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城鎮(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

衛城鎮(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衛城鎮位於清鎮市中北部,屬貴州貴陽清鎮市所轄。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稱鎮西衛,自古為商賈雲集、商貿之地,素有“小荊州”之美稱,歷史文化悠久,是貴陽地區僅次於青岩的古鎮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9年被貴州省政府評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東接麥格鄉,南界站街鎮,東北面以修文為界,西南連線犁倭鄉,西和西北與暗流河為界,與王莊鄉、暗流鄉為鄰。鎮政府駐衛城鎮和平中路,距清鎮市區34公里。距貴陽市城西55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區紅楓湖約24公里。共有漢、苗、布依、仡佬、彝、回等14個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衛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政府駐地:衛城鎮和平中路
  • 地理位置:貴州省貴陽市西
  • 面積:210多平方公里
  • 人口:6.2萬餘人(五普數據)
  • 著名景點:蔡水河、貓跳河、烏沙河、馬場河、小甘河
鄉鎮介紹,歷史文化,歷史沿革,傳統文化,光影衛城,飲食文化,旅遊資源,工業發展,礦產資源,農業發展,旅遊景點,鎮妖四棱碑,十里竹堤待君來,賀龍廣場,

鄉鎮介紹

衛城鎮位於貴州省清鎮市西部,是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鎮,歷史文化悠久,是貴陽市地區僅次於“青岩古鎮”的古鎮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2009年被貴州省政府評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衛城鎮位於清鎮市中北部,總面積210平方公里,東接麥格鄉,南界站街鎮,東北面以修文縣為界,西南連線犁倭鄉,西和西北與暗流河為界,與王莊鄉、暗流鄉為鄰。鎮政府駐衛城鎮和平中路,距清鎮市區34公里。
衛城鎮衛城鎮
地理位置:衛城鎮位於清鎮市中北部,距省城貴陽50公里,距清鎮市區34公里,東經106°23′—106°27′,北緯21°07′—21°09′之間,海拔1000—1400米。總面積210平方公里。東與修文縣接壤,北與暗流、王莊鄉相接,西與流長鄉毗連,南與站街鎮為鄰。全鎮2.2萬戶,6.2萬餘人。轄3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008年農民平均純收入4200元。

歷史文化

衛城,原名鎮西衛,其史可以上溯到元明時期,元代的衛城隸屬於八番宣慰司、順元路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明初及中葉,隸屬於貴州宣慰司,並歸少數民族水西安氏管轄,稱為“引葉遮勒”。明末,水西安氏叛亂,明政府平叛後,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監控,以“水外六目”之地設立鎮西衛,並將衛所置在今天的衛城鎮。此後,經過鎮西衛指揮郭維垣、龍圖麟、龍必錦幾代人的建設,鎮西衛城初具規模。
鎮西衛城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古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明政府控制水西一帶少數民族的咽喉之地。明清時期,隨著鎮西衛交通、軍事地位的日益凸顯,外地客商、本地商人紛紛在此地開埠置店,各種文化、各地習俗在此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的建築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
此外,1936年2月,賀龍、肖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進駐衛城,並在這裡召開千人大會,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同時並將地主的糧食、鹽巴等發放給窮苦百姓,獲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楊順清、譚志德等29名清鎮籍在此參加紅軍,為衛城的紅色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衛城鎮的經濟文化繁榮興盛,儒、釋、道傳統文化、宗教以及其他地區的鄉土祭祀都在鎮西衛城興盛起來,本地鄉紳、外地商人在此大興土木,修廟宇、立會館,文昌宮、玉皇閣、朝音寺、關帝廟、水滸廟、地母廟、扶風閣、江西會館(萬壽宮)、四川會館(川主廟)、貴州會館(黑神廟)等相續修建。但明清及民國的戰亂,使大部分廟宇、會館等毀壞殆盡,但從僅存的幾處遺址和民間記憶,仍可依稀看出明清時期鎮西衛城的建築風貌及建築特徵。
鎮西衛城自古文風昌盛、人才輩出,科舉時期,鎮西衛城在清代出過幾位進士。科舉廢除以後,部分鄉紳興辦義學、開設學堂,為衛城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而後,省立貴陽師範學校遷至衛城,更為衛城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0世紀末21世紀初,衛城鎮黨委、政府組織人員深入挖掘古鎮歷史文化,編輯出版了《衛城古鎮》、《古鎮·鄉思·情韻》,並向上級部門申報衛城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經過省市各級專家的實地走訪及審查,衛城鎮於2009年被貴州省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此後,衛城鎮黨委、政府為復原衛城古鎮原始風貌,先後聘請規劃、設計單位編制《清鎮市衛城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及重點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將規劃區域合理分區,確定發展目標,並從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完善鎮區基礎設施、以及重建古鎮歷史建築三個方面著手,將衛城鎮打造成“歷史文化名鎮、旅遊休閒勝地”。

歷史沿革

明崇禎三年(1630年)設鎮西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衛與威清衛合併置清鎮縣改名衛城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來,衛城鎮的行政機構經過多次變化,1991年底撤區並鄉建鎮,將原管轄的暗流鄉、木刻鄉劃出新建暗流鄉;蔡水鄉的岩腳、老院子、蓋山、大寨、大壩等5個村劃歸犁倭鄉,新建的衛城鎮轄2個居委會,36個行政村。

傳統文化

隨著鎮西衛的設立,其重要的軍事、交通的作用日益凸顯,各地商旅頻繁往來,促進了鎮西衛的繁榮。民國《清鎮縣誌稿》記載:“衛城客商住居者多,交易薈萃聚一城中。清鹹、同、光、宣間,煙泥暢銷,外商爭先至此,因而吸引他業,並駕活躍,市容較縣城為盛。”外省及本地商人紛紛在此興修會館、寺廟,各種文化、習俗在此交融,形成的古鎮獨特的建築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
建築文化
衛城建築既有北方民居的特色,又融合江西、湖南一帶風格,同時又根據衛城鎮地形依次而建。其建築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會館及寺廟的修建。
衛城的民居,多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築,大多採用“金包銀”(將木架房的房柱用磚包起來)的建造方式。最為突出的是一進四合院式、二、三或四進四合院式,房屋樣式一般都為走過當街鋪面或堂館,便是一個天井(也稱院壩),天井小的一般約十五、六平方米,大的約二、三十平方米,院壩左右兩側,有的建廂房,也有的一側建廂房,一邊建花台(有些人家還有小魚塘),正房天井對前屋,中為堂屋,用以奉祀家神,兩邊為主人住房,正房之後,一般還有一個小院子或者一片小園子栽種花木和蔬菜,再後便是廁所、畜圈。房屋門窗上雕龍篆鳳、鑿刻花卉文辭、飛禽走獸圖案。木製八仙桌、四方桌、太師椅等擺設有序。對於二、三或四進四合院式是根據衛城鎮地形順山勢修建,一進高於一進,給人步步登高的感覺。
縱觀衛城民居,既有江南民宅之雋秀,又有北方四合院之凝重,尤其是二進式或三進式四合院民居,更適合於大戶人家。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古鎮文化重要的文化因子,是經過歷史發展、傳承沉澱而成。現衛城傳承下來的主要民俗有:舞龍舞獅、正月十五亮燈、觀音會、牛戴花、端午登高、薅打鼓草、苗族的跳鼓及打嘎祭祖、苗族跳蘆笙、苗族鼓舞、中秋瓜燈節。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民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衛城也是一座具有光榮歷史的紅色文化古鎮 ,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在賀龍、肖克率領下進入衛城。紅二、六軍團在這裡召開千人大會,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同時並將地主的糧食鹽巴等發放給窮苦百姓,獲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在此,楊順清、譚治德等二十九位清鎮籍青年參加了紅軍,為建立黔西北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此外,2010年10月,原國家領導人陶鑄之女陶斯亮為感謝楊順清老紅軍,在楊順清墓前立“恩重如山”碑,為衛城紅色文化注入一抹感恩文化的血脈。

光影衛城

明城牆(明代)
衛城古鎮城牆,始建於明崇禎三年三月(公元1630)。依城外起伏山脊而建,多處制高點高聳山尖陡岩,內緩外陡、易守難攻。開東西南北四門,直通東、西、南、北四大街及小街小巷。砌牆用石重達數百斤乃至數千斤,經鏨鑿修整規則,用糯米拌石灰漿座縫砌築。城牆周長3.2公里,高3米,厚(寬)3.2米。表面砌築若干高0.7米牆垛,即射擊又防守制高點上的炮樓,怒視牆外,在明末朝特殊時期控制水西的防禦環城帶,不愧為軍事重鎮。
清末,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衛城曾多次發生戰亂,飽經滄桑的城牆成了斷垣殘壁,由於軍事武器逐漸演變,修復城牆再也沒有意義。解放後,天下太平,衛城從軍事重鎮蛻變為商品集散地,城牆更失去了作用,因而被拆毀多處,用於修建集體公房,砌路基等。今存南門至黃倉坡到東門一段,約500米。
菖蒲堂及中醫中藥
“菖蒲堂”是中醫名家,解放前系譚姓私人中藥房。1952年至1980年為聯合診所。1981年改制以來,老中醫鐘家榮在此懸壺濟世、救治病人。該建築清末修建,木瓦結構,二重堂四合院,370平方左右。二層木樓板,天井中廣植花卉。
門窗做工精細,雕刻有花草禽獸、八仙過海等吉祥圖案。1936年2月1日,賀龍肖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到達衛城,在這裡駐紮過。2008年,菖蒲堂被清鎮市政府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保護了古式建築又維護了中醫中藥的發展延續。說起中醫中藥,那高懸的“菖蒲堂”金字,就讓你品出了它的源遠流長。菖蒲,草也,堂即殿堂,二者合一即為中華之草,進入殿堂,這足以解釋中醫某某堂某某堂的稱謂之迷。
堂內靠牆的藥櫃,抽抽五斗,打開後藥香四溢,金銀花、厚朴無不山中生長,天麻、人參、杜仲、靈芝都在山野之中,論泡製,或醋泡,或炭化,專味專制,《本草綱目》藥師心內有譜,用法用量背記滾瓜爛熟。
櫃口醫師診脈斷病,望聞問切,辯症施治,筆走龍蛇處方開藥,找出病根病因,丹、膏、丸、湯攻其病點病位,外加針灸,按摩即解除病痛,又無副作用。相傳譚、周、鐘姓以此為業,施醫術,救民眾,解除口入之內毒,表發寒暑之侵襲,治癒百姓不計其數,為黔中古鎮人民健康,作出了微薄貢獻。
衛城的中醫現已發展到羅、宋、蔣、徐等數家,想必在振興中醫中藥的洪流中一定會成為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鎮人民政府正有意讓其凸顯之。

飲食文化

衛城飲食歷經300餘年薈粹融合,現形成以川味為主,兼有廣味的獨特風味,不少特色菜均已申請註冊商標並在省內外10餘個城市發展有加盟店。
衛城飲食文化悠久,歷來重視菜餚的味道,素有“吃在貴州,味在衛城”的說法。衛城烹調以川味為主,兼以廣味,形成了衛城辣、麻、甜、酸俱全的特色菜系——“衛城味”。無論煎、炸、燉、炒、葷、素、冷盤,均力求做到油而不膩,淡而不薄,飲酒下飯,無不適口。
衛城廚師隊伍經多年的積累,博採眾長,掌握了180多道菜的製作方法。2008年8月經省烹飪協會評出:衛城辣子雞、八寶飯、鹽菜肉、炸腰柳、雞茸蹄筋、玻璃魷魚湯、清蒸肚片,酥炸珊瑚卷、衛城三合飯為貴陽名菜。
上世紀初,享有盛名的衛城四大廚師白案劉紹清, 紅案梁清和,紅白兩案李雲海,佼佼者要數林清和。
時下名廚不乏其人,諸如楊永方、吳成海、羅祥靈、徐如祥、吳友春等人。衛城飲食菜餚已在清鎮、貴陽受到歡迎,真空包裝辣子雞已打出省外,進入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
衛城酒也名譽黔中。衛城釀酒採取傳統工藝,以刺梨、苞谷(玉米)為主要原料,利用山泉水,經過十餘道工序釀製而成。安酒、平壩窖酒、朱昌大曲等多種窖酒均已衛城白酒為基酒進行勾兌,使衛城曾享有“酒鎮”的稱號。

旅遊資源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蔡水河、貓跳河烏沙河、馬場河、小甘河(屬烏江水系),迎燕水庫、紅岩湖以及梯級人工湖等,極具開發潛力。

工業發展

貴陽市給其定位是“兩城三星中的一星”、“四基地”,礦藏資源豐富,企業眾多,已形成集冶煉、化肥、鑄造、造紙、磨具磨料、市政設施、喜慶用品、盆景花卉、建築材料於一體的產業群,在工業區內目前有興海鋼鐵有限公司、偉城紙業公司、北達彩色路面磚公司、特種合金鑄造廠、衛城複合肥廠、東海爆竹廠、衛城油石廠、酒麴釀酒廠、新發水泥廠等。年產值2億餘元。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鐵、鋁、矽、白晶石等,其中,產煤區達75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 噸,主要分布在大土、興中、關口、龍井、迎燕、蓮花、坪寨、新發等村;產礦區(均為鐵鋁伴生)整體連片達20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300餘萬噸。

農業發展

衛城的果蔬是計畫經濟年代的“菜農”奠定基礎的,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是白蘿蔔、胡蘿蔔和大頭菜;目前最具規模暢銷重慶、廣州等省外市場的是大蔥、蜜本南瓜和晚番茄,現已建成規模1000畝以上的蔬菜基地5個。3000畝以上規模的水果基地1個。蔡水河沿岸涉及8個村的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已經啟動。2006年,全國10強農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入駐衛城鎮,也是首次入駐貴州,征地近300畝,將建成貴州省目前最大的種雞場和孵化場,拉動衛城養殖業的發展,並為衛城農業產業化調整,規模經營注入活力。

旅遊景點

鎮妖四棱碑

在衛城鎮城西老保河邊。過去,衛城鎮城內人多往老保河游泳洗澡,不慎溺水身亡者不少。疑有妖孽作祟,誘人跳河溺水。城中人用青石在河邊修了一座四棱碑,建築年代不詳,背面刻一尺方正佛字,前面及左右皆刻“南無妙色身如來”等法語,以鎮妖孽。碑座一米,碑高3米,四面各寬0.5米,上置碑帽伸檐。帽頂疊三顆石制圓珠,珠上尖頂。碑呈灰白色,斑駁狀裂紋,且字跡多有剝蝕。
鎮妖四棱碑鎮妖四棱碑

十里竹堤待君來

隨著2008中國·貴陽避暑季之清鎮市避暑休閒遊暨衛城鄉村生態飲食文化節的到來,衛城鎮加強旅遊設施建設,在順河“十里竹堤”增設了步行道、護欄、竹筏、水車、石刻、石凳等,以嶄新的面貌、優美的環境迎接八方客人。

賀龍廣場

賀龍廣場位於原衛城鎮糧管所,於2008年5月動工,當年7月竣工,占地面積6000m2,總投資共500餘萬元。廣場集休閒、健身、革命傳統教育於一身,設有扭腰器、步行器、按摩器等健身器材及休閒石凳等。青草坪內荷葉、玉蘭、桂花枝繁葉茂。貴陽師範學校舊址證明了抗日戰爭時期社會動盪、學校南遷的實況。紅軍召開千人大會舊址,以及紅軍長征在清鎮的陳列館,以豐富的史料和精彩的畫面告訴我們紅軍進軍黔西北,強渡鴨池河的實況,以及當地農民回響擴紅號召,參加紅軍及他們創造的業績。
賀龍廣場賀龍廣場
2008年8月,清鎮市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將賀龍廣場命名為“清鎮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