣朗三立哇提等齎表及方物來貢,增馴象一隻,金緞二疋、花幔一條,並言昔賜蟒龍袍藏承恩亭上,歷世久遠,難保無虞,懇再賜一二襲。帝特賞蟒緞四疋。禮部奏暹羅照丕雅大庫呈稱伊國造福送寺需銅,懇弛禁,議弗許,帝特賞八百斤。八年,詔暹羅商人運米來閩、粵諸省貿易,萬石以上免船貨稅銀十之五,五千石以上免十之三。其米照市價公平發糶。若民間米多,官為收購,以補常平社倉,或散給沿海標營兵糧之用。十三年,入貢方物外,附黑熊一、鬥雞十二、太和雞十六、金絲白肚猿一。十四年,國王遣陪臣朗呵派提等入貢,錫御書“炎服屏籓”四字。十六年,帝諭閩督喀爾吉善等籌辦官運暹羅米法。疏陳非便,並言不如獎勵商人赴暹羅運米至二千石以上者,予議敘給頂戴,從之。十八年,國王遣使入貢,懇賜人葠、纓牛、良馬、象牙、及通徹規儀內監。禮臣不可,帝加賜人葠四斤,特飭使臣歸國曉諭國王“恪守規制,益勵敬恭”。二十二年,入貢,特賜其王蟒緞、錦緞各二,閃緞、片金緞各一,絲緞四,玉器、瑪瑙各一,松花石硯二,琺瑯器十有三,瓷器百有四。三十一年,暹羅入貢,賜與前同。
頃之,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暹羅為花肚番所破,繳還原頒賜物。花肚番即緬甸也。當其時,緬甸攻暹羅,進圍其國都阿由提亞,三月陷之,殺其王,暹羅遂亡。
緬甸酋懵駁既破暹羅,恃強侵雲南邊,高宗疊遣將軍明瑞、大學士傅恆、將軍阿桂、阿里袞等征之,緬甸調征暹羅軍自救。阿由提亞之陷也,暹羅守長鄭昭方率軍有事高棉,聞都城陷,旋師赴援,疊與緬甸戰,構兵數年。既以緬甸困於中國,鄭昭乘其疲敝擊破之,國復。昭,中國廣東人也。父賈於暹羅,生昭。長有才略,仕暹羅。既破緬軍,國人推昭為主,遷都盤谷,鎮撫綏輯,國日殷富。四十六年,鄭昭遣使朗丕彩悉呢、霞握撫突等入貢,奏稱暹羅自遭緬亂,復土報仇,國人以詔裔無人,推昭為長,遵例貢獻。帝嘉之,宴使臣於山高水長。所貢方物,收象一頭、犀角一石,餘物準在廣東貿易,與他貨皆免稅。特賜國長蟒緞、珍物如舊制。
四十七年,昭卒,子鄭華嗣立,屢破緬,緬酋孟隕不能敵,東徙居蠻得勒。五十一年,華遣使入貢御前方物:龍涎香、金鋼鑽、沉香、冰片、犀角、孔雀尾、翠皮、西洋氈、西洋紅布、象牙、樟腦、降真香、白膠香、大楓子、烏木、白豆蔻、檀甘密皮、桂皮、螣黃,外馴象二。中宮前無象,物半之。並請封。十二月戊午,封鄭華為暹羅國王,如康熙十二年之例錫之誥印。
先是緬甸憚國威內附,後屢為暹羅所敗,五十三年,來貢,乞諭暹羅罷兵。五十四年正月,帝賜鄭華敕曰:“朕惟自古帝王功隆丕冒,典重懷柔,凡航海梯山重譯而至者,無不悉歸涵育,鹹被恩膏。爾暹羅國王鄭華遠處海隅,因受封籓職,遣使帕使滑里遜通亞排那赤突等恭齎方物,入貢謝恩,具徵忱悃。朕念爾國與緬甸接壤,往者懵駁、贅角牙相繼為暴,侵陵爾國,興師構怨,匪爾之由。今緬甸孟雲新掌國事,悔罪輸誠,籥求內附,已於其使臣回國時諭令孟雲與爾國重修和好,毋尋干戈。爾亦宜盡釋前嫌,永弭兵釁,同作籓封,共承恩眷。茲特賜國王絲、幣等物,尚其祇受嘉命,倍篤忠忱,仰副眷懷,長膺天寵。欽哉!”
乾隆五十五年,鄭華咨稱:“乾隆三十一年,烏肚構兵,國破君亡。其父鄭昭光復故物,十僅五六。舊有丹荖氏、麻叨、塗懷三城,仍被占據,懇諭令烏肚歸還,以復國土之舊。”粵督郭世勛以聞。帝念暹羅所稱之“烏肚番”即緬甸。前緬甸與暹羅詔氏構兵,系已故緬酋懵駁,非今王孟雲之事。丹荖氏等三城,亦系詔氏在國時被緬甸侵占,非鄭氏國土。相安年久,自應各守疆界,是年,入貢,因慶祝萬壽,加進壽燭、沉香、紫膠香、冰片、燕窩、犀角、象牙、通大海、哆囉呢九種,帝亦加賜國王御筆“福”字。六十年,暹羅破高棉,取阿可耳及破丁篷二地。
嘉慶元年,暹羅遣使進太上皇帝、皇帝漢、番字金葉表文並方物。正月,命使臣與寧壽宮千叟宴,賜正使聖制千叟宴詩一章。二年,遣使賀歸政及登極,貢龍涎香、冰片等二十四種。帝奉太上皇帝命賜鄭華敕曰:“九服承風,建極著會歸之義,三加錫命,樂天廣怙冒之仁。舊典維昭,新綸用沛。爾暹羅國王鄭華屢供王會,久列籓封。茲於嘉慶二年,復遣使臣奉表入貢,鑒其忱悃,允荷褒揚。至以天朝疊慶重熙,倍呈方物,具見輸誠效順,弗懈益虔。國家厚往薄來,字小柔遠,自有定製。第念爾國僻處海陬,梯航遠涉,其所備物若從擯卻,勞費轉多,特飭收受,加賜文綺等物。嗣後止宜照常進呈一分,以示體恤。王其祇承眷顧,益懋忠純,永膺蕃庶之恩,長隸職方之長。欽哉!”三年,召暹羅使臣宴重華宮。五年,國王遣使齎祭文、儀物,詣高宗純皇帝前進香,並獻方物。
十年,暹羅貢表,言與緬甸戰獲捷,有詔和解之。
十四年,遣使祝嘏,加賞正副使筵宴重華宮。秋,鄭華卒,世子鄭佛繼立。遣使入貢請封,遭風沉失貢物九種,帝諭不必補進。十五年,封鄭佛為暹羅王,給誥命、駝鈕鍍金銀印,交使齎回。十八年冬,總督蔣攸銛奏暹羅正貢船在洋焚毀,僅副貢船抵粵,副使唧拔察哪丕汶知突有疾,聞正貢船遭焚,驚懼,益劇,不能即赴都。帝命副使留粵調治,所存貢物十種,派員送京,失物毋庸補備。且諭曰:“暹羅國王抒忱納贐,沿海申虔,即與到京齎呈無異。例賞物件及敕書,交兵部發交兩廣總督頒給。”嘉慶十九年,暹羅王聞貢船焚毀,補備方物入貢,遇颶風,船漂散。二十年秋,正副貢船先後抵粵,蔣攸銛以聞。仁宗嘉其恭順,諭曰:“暹羅向系三年一貢,明年又屆入貢之期。此次方物,可作二十一年例貢。”暹羅王復表請準用內地水手駕駛,部議駁之。
道光元年,暹羅遠征馬來半島開泰州,懸軍深入,破沙魯他軍,南下服派拉克,進與色蘭格耳國戰,以軍疲,由新格拉而還。三年,遣使入貢賀萬壽。四年,鄭佛在位十五年,傳位其子鄭福。道光五年,遣使入貢請封,仍封鄭福為暹羅王。福朝貢益恭。
鹹豐元年,鄭福卒,弟蒙格克托繼立,遺使進香並齎遞表文、方物,二年,徐廣縉奏:“暹羅國王遣使補進例貢,並請敕封,現已行抵粵東。”帝命貢使來京,給嗣王誥命。時當粵匪亂熾,貢使竟不能至,入貢中國亦於此止。此後暹羅遂為自主之國矣。
蒙格克托通佛學,善英語,用歐人改制度,行新政,國治日隆,復與英、法諸國訂約,遣使分駐各國。同治七年,蒙格克托卒,子抽拉郎公繼立,廢奴隸,行立憲。北部亂賊蜂起,討平之。法既吞越南,復迫暹羅割湄江東地。光緒十九年,國王派軍駐守。法藉口暹羅侵越南,出兵占孔格沙丹格、托倫格二地,復進據寮國之加核蒙隆拍拉朋。暹軍敗退湄河西岸,法復以海軍攻盤谷海港,暹人懼,乞和。既,英人疾法日盛,不益於己,乃與法立約,保證湄南屬暹羅,暹羅賴以少安,致力國政,日蒸富強。宣統二年,卒,子馬活提路特立。
暹羅版圖,北緯六度至二十度,東經九十七度至一百七度,設樞密院,國王選親貴勛臣充之,國之大事皆諮詢而行。中央稱畿甸省。全國分十七州,置總督。州下有縣、郡、村。人口八百萬,中國人占三分之一。常備軍三萬人,戰時可增十倍。海軍有炮艦、水雷艇數艘。製造槍炮廠、造船所皆備。暹羅疊出英君,政治修明,故介於英、法諸大國屬地,而能自保其獨立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