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泊鼠山聞明朝有石塘之險

《暮泊鼠山聞明朝有石塘之險》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描寫了相向而行的兩艘船相遇的情景;頷聯寫泊舟時所見所聞;頸聯從仰看轉到回望;尾聯再次點題,照應全詩,表現了詩人樂觀主義的情懷。全詩語言質樸自然,筆致舒展流暢。其中,中間四句並不拘泥於一般律詩所要求的對仗,屬於流水句,讀來有行雲流水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暮泊鼠山聞明朝有石塘之險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誠齋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暮泊鼠山聞明朝有石塘之險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陽仍更澀沙灘。
雁來野鴨卻驚起,我與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邊山已遠,如何篷底暮猶寒?
今宵莫說明朝路,萬石堆心一急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鼠山、石塘:地名,今地未詳。
②澀:不光滑,這裡引申為停留的意思。
③起:據宋寫本,乾隆吉安刻本作“去”。
④宵:據宋寫本,乾隆吉安刻本作“朝”,與詩意不合,非。
⑤湍:急流。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下水船碰到上水船彼此交換行舟的情況,夕陽的余暈灑在沙灘上將去未落。
夕陽斜照幾度雁回,驚起野鴨無數,詩人與船上其他人都不由得抬頭而望。
回望來路,只見雪山已遠,但暮色中的船篷,依然不能給人帶來多少暖意。
今宵不必過於掛念明朝的路程,險灘不過是水石相激形成的一股急流而已。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楊萬里“丁母憂”服滿,奉詔回臨安。自吉州(今江西吉安)出發,當輾轉進抵衢州之後,便沿衢江蘭江富春江順水而下,行舟途中,一次暮泊鼠山,作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題目中的“聞明朝有石塘之險”這個信息是由何處而來本是個疑問,而第一句正回答了這個問題。看來這個險灘距離鼠山不遠,“上水船”剛過,便與作者的“下水船”相遇而同泊鼠山了。既然同泊一地,自然易於交流情況,便聽到了這個情況,故稱“聞”。次日一早,作者的下水船便要北上,很快便會到達險灘,故稱“明朝”。所以這個信手拈來的詩句,不僅是即興寫實,還暗暗地擔負著點題的妙用。“夕陽仍更澀沙灘”,夕陽正扣題之“暮”字。“澀”字言夕陽將落未落,餘光滯留沙灘。一個“澀”字使夕陽照沙灘的畫面增添了質感,生動,有內蘊。
這時“雁來野鴨卻驚起”,大雁飛來,驚動了野鴨,亂飛起來。這就引起了“我與舟人俱仰看”。頷聯兩句,一氣直下。作者在這裡描繪出一個優美而又生意盎然的畫面:它有著夕陽照射下的紅霞和白色的沙灘,再加上遠處的雪山,這個環境是很美的,又似乎是很靜的。然而在這個靜境裡,由於大雁的飛來,驚起了野鴨,使得這個靜境增加了不少生氣。作者並不是旁觀者,而是參加到畫面里來,也成了畫面里的一個人物,從而增強了這個畫面的真實感。
在《朝天集》中,此詩之前,有《蘭溪解舟四首》,其第一首云:“兩岸千千萬萬峰,看來冷白復寒紅。人言雪嶺非銀嶺,三日晴光曬不融。”可見蘭溪兩岸多山,而且盡為白雪所覆蓋。走了一段路程之後,雪山已過,逐漸遠離,故稱“回望雪邊山已遠”。既然雪山已遠,似乎應該暖和一點了,詩中卻稱“如何篷底暮猶寒”,船篷里,可以避風,可以禦寒,然而仍然感覺到冷,這自然與“暮”有關;更重要的還在於時序,這首詩作於仲冬,正是寒冷季節。
“今宵莫說明朝路”,這才明白點出題中的“明朝”。“石塘之險”不僅是“聞”來的,而且是“明朝”的事,那“今宵”就不必懸在心頭,掛在唇邊。這樣說來說去又沒有什麼用處。其實所謂險灘,在作者看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萬石堆心一急湍” ,不過是水石相激因而產生一股急流而已。“一”者,言其少也。從這個“一”字上,充分顯示出作者對險灘的蔑視之意和鎮定之心,這與眾人之說來說去、驚慌失措,完全不同。
這首詩的語言,通俗易懂,質樸無華。不少句子,形同口語。比如:“下水”句,“我與”句、“今宵”句等。他自己說:“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這些詩句,真是即興而作,信手拈來,毫無艱澀之弊。他又往往汲取俗語入詩,例如這首詩的第三句:“雁來野鴨卻驚起” ,其中“野鴨”一詞,即俗語,而詩文中一般是用“鳧”的。呂留良在《宋詩鈔》中評楊萬里道:“後村(劉克莊)謂:‘放翁(陸游)學力也,似杜甫;誠齋(楊萬里)天分也,似李白。’蓋落盡皮毛,自出機杼。古人之所謂似太白者,人今之俗目,則皆俚諺也。……見者無不大笑。”這些“見者”對於楊詩的“俚諺”是嗤笑的,他們認為作詩必須用那文縐縐的字眼,“俚諺”是不能入詩的。卻不知這正是“誠齋體”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的詩之所以使人感到清新、自然,與這種語言風格是有一定關係的。

名家點評

清代陳衍宋詩精華錄》:“三、四似不對,而實無字不對。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筆。”
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文學家沈祖棻《古詩今選》:“這篇詩三、四兩句,粗讀似乎並非對句,而細看則無字不對,非常工整。這便是所謂“流水對”,雙句而單意,詩中有此,往往能夠增加生動的氣氛。這種句法,唐人已開其端,而宋人運用更為自如。”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宋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宋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