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城市範圍內的政府、企業和人們相互互動的方式,提高互動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回響速度,從而實現城市信息基礎架構與城市高度整合的基礎設施的完美結合,使得城市政府、企業和市民可以作出更明智的決策。本章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構建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體系架構,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總體藍圖和集成框架。在此基礎上,突出“統一規劃、集中管控、共建共享、資源協同”的特徵,建設包括套用與發展層、平台與資源層、網路與感知層的智慧城市目標體系架構。其中,套用層是目標,是智慧城市建設成效的最終體現;平台與資源層是核心,是智慧城市集約建設、共建共享的關鍵環節;網路與感知層是基礎,是智慧城市業務運行、信息互動和信息採集的基礎平台。各層之間協同一致,互相促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 外文名: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model
目標及原則,總體願景,主要目標,建設原則,模型架構,感知網路,通信網路,信息資源,套用體系,保障體系,標準規範體系,模式與步驟,建設模式,建設步驟,

目標及原則

總體願景

智慧城市的建設,將緊密圍繞城市發展規劃的總體發展戰略和城市發展戰略核心訴求。在智慧城市基本要素和領域的基礎上,突出城市特色,與中長期發展有機融合,形成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實現智慧城市與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公共服務、公眾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深刻且良性互動。
對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智慧城市是可以深刻、全面、實時感知的。經濟運行、公共服務、市政管理等多領域、多維度、多視角的綜合動態可以第一時間提供給城市的管理者,並輔以決策支持,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及時、有序,實現日常運行駕輕就熟,重大決策科學合理,突發事件應對自如;對投資者和經營者而言,智慧城市是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商機豐富、交易活躍、信用完善、服務到位;對廣大公眾而言,智慧城市是一個透明的城市,政民互動、衣食住行以及各種資訊、服務、交易均可以便捷獲取;對旅行者而言,智慧城市是一個觸手可及的城市,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輕輕一“點”,吃住行游購娛各類信息隨時獲取。

主要目標

集合智慧城市的定義以及中國的實際國情,一般意義上將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明確為:“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具體來講,就是以信息、知識和腦力資源為支撐,通過透明、充分的信息獲取,廣泛、安全的信息傳遞,有效、科學的信息處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運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從而跨越式地提高城市發展的創新性、有序性和持續性,形成低碳城市生態圈,構建城市發展的新形態,使整個城市像一個有智慧的人那樣,具有較為完善的感知、認知、學習、成長、創新、決策、調控能力和行為意識,使絕大多數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務和套用。
(1)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服務經濟發展
以智慧城市建設帶動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與信息服務業、數字文化產業、物聯網產業、雲計算產業等快速發展,促進信息產業發展與城市信息化建設良性互動。信息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企業信息技術套用率達到80%,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物聯網、雲計算、IPv6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具有良好示範效應的創新體系。促進信息技術在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全方位套用,為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鋼鐵、石油化工、食品等為主的城市產業形態注入強勁的創新發展動力。通過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套用,實現企業綜合能耗與信息化成本降低20%以上,有效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減少污染排放,加速經濟轉型升級。
(2)促進城市運行精細高效,提升智慧型化水平
以智慧政府建設為核心,實現政務運行陽光透明,政務辦事協同高效,政務決策科學智慧型,最終實現面向公眾的政府跨部門協同工作,100%實現電子數據交換,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100%線上處理,公眾足不出戶即可與政府部門互動溝通,享受政府的便捷高效服務。建成一體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套用體系,實現城市交通、電力、環境、人口、安全、水務等管理的智慧型融合與高效管控。在城管、安防、環保等重點領域城市部件的管理電子化率達到100%,形成支撐領導決策、保障城市運行的網路體系。建成高度集中、共享的政務數據資源中心,逐步實現各套用系統在IT基礎設施層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資源層面的統一交換、套用集成層面的協同整合、安全與運維層面的集中保障。
(3)升級公眾服務優質便捷,打造智慧型生活典範
持續改善社會民生,著力推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公共事業繳費等方面的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型化進程,完善面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特殊人士的信息化服務,使數字生活方式在全市逐步普及。加大智慧社區建設力度,新建社區100%開展智慧社區建設,打造優質、便捷、幸福舒適的生活環境,提升市民生活質量與公眾幸福感知,使城市成為市民智慧型生活的宜居城市。
(4)完善基礎設施先進安全,保障智慧城市承載能力
進一步推進承載網路體系的全面覆蓋與高速傳輸,提升網路綜合業務承載能力,產業園區、商務樓宇和新建住宅小區的光纖通達率達到100%,無線寬頻人口覆蓋率達到90%;大力部署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感測器網路,城市新建社區智慧型電錶、智慧型水錶入戶率達100%,交通路網信息採集覆蓋100%的市區道路,逐步實現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統籌建設智慧城市的雲計算能力,合理規劃並共享數據資源;統一信息標準和安全規範,確保智慧城市平穩運行。

建設原則

(1)創新引領,統籌規劃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創新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一方面,要密切跟蹤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創新性地套用雲計算、物聯網、IPv6等關鍵技術,奠定智慧城市的科技高起點;另一方面,要通盤考慮、全面統籌,確保智慧城市架構完整、功能完善、數據完備、標準統一、協同高效、穩定安全。為此,需要從城市發展全局出發,打破條塊分割,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工合作、互補互利,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約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2)最佳化產業,服務民生
以信息化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以信息化營造便捷、誠信的運營環境,依託智慧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相關智慧產業,是最佳化產業結構、創新商業模式、加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同時,深化公共服務和公眾套用,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增強公眾幸福感知,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3)重點突破,示範帶動
抓住國家賦予城市創新試點的機遇,找準突破口,先行先試,著力推進智慧產業和重點領域智慧套用的建設,以示範和試點帶動智慧城市建設整體工作,確保智慧城市的建設穩步開展。
(4)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充分發揮政府在巨觀調控、政策引導、標準制定、組織推進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智慧城市建設有序開展;同時全面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按照市場規律,面向有效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模型架構

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型主要由感知層、網路層、平台層和套用層4個層級構成。感知層主要側重於信息的感知和監測,通過全面覆蓋的感知網路透明、全面地獲取各類信息;網路層由覆蓋整個城市範圍的網際網路、通信網、廣電網和物聯網融合構成,實現各類信息的廣泛、安全傳遞;平台層由各類套用支撐公共平台和數據中心構成,實現信息的有效、科學處理;套用層則涵蓋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小區、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商業等各個領域的綜合、融合套用。這些套用與城市發展水平、生活質量、區域競爭力緊密相關,並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感知網路

建設全面覆蓋、集約共享的城市感知網路,能為上層各類智慧型套用系統提供視頻、數據、位置、環境等多種類型的整合感知信息。
不斷完善、拓展城市通信基礎設施,實現多種方式隨時隨地高速接入,並通過物聯網、網際網路、通信網和廣電網的融合建設,為各類智慧型化套用、企業和公眾提供全面覆蓋、透徹感知的信息通道。
智慧城市的運行需要從城市運行的現場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各類數據和信息。智慧城市的感知一般分為以下4類。
(1)身份感知
身份識別網路。在城市公共場所建立標準統一的射頻識別感知網路,推廣射頻識別套用範圍,實現對城市移動物體的身份識別。
(2)位置感知
通過定位技術的行動裝置找出使用者所在的位置,並根據位置提供使用者所需的相關套用服務。建設各類位置感知網路,實現對移動物體位置的精確感知,擴大交通運輸工具的位置感知套用範圍,促進衛星定位系統在移動物體位置感知領域的套用。
(3)圖像感知
通過攝像頭對物體的表征及運動狀態進行感知。
(4)狀態感知
利用各種感測器及感測網對物體的狀態進行動態感知。根據各行業領域的需求,鼓勵各行業物聯網套用的發展,推動工礦企業、商貿物流、辦公場所和住宅小區等感知網路的套用。
智慧城市的感知層要針對以上4類感知,統一規劃、統籌部署4類感測器。建設身份感知網路,進一步推廣RFID的套用範圍,在RFID套用熱點區域部署RFID讀寫器公共網路;建設位置感知網路,推動衛星定位系統在運輸工具上的進一步套用;建設圖像感知網路,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場所攝像監控網路,實現視頻監控網路對城市公共場所的全方位覆蓋;建設狀態感知網路,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控網路,實現環境監控網路對大氣、園林、海洋等環境的整體監控。要根據套用帶動的原則,鼓勵各行業物聯網套用的深入發展,推動工礦企業、辦公場所和住宅感知網路的部署。
通過身份、位置、圖像和狀態感知網路的全面建設,形成覆蓋城區電網、交通、城建、企業、醫院等重點區域和設施的智慧型互聯感知網路,為城市的安全與應急、交通運輸、公共設施、醫療衛生和文化旅遊等部門提供智慧型化物聯網網路平台;將物聯網與現有的網際網路有機互聯,從信息匯聚階段向協同感知階段和泛在融合階段邁進,實現“人—人、人—物、物—物”的智慧型化融合,發展智慧型化城市的物聯網套用,利用物聯網技術有效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促進生產管理、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向精細、動態和全面感知的方向發展。

通信網路

高速泛在的通信網路將為智慧城市提供良好的信息套用環境,讓各種數據、語音、視頻、圖像等都能不受約束地在其上實現城市內外的有效配合。智慧城市通信網路將“站在全球高度,走在世界前列”,將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相結合,充分體現信息化發展的寬頻化、無線化、綜合化、智慧型化、個人化趨勢。將在智慧城市建設先進的信息通信基礎網路和業務網路,以滿足該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各種信息通信業務需求,最終使智慧城市的通信網成為一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位化、智慧型化的寬頻多媒體信息通信網路。
智慧城市通信網路建設將圍繞以下兩方面展開。
1.著力構建新一代信息網路基礎設施
以電信運營商全業務發展和3G建設為契機,最佳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下一代移動通信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立體化、高頻寬、全覆蓋的無線基礎網路,實現固定寬頻接入網路、有線電視網路從網路到業務的融合,鼓勵通信網路向IP化、光纖化、無線化、智慧型化發展。
(1)加快城市接入網光纖化進程,大力推進“光城計畫”
利用EPON、GPON等實用技術,結合無線移動通信等手段,根據不同區域特點探索發展多種模式的光纖寬頻接入。加速接入網路的“光進銅退”進程,在城市地區推進光纖到樓入戶,加快寬頻網路向農村地區延伸的步伐,力爭實現“100Mbit/s入戶、1Gbit/s入樓、TGbit/s出口”的目標。
(2)改善農村通信基礎設施水平
要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開展“信息下鄉”活動,健全農村通信服務體系,實施涉農信息平台內容開發與套用,提供更加貼近三農的信息服務。
(3)建設高速寬頻網路,將寬頻戰略上升為國家行為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成果,寬頻普及率每提升10%可以直接帶動GDP增加1.4%。布魯斯學會的研究則顯示:寬頻普及率每增加1%,能夠直接拉動就業率上升0.2%~0.3%。在寬頻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為全社會帶來高達10倍的回報。發展寬頻不僅是拉動內需、保持經濟成長、轉變發展方式的有力手段,而且也是推進信息化、適應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需要,同時,實施國家寬頻戰略是以信息化促進工業智慧型化,實現“兩化”融合的重要推動力。此外,寬頻網路在信息傳遞速度、傳遞範圍、傳遞成本和彌補地區間“數字鴻溝”等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和現代化意識方面的作用與日俱增。因此,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套用日益廣泛,並且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民素質、繁榮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寬頻基礎網路建設,一是要聚焦光纖寬頻網路和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路建設,進一步加快寬頻在城鎮地區的普及,加快寬頻網路在企業、家庭、學校、政府及公共服務部門的推廣套用;二是要進一步加快寬頻向農村地區的延伸,為鄉鎮提供良好的寬頻上網條件,使農民享有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促進農村信息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要繼續推動網路升級,積極推進核心網智慧型化、接入網寬頻化、承載網IP化、業務網綜合化,加快現有網路向下一代網路升級演進的步伐;四是要提高城域網網路安全防護能力,實現網路的可管可控。在建設高速寬頻網路的同時,要注重網路安全建設:一是通過基於IP的網路安全管理將基礎網路、業務網路、支撐網路實現可管可控,逐步建立一體化的安全防護技術體系,確保基礎信息網路和重點信息系統安全;二是積極跟蹤、研究和掌握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先進理論、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加強對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寬頻網、物聯網及雲計算等新技術帶來的網路信息安全風險的跟蹤研究,增強網路與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安全保障體系,落實信息安全管理職責。開展應急保障演練,加強應急通信保障工作體制和應急協調機制建設。持續開展各類信息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四是積極推動電信設備的網路與信息安全標準化和檢驗體系建設。健全網路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完善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等制度。
(4)促進3G網路建設
構建以3G+WLAN為主的多層次、廣覆蓋、多熱點無線寬頻網路,在商業區、交通樞紐、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動中心等區域,加快新建Wi-Fi無線熱點,逐步與3G網路一起構成無縫覆蓋的無線寬頻網路。繼續加快TD-SCDMA產業化步伐,推進TD-SCDMA增強型技術產業化和網路部署,加強TD-LTE技術研發和國際標準競爭,推動TD-SCDMA長期發展和向4G演進。
(5)構建以IPv6為核心的全新網際網路架構,平穩有序地組織網路和業務過渡
建立面向商業套用的IPv6網路,研究市場、業務、服務過渡策略,保證網路和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可贏利的商業模式,實現IPv6用戶的規模發展。
2.加快推進“三網融合”
隨著我國電信業改革的不斷推進,電信網、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網的融合趨勢也日趨明顯。人們對於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通信、娛樂、教育、醫療、商務等綜合性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和強烈,產業趨勢迫使電信企業進一步加強了自身服務的豐富性、實用性與時效性。網際網路與電信網實際已經高度融合,伴隨著電信市場的機遇與整體的大背景,“三網融合”的實施進程逐漸加快。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會議明確,我國已進入加快推進三網融合關鍵時期,進一步開展“三網融合”的技術條件、網路基礎和市場空間現已基本具備。
面對新的歷史契機:一是要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實現統籌規劃、升級改造和共建共享,促進業務運營相互準入、對等開放、合理競爭;二是加大內容資源開發和業務創新,大力發展IPTV、手機電視、網際網路視頻等融合業務;三是要加強產業鏈合作,從保障用戶權益出發,維持用戶使用感知的穩定角度,營造雙向進入的和諧競爭環境。在合作溝通中,從管理與運營的優勢出發,發揮各自現有資源的最大效能,重在建立合作共贏的運營模式和合作機制,避免國有資產的重複投資和重複建設;四是要構建保障三網融合規範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體制機制和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管理高效的監管體系。

信息資源

構建全市統一的公共套用支撐平台、信息資源管理體系、數據交換平台、重點信息資源資料庫和信息資源目錄資料庫,推動城市信息化的集約建設,逐步實現各套用系統在IT基礎設施層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資源層面的統一交換、套用集成層面的協同整合、安全與運維層面的集中保障。
1.統一的公共平台
智慧城市統一的公共平台基於雲計算建成。智慧城市雲平台的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能夠體現出基本服務理念的底層雲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服務和管理雲的建設,能夠體現出創新和示範作用的GIS雲、視頻服務雲、資料庫雲、物聯網雲及容災雲等的建設。同時,能夠結合服務的理念,在技術實現以及商業模式上,建設符合當今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多層次新型信息服務體系。
總體上看,智慧城市雲計算平台架構主要包括3個部分。
(1)雲服務基礎設施
提供即需即得的存儲資源、計算資源和網路資源。
(2)智慧城市雲基礎服務
提供城市信息化建設最基礎的服務支持,包括資料庫支持、地理信息系統(GIS)支持以及包括統一身份認證、信息檢索、Web服務、Email服務等在內的基礎信息服務支持等。
(3)業務服務
提供包括智慧城市園區管理、企業服務、政務服務、物聯網信息處理、容災等多種業務服務支持。
2.共享的信息資源
以智慧城市雲計算數據中心為基礎,以數據交換平台為核心,統籌管理全市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電子政務運維與安全管理,實現信息化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集中管理及維護。為此,城市共享的信息資源體系包括“信息資源管理體系”、“數據交換平台”、“重點信息資源資料庫”和“信息資源目錄資料庫”4個子項目。
(1)信息資源管理體系
以確保全市信息化設施共建共享、集中管理維護的全面實現為目標,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建設項目將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使用、維護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全面保障城市信息化過程中“集約化”建設思路的落實。
(2)數據交換平台
以規範信息交換方式,全面提高跨機構的信息協調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擴大數據交換平台的接入部門範圍,為現有各系統的異構信息資源提供統一的數據交換接口,實現跨部門的信息協同套用。
(3)重點信息資源資料庫
以為政府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城市基礎信息服務為目標,持續完善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城市基礎地理信息和巨觀經濟與信用信息等重點資料庫建設,依託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的信息系統,實現完善的城市公共信息採集、整合和發布機制,構建面向公眾的、集約化的信息資源服務平台。
(4)信息資源目錄資料庫
城市信息資源目錄資料庫的建設目的:結合未來城市公共數據交換平台建設的實際需求,構建分類科學、條理清晰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以及相關的制度、標準等,為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提供標準的數據接口規範。

套用體系

以新興產業發展、智慧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兩化融合為主線,從行業、園區、企業三方面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以產用結合為手段,一方面,發揮新興產業、智慧產業對經濟發展、城市運行的支撐與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城市信息化建設為新興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依託套用支撐公共平台的數據整合共享與業務協同能力,統籌規劃推進大規模智慧套用項目建設,選擇安排一批社會民生效果明顯、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條件較成熟的重點智慧示範工程,以政府智慧套用建設和採購啟動市場,鼓勵企業創新服務方式和產品,提供多樣化的智慧型民生服務,逐步建成智慧政務、智慧型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智慧小區、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商業等智慧型化套用系統,並通過系統之間的智慧型融合,將各套用深度逐漸從部門級提升至城市級。

保障體系

著力推進制度創新,建立完善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大資源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和法制建設,確保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組織、政策、資金等保障到位,要把智慧城市建設有機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推進轉型升級、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改善民生相結合。
各級各部門要把建設智慧城市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創新體制機制,細化規劃方案,開展交流合作,努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開創轉型惠民發展的新局面。在財政政策上,要細化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做到有重點保障,發揮財政稅收政策的槓桿效應;在投融資政策上有所創新突破,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在人才政策上加大培養、引進、使用各環節的扶持力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各方面人才資源,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標準規範體系

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構建以套用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用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標準戰略,加快智慧產業重大核心關鍵技術研製開發。以研製標準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鼓勵城市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研製活動,影響並掌握與智慧城市實施相關的各類技術標準和運營標準,擴大智慧城市標準的話語權,搶占標準制高點,確立在智慧城市相關套用和產業發展中的先發優勢地位。
(1)以研製標準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
智慧城市標準規範體系發展要充分依託具有相關技術研發優勢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針對智慧城市建設實際需求,推動在核心關鍵技術及產業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形成智慧技術創新體系,支撐智慧城市的技術研發、套用和產業發展。
(2)突破相關領域重大核心關鍵技術
針對智慧城市技術和運營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在射頻識別、感測器軟硬體、感測網關等物聯網技術,光通信、光網路平台等網路通信技術,虛擬化、分散式存儲、海量數據管理等雲計算技術,智慧套用、套用網關、平台管理、分析最佳化等智慧城市運營管理等技術領域,部署一批技術研發重大專項,制定技術發展路線圖,加快智慧套用和產業發展重大核心關鍵技術的研製開發。特別在感測器網路、雲計算、數據整合與挖掘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3)積極推進開放式創新
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化信息技術產業變革浪潮,加強對外開放,整合利用全球智慧和資源,歡迎國際領先企業與本地企業合作,共同研究國際前沿技術,以國際水平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慧城市規劃、服務、管理的人才隊伍。鼓勵企業面向國際需求輸出自主研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模式與步驟

建設模式

隨著城市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城市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在全球信息化趨勢下應運而生的智慧城市建設,將會帶動一大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產業帶動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充分發揮產業輻射作用,服務於城市建設。
我國的一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狹義的“智慧城市”定位在物聯網、感測網的技術、產業在城市各領域的套用。多數城市在此基礎上,在智慧產業、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技術、智慧基礎設施、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等各方面,或有選擇性地突出重點,或組合多個領域綜合推進,或引導新領域發展,或強化既有優勢地位。“智慧城市”已經成為近兩年引領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新的制高點,呈現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儘管如此,從全球來看智慧城市應當說還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或模式。不同國家、不同城市在戰略定位、功能結構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沒有現成模式可照搬,需積極創新和探索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國際上的智慧城市建設注重公私部門的合作,有眾多企業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
(1)自上而下:國家主導,企業參與模式
該模式將智慧城市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成為一種國家行為。以新加坡智慧國為例,新加坡智慧國採用政府引導,相關企業參與的運營模式。在實施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模式上,新加坡主要採取了如下策略:一是政府牽頭成立iN2015推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iDA擔任主席,下轄10個專業委員會,涵蓋了教育、醫療、娛樂、旅遊、基礎設施、製造、物流、運輸、政府服務以及家庭套用等傳統行業,專門負責規劃的具體制定工作,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嚴格按照規劃內容組織實施;二是通過設立數據和套用標準,奠定跨部門數據和系統共享的基礎,實施操作環境標準化,每個公職人員在同樣的桌面、同樣的網路和同樣的信息環境下工作,使系統操作和運行維護都更容易,成立了共享服務VITAL.org中心,開發了一個公共套用平台,促進政府內部套用共享;三是通過整合政府計畫,充分強化政府作用,確保“多個部門,一個政府”的發展方向,通過實施SOEasy等整合政府項目,統一所有政府部門(國防部除外)的資訊通信操作環境,在機構內部和各機構之間無縫協作。通過電子政府到整合政府飛躍,實施中先流程化,再電子化,強調客戶的中心導向,把政務從電子方式的途徑向信息、流程和系統整合過渡;四是建立一個公平、高效的平台讓所有有競爭力的服務提供商能夠有效公開使用,以合理的價格獲得下一代NBN的接入權,使其可以在服務和套用領域上去投資創新,使政府、企業和公眾都從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寬頻市場中獲益。
(2)當地政府引導,社會企業跟進模式
該模式一般是由當地政府與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定,由企業作為投資主體,政府進行政策引導。城市在利用信息技術、引進智慧型設備、進行單項或單個系統的功能策劃和實施上進行創造性建設的同時,在整體規劃、運行和決策管理上的套用還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導與支持,統一規劃布局各領域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框架、任務、管理運營體制等,做到“政府引導、社會支持、人民得利”的目的。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上採取“政府投資引導、社會企業跟進”的方式,充分調動了社會參與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拓寬了城市信息化投融資渠道,形成了城市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3)自下而上:企業驅動模式
全球正向一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銷售市場迅速轉變,包括我國企業在內的全球企業正從過去的“以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客戶為中心”,向滿足智慧型消費者的需求大步轉型演變,迎來了“智慧型消費”新時代。基於此背景,2009年底,美國IBM總裁彭明盛首先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IBM各種“智慧”解決方案,包括智慧能源系統、智慧金融保險系統、智慧零售系統、智慧交通系統、智慧食品系統、智慧醫療保健系統等。該模式主要是由企業發起,企業在物聯網、雲計算的技術驅動下,通過網路、平台、套用等建設來滿足智慧型消費需求,該模式下,政府僅提供有限的技術設施或政策支持。
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與國際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政策、IT和技術背景不同。從政策上看,中國政府中央政府層面並沒有對智慧城市提出具體的指導和規範政策以及扶持措施,而對短期內能形成產業拉動力的物聯網更為支持。雖然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智慧城市,但其主要職能定位於規範和引導智慧城市產業發展,重心不在智慧城市的具體套用。另外,中國城市的IT基礎還相對較差,各類基礎網路的建設和管理由不同部門分開管理,重複投資比較多。近幾年的“數字城市”建設也主要是資料庫建設,套用開發不足。因此,中國建設智慧城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智慧城市建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相關重大戰略和政策。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信息化持續發展的過程,必須遵循國家信息化整體發展戰略,保持與國家相關巨觀政策相一致。尤其要注重與國家“兩化融合”發展戰略相結合,與“三網融合”、物聯網、3G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與發展低碳經濟相結合,防止重複建設、投資浪費。從而,從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科學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二是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體現城市特色。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千篇一律,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具有獨特個性,能夠支持該城市發展目標和更好發揮城市特色的承載體。要著力發展基於高新技術的戰略型、先導型產業,產用互動,以用促產,以產推用,打造新一輪經濟成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智慧系統建設應優先實施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社會安保等重大民生項目,通過示範帶動,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套用體系建設。
三是智慧城市建設應建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要上升為城市政府的意志,要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認真研究,抓住時機,用創新的理念,對原有管理體制進行功能再造,研究制定高起點的、具體的、實用的政策支持體系,切實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四是智慧城市建設應建立強健的組織協調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涉及面廣,並且受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制約,推進難度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更應該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主導部門和一系列支持系統。主導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與協調作用,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參與主體的力量,同時還要推動智慧城市研究機構、專家諮詢系統和知識支撐體系的建立,加強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創新,充分挖掘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的集體智慧,努力形成“頂層管設計、中層管協調、底層管落實”的工作機制。
五是智慧城市建設應進行廣泛深入的輿論宣傳引導。智慧城市建設不但是政府和企業關注的事情,還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應注重輿論宣傳和引導,提高政府、企業、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理念的認同度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協同度,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

建設步驟

智慧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建設和發展過程將持續較長的時間。我們將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分為3個階段:規劃設計階段、體系建設階段和套用推廣階段,並從3個層面: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及保障體系和智慧化套用體系制定相應的建設步驟和建設計畫。
(1)規劃設計階段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將著力於“光城計畫”、三網融合試點的推進,並規劃設計雲計算中心;在支撐與保障體系方面,將著力於智慧城市概念設計及頂層設計、技術架構及功能架構設計、標準研究、關鍵技術預研等;在智慧化套用體系方面,將著力於示範套用的設計和一期建設。
(2)體系建設階段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將著力於建設並形成比較完善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在支撐及保障體系方面,將著力於法規體系建設、技術標準及規範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探索;在智慧化套用體系方面,將著力於扶持智慧產業發展,推進政府關切、社會關注、市民關心的智慧化套用。
(3)套用推廣階段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將著力於信息化基礎設施最佳化和完善;在支撐及保障體系方面,將著力於新技術的推廣、最佳化完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探索;在智慧化套用體系方面,將著力於在用戶端整合各類智慧化套用服務,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慧套用體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