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暗流鄉
- 面積:98平方公里
- 耕地總面積:22712畝
- 水田面積:4501畝
地理環境,地理地貌,旅遊資源,經濟發展,民俗文化,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鄉境內,暗流河居中,鴨池、貓跳兩河相傍,三河南水北流,匯聚於礦山村青槓壩,流入索風營湖。索風營湖後湖成“Y”字形環繞暗流鄉境。發源於平壩縣九甲老菜山的暗流河,全長66.7公里,流域面積299平方公里,其下游在暗流鄉境內三起三伏:先在街上村北側入洞伏流,至穿洞村出露300餘米,再伏流至洋橋村仰天窩,旋即又伏流至羊皮洞,呈35米高、10米寬的瀑布直瀉貓跳河。在羊皮洞側、貓跳河岸的險峰絕壁上有一洞名曰“大灣洞”,洞內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瀑等巨大、密集、雪白、透明、閃光,造型奇特,是距今發展的溶洞奇觀。有密如雨柱、白色透明的“銀管叢林”,雙手作揖、形似白猴的“神猴拜壽”;還有如“八仙過海”、“夢筆生花”、“甘霖普降”、“大鵬展翅”、“鴛鴦戲水”等等,舉不勝舉。
地理地貌
暗流鄉因豐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瑰麗的溶洞,奇絕的地下河、天坑、天窗、盲谷、漏斗、峽谷等旅遊資源,2003年1月10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 “以高原岩溶地貌、岩溶植被為主體,融入濃郁的民族風情,具有旅遊觀光、休閒避暑、文化娛樂會議接待多種綜合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暗流鄉地貌為岩溶、丘陵、窪地、峽谷並存,海拔1200—1300米,北端貓跳河、鴨池河匯流處為全清鎮市海拔最低點——僅為765米。該鄉境內年平均氣溫14—14.5℃,年積溫3800—4100℃,無霜期237—278天,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暗流河沿岸的下壩田壩,是清鎮著名的農田大壩之一,盛產品味獨特的優質大米。
旅遊資源
暗流鄉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貓跳河、鴨池河、暗流河流經境內,“三河景區”溶洞發育完善,原始植被茂密,瀑布飛流壯觀,民族風情濃郁。2002年,暗流河風景名勝區已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暗流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品種有鋁釩土、鐵礦石、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無煙煤、硫鐵礦等。暗流鄉建有工業小區,主要設施為原清化廠搬遷後遺留的廠房及生產、生活設施。工業區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可供利用的房屋建築面積達7.5萬平方米。區內建有3.5千伏安變電所一座,與紅岩電站專線相連,實行雙迴路供電。1992以來,工業區已引進冶金、建材、化工、養殖、食品及煙花爆竹等7家企業並運轉良好,2002年全鄉有規模以上企業6個,全鄉企業總產值1.554億元;現該工業小區尚有2萬餘平方米廠房可供利用。
經濟發展
2009年,暗流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貴陽市委主要領導提出的:“敢抓敢管、敢做敢為、敢闖敢試”的作風,落實好 “應挑戰、保增長、重民生、推改革、促發展、善領導”的要求,圍繞“龍頭帶動、科技推動、城鎮拉動”的經濟發展思路,以“走科學發展路,建生態文明鄉”為主線,積極開展“四要三增二建一為民”專項活動,搶抓機遇、增強發展意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下壩村為中心,以香港裕東投資有限公司為依託,打造2000畝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園;以岩上村為中心,以清鎮一代食品公司為依託,打造生態立體農業示範區,以鏵硐村為中心,以鄉索楓農業行銷公司為依託,打造生態特色土雞養殖示範區;以鄉政府駐地為中心,建立食品工業園區;依託蔬菜冷庫、加工廠建設,新街煤礦生活區建設,形成農業產業鏈,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為建設生態文明鄉而積極努力奮鬥。
民俗文化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天黑時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欄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說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轟笑。
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戀戀不捨。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濕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娘家。“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娘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娘家出嫁前要拜別娘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打濕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娘家把嫁妝送到夫家。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製,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談起六月六。很多人都肯能覺得陌生。但對於布依族同胞來說,卻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包三角粑,殺雞宰鴨,用白紙做成小旗,沾上雞血插在莊稼地內,家家大掃除,晾曬衣服被蓋,沐浴淨身,宴請親友,故又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歷有二說:一說是祭祀人類的始祖盤古。布依人認為,其子新模進一步提高了栽培技術。盤古死後,其繼妻虐待新橫,盤古顯靈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盤古逝世日。另一說是悼念為爭取布依族解放而犧牲的英靈。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義的日子。起義失敗後,留下了許多孤兒寡婦,以後每到六月六,遺孀們總要洗曬丈夫在世時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邊洗曬邊哭著唱述對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稱寡婦節。有一首《哭夫調》唱道:“年年有個六月六;家家戶戶曬紅綠,別家有夫紅綠曬,寡婦無夫曬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