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爾茨(德語:Pfalz;英語:Palatinate),是德國歷史上一種特殊領地的名字。這種領地的領主稱為普法爾茨伯爵,這個頭銜的意思是“王權伯爵”(或譯為“行宮伯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法爾茨選侯國
- 外文名:Pfalz
- 簡稱:普法爾茨
基本概況,國家,歷史,歷史淵源,德國領地,統治家族,現狀,葡萄酒,
基本概況
國家
萊茵普法爾茨伯國(Pfalzgrafschaft bei Rhein)
君主制1085年–1803年
首都 海德堡;
曼海姆(1720年後)
國教 天主教;
加爾文教 (1559年起);
天主教(1685年後)
政制 君主制
普法爾茨伯爵
- 1085年-1095年 拉赫家族的亨利二世 (第一任普法爾茨伯爵)
- 1156年-1195年 霍亨施陶芬的康拉德
- 1353年-1390年 魯普雷希特一世 (第一任選侯)
- 1799年-1803年 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 (最後一任普法爾茨伯爵)
歷史
- 從洛林普法爾茨分出 1085年
- 升為選侯 1356年
- 威斯伐倫和約 1648年
- 與巴伐利亞合併 1777年
- 併入巴登 1803年
- 神聖羅馬帝國解散 1806年7月12日
歷史淵源
德國領地
普法爾茨(德語:Pfalz)是德國歷史上一種特殊領地的名字。這種領地的領主稱為普法爾茨伯爵,這個頭銜的意思是“王權伯爵”(或譯為“行宮伯爵”)。在普法爾茨領地內,普法爾茨伯爵擁有行使王權的能力。
普法爾茨伯爵作為一種職位的出現最早是為了作為君主(德意志國王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該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後來這種職位變成世襲的了。
德國歷史上出現過的普法爾茨領地主要有洛林-普法爾茨、萊茵-普法爾茨和(最為著名的)普法爾茨選侯國(Kurpfalz)。同時也存在著其它普法爾茨領地。
統治家族
最早出現的普法爾茨領地是洛林-普法爾茨,它從10世紀開始就存在了。在11世紀,洛林-普法爾茨的統治者是埃佐家族,他們是萊茵河兩岸許多伯國的領主。埃佐家族大約在1085年絕嗣,而普法爾茨的軍事重要性也降低了,它的地位被它之下的一個伯國取代,即“萊茵-普法爾茨”。
在13世紀初,萊茵-普法爾茨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們統治,而巴伐利亞本身也是一個普法爾茨。1294年,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二世的後代們瓜分了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領地,其中的長支獲得了萊茵-普法爾茨和上巴伐利亞(所以上巴伐利亞也被叫做“上普法爾茨”, 萊茵-普法爾茨則為“下普法爾茨”)。
在1356年黃金詔書頒布後,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被列入七大選帝侯之列,稱為“普法爾茨選侯”。
在繼承選侯頭銜的家族長支於1559年絕嗣後,西莫恩支系的腓特烈三世成為選侯,此人是一個堅定的加爾文宗信徒。腓特烈三世的孫子腓特烈四世和他的顧問安哈特的克里斯蒂安是1608年新教聯盟的主要創建者。1619年,腓特烈五世選侯接受了波希米亞的王位,結果在白山戰役失敗後(1620年),他被皇帝斐迪南二世剝奪了選侯職位,該頭銜被贈給了皇帝的支持者、同屬於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
在1648年簽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腓特烈五世的兒子卡爾一世·路德維希重新獲得了下普法爾茨選侯的頭銜,但上普法爾茨(即巴伐利亞)及主要的選侯職務仍然為馬克西米連一支所擁有。1685年西莫恩支絕嗣,選侯頭銜由諾伊堡支繼承,他們將選侯府邸從海德堡遷到了曼海姆。1742年諾伊堡支亦告絕嗣,蘇爾茨巴赫支的成員繼承了普法爾茨,後來又在巴伐利亞支絕嗣後繼承了巴伐利亞(1777年)。1799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所有領地終於統一。
現狀
普法爾茨的左岸部分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法國占領和吞併,其右岸部分則被轉給了巴登的伯爵。在1814年至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法爾茨的左岸部分被歸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並在1816年變成了巴伐利亞王國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整個普法爾茨仍然是巴伐利亞的一部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被分離出來。
葡萄酒
該區面積接近萊茵黑森區,好一些的葡萄園土壤里富含大量板石,這種板石能夠在寒冷的夜晚保持土壤的退度。該地秋季漫長而溫暖,這又有助於葡萄的成熟,使該區生產出濃烈、香甜的葡萄酒,從晚熟型到乾透型都不少見。一些頭銜較高的酒成為酒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