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潮州的南岩,被稱為佛家的修行之地。石上有“四望台”、“望氣台”、“臥龍崗”、“古瀛洞天”等諸多石刻,近人溫廷敬所輯《潮州詩萃》中陳士鳳《南岩夜宿》、陳士鼎《贈某上人住靜南岩》、陳圻《同諸友人登南岩次韻》等詩篇皆關此岩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寧南岩
- 擁有:20000餘尊白玉泰式佛像
- 構造:花崗岩
- 位於:飛鳳山的東北坡
簡介,外觀,
簡介
在潮汕,稱為“南岩”的佛家修行之地有兩處,一在潮州西湖山,一在普寧南溪鎮飛鳳山。關於潮州西湖山的南岩,林大川《韓江記》、饒鍔《西湖山志》等文獻俱有記載。其岩尚在,洞已湮。石上有“四望台”、“望氣台”、“臥龍崗”、“古瀛洞天”等諸多石刻,近人溫廷敬所輯《潮州詩萃》中陳士鳳《南岩夜宿》、陳士鼎《贈某上人住靜南岩》、陳圻《同諸友人登南岩次韻》等詩篇皆關此岩之作。
外觀
潮汕的山嶺,多為花崗岩構造,岩洞甚多,為歷朝失意之士創造了隱居避世的條件,最早的“岩”,不分道、釋,先占即有,及至明末,才漸漸成為佛家子弟的專利。而且有的還在岩的四周增建庵寺,以擴大影響。像桑浦山的西來岩、韞玉岩等,就是如此。普寧飛鳳山的南岩也不例外。
普寧南岩,位於飛鳳山的東北坡,卻稱南岩,應是面對榕江南溪之故。北岩則在黃岐山上。它的創建與發展過程,康熙《潮州府志》、《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匯考》都有明確的記載。其中後者《潮州府祠廟考·寺觀附》普寧縣名下,有如下記錄:南岩,亦名南庵,在縣(城)東北十里,明天啟間知縣雲文彩、住僧大頂同建。崇禎間邑人、御史林銘球建前座。
1961年,此岩(庵)以“南岩古寺”之名公布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二十世紀末期,曾被改建為農場場部的南岩得到恢復,但因為工藝水平較低,在廣大善信的努力下,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有了大規模的重修與擴建。
最早歌詠普寧南岩的詩,是明末普寧進士、官至大理寺右副林銘球的《游南岩》。其詩云:嶽麓現青蓮,松風一障懸。埃塵少淨地,闃寂勝諸天。有鳥俱供說,無猿怖法泉。依稀武曲水,雞犬學逃禪。
及至清乾隆年間,普寧“評選”本境的“八景”,南岩以“南岩遠眺”名列其中以後,詩歌就多了起來,見載於普寧縣誌的有方士賢、李肇光等人的同題之作。
本來是“天下名山僧占多”,經過“江山也要文人扶”之後,普寧南岩的聲名日大。以至於乾隆時廣東學政、著名學者惠士奇願意遵囑為它書寫“萬載雲封”四字以供刻石。1958年,飛鳳山大規模的開山造林運動中,“封”字被炸了去。數年前,我曾邀請新河石工黃瑞雄先生為其補上。現時在普寧流行一種傳說:“相傳惠士奇曾隱居南岩設館講學”。這是“掠美”了。考惠士奇(1671—1741)曾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奉命督學廣東,而且其後也來過潮州校士,在任時擢侍讀學士,雍正四年(1726)任滿還都。乾隆二年(1737),補侍讀;三年(1738),以病告歸吳縣,六年(1741)卒。惠士奇鑽研群經,詩法盛唐,文名極盛,仕途順暢。在廣東六年,春風得意。隱居云云,不足取信。
南岩左下方山坡間,有幾座小型的普同塔,根據碑碣,都是清朝前期即康雍間所營建,這說明在這個時段,南岩的衣缽傳承,不絕其人。及至乾隆以後,則因各種社會原因,導致香火寥落,遺存無限風景供人近遠眺近觀而已。緣因這一時期的詩文中,幾乎沒有涉及僧人生活者,出現於文人筆下的,只不過遠山近水、春風秋月、樵夫漁人罷了。至“大躍進”時期,南岩更是“在劫難逃”,由於開荒造林的需要,就是摩崖石刻都難保全,寺宇僧舍被拆毀一空,更是自然的事。不短的歲月中,斷柱殘瓦,棄之荒野,湮沒土中。只是到了“撥亂反正”之後,才得到復興。
在近年的寺舍擴建中,因挖掘牆基,發現了大量明顯屬於明清時代的紅瓦碎片,見證了這處梵所從南岩到南庵到南岩古寺到毀滅這個過程中的興廢。有趣的是,在地下瓦礫的不遠處,還挖到了置放於土坑中成組用瓦片覆蓋著的銅錢,基本上為兩宋錢幣,最後年號為“淳祐”。其中還有幾枚漢五銖錢與“開元通寶”。鑒於不屬窖藏之物,筆者斷定,這是南宋末年某個人逃難之前掩埋於此,應與南岩建築沒有內在的聯繫。因為建設,發掘到地下古物,這是常有的事。至於宋錢中夾有少許五銖及開元通寶,是因為宋代允許前代貨幣繼續流行,甚至還重鑄信譽較好的古錢以供消費。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不能斷定凡有漢、唐錢幣的地方,就等於此地是漢、唐遺址,這是田野考古一個常識。
普寧南岩如能合乎梵所布局規範,擴建至相當規模,以其擁有的20000餘尊白玉泰式佛像的“內涵”這一獨有優勢,或者可為揭陽增一旅遊目的地。作為“邦人”,我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