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技能是藉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實現的認識活動方式。這種認知活動藉助內部言語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式組織起來,並且一環扣一環,仿佛自動化地進行著。比如,學生掌握了四則運算的技能,在演算這類習題時就能運用自如地計算出答案;學生掌握了寫作技能,就能根據不同性質的命題,自如地按照寫作程式構思,並寫出記敘文、論說文等文章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力技能
- 外文名:Intellectual skills
- 含義:藉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實現
- 必要條件:經驗獲得與問題解決
定義,例子,作用,必要條件,形成與發展,智力技能的分類,一般智力技能,特殊智力技能,特點,內潛性,觀念性,簡縮性,培養,基礎,有關技能,智力動作形成,
定義
智力技能是藉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實現的認識活動方式。這種認知活動藉助內部言語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式組織起來,並且一環扣一環,仿佛自動化地進行著。
例子
學生掌握了四則運算的技能,在演算這類習題時就能運用自如地計算出答案;學生掌握了寫作技能,就能根據不同性質的命題。自如地按照寫作程式構思,並寫出記敘文、論說文等文章來。
作用
必要條件
智力技能是經驗獲得與問題解決的必要條件
任何個體經驗都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發生的,經驗的發生一方面需要有作為活動對象的客體的作用,同時也需要有主體的對活動客體的反作用。僅有客體的影響沒有主體的反作用,不足以產生個體經驗。另外,智力技能是獲得理性經驗的重要手段,理性經驗是智力技能的產物。
智力技能不僅對知識經驗的獲得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問題解決的重要條件。問題解決必須是受目標指引的,必須包含有一系列的操作,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智力技能才能實現,比如,如何判斷問題的性質,提出假設,確定解決問題的程式,以及驗算等,這些對問題的解決,起著直接的調節與指導作用。
形成與發展
智力技能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能力是個體心理的特徵,它是概括化、系統化了的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是能力結構的基本要素。因而智力技能作為獲得理性經驗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條件,智力技能可以通過對於知識經驗的作用,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智力技能的分類
智力技能可分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兩大類。
一般智力技能
一般智力技能是指認識活動的技能,包括觀察技能、思維技能、記憶技能、想像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是在專門領域中形成並發展的智力技能。如閱讀技能、計算技能和寫作技能。
特殊智力技能
一般智力技能只能通過特殊智力技能得到表現,而特殊智力技能又必須建立在一般智力技能基礎上。任何一種一般智力技能的運用,都需要有具體的內容。比如思維。分析、綜合是思維的基本技能,分析什麼對象,綜合什麼材料,涉及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使思維技能在一定的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而在專業活動中表現的技能就是特殊的智力技能。當然,任何一種特殊的智力技能是不能離開一般的智力技能的,如同寫作技能離不開觀察、思維、想像、記憶技能,並受一般智力技能的制約。
特點
智力技能是指藉助於內部言語在人腦內部進行的認識方式。是以思維為核心的認識加工的具體方式,這種方式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內潛性
就智力活動的進行來說,它是在頭腦中藉助於內部言語默默地完成的。在頭腦中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不像作用於客觀實物的外部動作那樣,可以看得到對實物進行加工改造的動作過程。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進行的,是從外部覺察不到的,因而是內潛性的。
觀念性
智力活動不是靠擺弄實物實現的,它的動作對象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映象以及與映象相聯繫的詞。智力活動是靠內部言語及詞的作用進行的。是以詞的形式在“心裡”完成的動作,所以是觀念性的。
簡縮性
智力活動不像實踐活動那樣,每個操作都要實際做出,不能省略和簡縮。智力活動則脫離開擺弄實物的束縛,可以以高度簡縮的方式進行,甚至可以使他人覺察不到其活動的過程。如在口算、閱讀(默讀)、構思、心算、解題時,智力活動可以高度簡縮這些思維的過程,比實際操作有時要快得多。
培養
學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智力技能形成的培養,應考慮智力技能形成的階段,採取多種教學措施有意識地進行。
識別課題類型
學生在解答課題時,若能識別課題屬於那一種類型,就能運用相應的認知技能進行解答。如解題時首先識別是算術題還是代數題,識別是平面幾何問題還是立體幾何問題;寫作文時,知道是寫記敘文還是論說文。課題的性質不同,解題的認知技能也就不同。
創設良好情境,使學生形成完備的定向能力
在學生智力技能形成過程中,活動的定向是重要的,它是對智力技能形成有決定性影響的。在活動的定向階段,學生主要是了解和熟悉智力活動,知道做什麼和怎樣做,讓學生在頭腦里形成關於認識活動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對活動定向。因而要重視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和建立起完備的定向基礎。學生完備的定向基礎應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正確完整地了解課題智力活動的全過程。如做作文,要了解寫文章的全過程即:審題(命題)、圍繞中心選材、組織文章結構、選詞組句等等。
第二,對智力活動方式有概括的了解,如學生解決“作三角形的高”這一類問題時,應了解這一智力活動方式的概括程式,即從任何一種三角形的任何一個頂點到對邊作高的程式,而不是某種特殊的三角形的某一頂點向對邊作高的方法。
第三,定向基礎應由學生獨立地提出,而不是由教師把現成的活動方式告訴學生。
學生良好的智力活動定向能力,是接受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的良好的現成模式,經過遷移而建立起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模式,而且還要做到在指導學生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時,同時進行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指導。如在解題時,讓學生講出自己解題的思路:如何概括題意,如何分析條件和要求的關係,如何找到解題的關鍵,經什麼步驟推導或計算出結果來。還可以讓具有不同思路的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然後找到最佳思路。經常這樣做,學生不僅會對學習的課題進行思考,同時也對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本身進行思考,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定向的能力。
擺脫舊經驗的影響
憑藉已有的經驗去把握課題的本質或關係,一般說來對當前課題的了解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會產生正遷移的效果。但是由於經驗具有定勢的作用,也常常會妨礙人們去揭示課題的本質或關係。例如,一個課題要求“通過四個點作三條直線,不讓鉛筆離開紙,而能使鉛筆回到原出發點。”被試由於定勢的作用,認為所劃的三條直線不能超過四點的範圍,這個條件是被試根據自己的經驗加進去的。如果打破這個定勢經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供分步練習的條件促使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智力技能的形成要經過練習。這一練習的過程要經歷從物質和物質化活動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內部言語活動階段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這種展開形式的分步練習的條件,使學生在練習中能按模式將智力活動的程式展現出來,並從展開的形式逐漸概括化,從外部向內部,成為熟練的、自動化的活動,從而促使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例如,“求從1到100各數的總和”的課題有三種解題的思維方法如下。
第一種:採用1+2=3,3+3=6,6+4=10,10+5=15…逐個相加的方法。這種辦法,經師生分析,速度慢,時間長,是較笨的一種辦法。這是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第二種:有的學生在審題時發現,這100個數字里,1+99;2+98;3+97…有49對然後採用(1+99)×49+100+50的辦法解決,這時學生採用了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第三種:採用內部言語活動階段。學生髮現各數從左到右都增加1,從右到左都減1,如果把這個數列兩端的兩個對應的數加在一起都相等(如 1+100=101,2+99=101,3+98=101等等)現在只要知道有幾對這樣的數,和是101×50=5050。這種解題是運用內部言語在找出事物內在關係與規律性,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從部分到整體的指導練習
學生智力技能要熟練和達到靈活掌握的水平,還要經常有進行解題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從部分到整體的解題方法。比如,數學中的解題技能,可分解為審題、解析、列式、運算、驗算來進行;寫作技能可分為審題、立意、布局、謀篇等進行。這種複雜的智力技能,宜採取從部分到整體的培養方法。
此外,智力技能的培養還可用指導學生形成全面觀察、分析課題的習慣,學會洞察課題本質和內在聯繫的方法;運用變式幫助學生克服舊的解題經驗造成的思維定勢,促使技能遷移等來促使學生
基礎
有關技能
通過學習形成的與智力活動有關的技能。例如語文和數學學習中形成的閱讀、寫作、運算與解題等技能。智力技能不同於操作技能,是智育心理學的一個特殊研究課題。 智力技能這一術語,初見於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心理學著作中。蘇聯心理學家Т.Г.葉戈羅夫在1953年出版的《閱讀技能的掌握心理學》一書中曾使用了智力熟練一詞。後來在蘇聯心理學家Н.А.梅欽斯卡婭等著作中稱為智力技能(1957)。在美國,R.M.加涅(1975)在談到學習的結果時曾把智力技能作為5 種學習結果之一。但他所說的智力技能實際上指的是概念與法則的實際套用,與上述蘇聯心理學家的智力技能概念並不一致,而他所謂的認知策略則與之比較接近。在中國,有人把智力技能稱為心智技能。智力技能有別於操作技能在於它是一種智力活動方式。
作為智力技能構成單位的智力動作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動作對象是觀念性的客體,而不是物質或物質化客體。
②就動作的實現來說,是通過內隱的頭腦內部言語動作進行的,而不是通過外顯的外部機體運動來進行的。
③就動作的結構方面來說,其動作的構成要素可以高度縮簡甚至省略,而操作性動作的結構在熟練時雖也可以縮簡,但有一定限度,不能省略。
智力動作形成
智力技能是智力動作形成基礎上確立起來的。以П.Я.加爾佩林為首的蘇聯心理學家,從50年代起就對智力動作的形成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創立了智力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智力動作是外部物質活動向反映方面──向知覺、表象和概念方面轉化的結果。
這種轉化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階段來實現的,其中包括5個基本階段:
① 動作定向階段。使學習者了解動作的原樣,從而建立起調節動作執行的定向映象。為了建立動作的定向基礎,首先需要把所要形成的智力動作“外化”,賦予一定的物質化形式,從而使學習者能了解這種動作原樣的實際內容。其次,要以學習者獨立審查和獨立完成為原則,把動作的原樣劃分為各個組成部分,以建立起學習者既能看懂,又能獨立完成的操作程式。此外,在建立定向基礎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選擇最佳的學習類型。
②物質或物質化動作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肢體運動來完成的,是外顯的,物質動作與物質化動作的區別在於動作的客體。前者為實物,後者為實物的模擬品,如模型、圖表等。由於智力動作是外部活動的反映,因此加爾佩林強調,物質或物質化動作是完備的智力動作的源泉。在學習物質或物質化動作時,首先要注意使動作展開,對於操作體系中的每個動作都要切實完成,並要對每個操作進行客觀檢驗。其次要不斷變更動作對象,使動作方式得以概括。當學習者初步掌握了這種展開的動作並得到了概括之後,就要使動作縮簡,即省略或合併某些操作,使動作方式簡化。為了使形成起來的動作方式能順利地向下一階段過渡,需要使物質或物質化動作同言語結合起來。
③發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這一階段動作開始離開它的物質或物質化客體,以出聲的外部言語來完成各個實在的操作。這是動作由外部形式轉化為內部形式的開始。加爾佩林認為,沒有言語範圍內的練習,物質化動作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應出來。要使動作離開其直接的物質或物質化依據,首先要求有言語的依據,對新的動作進行言語訓練。由於言語的作用,使動作得以抽象和簡化,並進一步保證動作的高度定型化以及自動化。為了充分發揮外部言語活動應有的作用,首先要使言語能確切表達活動的實在內容。其次,言語動作的方式同樣要注意由自覺地展開,概括到簡化的不斷改造。
④不發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這一階段同前一階段的區別在於言語減去聲音。加爾佩林認為,智力動作本身最初是以不發聲的言語動作方式形成的,因此,這一階段是動作轉向智力水平的開始。由發聲的外部言語動作轉向不發聲的外部言語動作時,最初的學習同樣必須以展開動作的形式進行練習,然後注意概括和簡化。⑤內部言語動作階段。這是動作在智力水平上形成的最後階段。由外部言語過渡到內部言語,言語的機能和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內部言語是“為自己用的言語”,是為固定智力動作的個別因素與調節智力動作進行而存在的。內部言語的結構主要是謂語性言語,常常簡化成為不合語法的結構。加爾佩林認為,真正的內部言語的特徵並不是詞的成分的片斷性,而是它的進行是自動化的而且基本上處於自我觀察的界線之外。因此,真正形成的智力動作過程是自己覺察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