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簡介
南岩古寺座落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南溪鎮登峰村飛鳳嶺,風光秀美而大氣。古寺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古寺擁有規模、數量居全國之最的玉石佛像,享有“東方玉佛國”美譽。
古寺拓建重修首任方丈,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三十一代傳人、五台山靈鷲中峰大圓照寺監院大師釋海照妙空法師。
2004年3月開始拓建重修,至如今,已完成大雄寶殿、萬佛塔等10多個工程項目。古寺整體建設規劃,將擴展飛鳳嶺全部山地及北面平野,總面積3000多畝。下一步有無極宮(念佛堂)、五方佛陀殿等20多個工程項目將要開展,歡迎各位高僧大德、各界有識之士蒞臨指導,出謀劃策,同締殊勝法。
追溯歷史
南岩古寺歷史悠久,眾所周知。然而究竟古寺建於何時,自古來流傳眾多說法,卻未有詳明的考證,似乎是一個深邃的謎語。隨著古寺拓建重修工程的進展,這一問題引起廣大善信和各界人士的關注。現將有關史料拾掇如下,以供參考。
歷來古寺周邊村落代代相傳,均言古寺歷史遠溯於商朝,原名“青牛洞”,唐朝時始建大殿,香火已非常興旺。2005年8、9月間,工程隊挖掘大雄寶殿地基時,陸續挖出八九截石柱。有關專家考其造型,斷定為唐朝物品,並猜測石柱折斷、深埋土中的原因為地震造成。從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斷唐朝時古寺已經頗具規模。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明朝初年即有章日慎與唐伯元二人創修古寺。其時古寺有“南岩”、“青牛洞”二名並稱。
章日慎(字汝淑,又字少峰,揭陽人,隆慶元年(1567)任雲南曲靖通判),與唐伯元為好友,創修南岩古寺的具體時間不詳。章日慎有詩《題青牛洞壁·六首》傳世。詩中有“古瀛文物從今盛”、“月颱風榭此時興”等句子,可知當年的創修工程有一定建樹,對原有的建築進行了翻新,並妥善安置、保管寺中的文物史料。
稍後的徐一唯(字宗會,號心溪,湖北蘄水人,萬曆九年(1581)進士,萬曆十八年(1590)任潮州知府),有《題青牛洞壁·二首》傳世,詩中有“銀山玉洞天生穴,美景良辰壽作朋”、“休談岩穴非皋比,定得青山道益尊”等句,足證妙造天然的青牛洞至此時猶存。後來不知何時,洞天福地竟毀於歷史滄桑。
其後,明朝天啟元年(1621),普寧知縣雲文彩與物我頂(一稱大頂)大師募建南岩古寺。古寺自此幾經興廢,歷三百八十餘年滄桑至於當代。其時古寺大門匾額便為“南岩古寺”,可見在明朝天啟年間的人看來,寺院的歷史已非常渺遠,須冠以“古”字,表難以考證之意。
明朝崇禎年間,普寧籍官員林銘球曾擴建寺院前座。林銘球(字彤右),為崇禎戊辰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右副,有《游南岩》詩傳世。
明末清初的名賢羅萬傑(字貞卿,號庸庵,揭陽人,崇禎甲戌進士,歷官吏部員外郎)曾到古寺遊玩,讚嘆有加,認為“不可無斯游”。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惠士奇(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官至侍讀學士,“吳中學派”創始人之一)曾隱居古寺,並設館辦學,培養人才。這些名人行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清時南岩古寺已名聲遠播。
清末之後古寺逐漸衰落,道場之風隨之凋零。
1961年,古寺被普寧縣人民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縣政府頒發文物保護單位石刻牌匾,確定寺院四周保護範圍。2004年初,社會有識之士、善男信女發起組建南岩古寺拓建重修籌建委員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拓展、修建南岩古寺系列文化旅遊風景區。
2004年7月中旬,古寺左側聚寶池古蓮種遇緣自發五彩睡蓮。2005年10月6日,建築隊於大雄寶殿地基中,挖出重81斤、數量7300多枚的古錢幣,這批古錢幣所屬年代自漢至元,歷經十代,種類異常豐富,足證古寺往昔的風光繁盛。
眾多物事,加深了人們對古寺歷史的了解。然而,古寺於唐朝之前狀況如何,歷來僅有民間傳說。2004年11月7日,釋海照妙空法師曾經運用神通觀察,斷定古寺前身肇於商朝,距今3650多年之久。法師並言其時印度佛教尚未傳入東土,先民於古寺所在禮拜古佛,而非後世的釋迦牟尼佛。此說於民間傳說相合。法師玄談,常人難解,現錄之存世。
按說,國佛教系東漢時期自印度傳入,似不可能先有先民奉佛之說。然而,依照佛學學理,若人世間因緣具足,佛陀即降生,示現八相成道,佛教於是逐步形成,這是因緣具足的緣故。因緣未具足,諸佛菩薩與眾生的感應道交,也同樣時時存在,真實不虛。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有佛教的時候如此,沒有佛教的時候也如此,本來平等無差。佛教正式產生之前,佛菩薩依然示現,只是其形式變幻,非凡夫之智所能測知。另外,按照《千佛名經》等諸多佛教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多次明確指出,娑婆世界現賢劫曾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等三佛出世,第四位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一代人類中出現。史前佛教留下遺蹟,並非絕無可能。禪宗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非洲有的國家,自遠古以來代代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這與飛鳳嶺商代先民奉佛之說,殊有類通之處。
不過,究實而論,古寺的歷史沿革,有賴更多的實物文據,願各界有識之士參與考究。
遠景規劃
用地概況
南岩風景區以古寺為中心,擴展飛鳳嶺全部山地及北面平野,遠景規劃3000多畝。
設計理念
1.布局理念。在拓建重修古寺主體的基礎上,按飛鳳嶺的山脈走向,並結合佛教建築的有關理念,依山取勢,合理分布萬佛塔、各個殿堂及亭榭、長廊的位置,合理安放眾多佛菩薩、羅漢、祖師、諸天、護法神等玉石雕像。風景區以古寺主體為中心,各個景區朝拱衛護,整體和諧統一,同時充分照顧各個建築的風格,準確標定其分金座向,使之有獨立之姿。
圍繞佛教活動場所,合理布置道路交通、綠化空間、遊樂場所、商業經營區域等,形成核心為佛教修行區域、主體為朝聖區域、外圍為歷史文化旅遊的佛教聖地風景區。
2.建築風格。古寺主體及其他殿堂均按明清時代風格設計,採用石木結構,體現古寺歷史悠久,威儀厚重。外觀統一紅牆、琉璃瓦,體現洋洋大觀、金碧輝煌的“玉佛國”宗教氛圍。潮汕的金漆木雕,石壁畫浮雕、棟樑圖案風格南北結合,突出揭陽地方工藝特點,體現濃郁的地方特色。亭閣景點的設計按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在景區中起到點綴效果,與古寺、殿堂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建築布局
1.主體建築。古寺主體建築由大雄寶殿、拜亭、前殿門樓、左右龍虎門、九龍壁、千手千眼觀音殿、藏經閣、鐘樓、鼓樓及佛學會客廳組成,總面積約為3250平方米。
2.前方景區。以古寺主體為中心,正前方為古寺標誌性植物紅豆樹和惠士奇手植五福柿,明代一世祖,清代三世祖、四世祖圓寂塔,廣場,金剛聖母殿,潮州公殿,天地父母等。
3.後方景區。古寺後面,沿山而上,依次為明朝粵西刺史墓,蓮花石及“萬載雲封”石刻,飛鳳亭,山頂佛石等。
4.左方景區。古寺左邊坑廊為龍泉古井,甘泉亭,聚寶池,遊樂場,向前延伸為無極宮(專修淨土宗的念佛堂)、濟公殿,伯公宮,長廊,植物園,芳名亭,功德堂,二十四天尊殿,紫竹林觀音殿,曼殊菩薩,千臂千缽佛,三十六尊者殿,五方佛陀殿,二十四佛母殿,七藥師佛殿,灑甘露觀音,三山門。三山門外配套多功能門市和賓館等。
古寺左側山嶺背面為登峰村離處坑池、二池、三疊池等三個水庫,計畫建設水上遊樂園及度假村。
5.右方景區。古寺右前方建萬佛塔,萬佛塔牌樓,四面佛亭,真語亭;遠處山坡建壽德堂樓。
高僧風采
南岩古寺歷史悠久,佛教文化積澱深厚,從古至今,高僧輩出,在佛教界享有盛譽。明朝天啟年間拓建古寺的物我頂大師,清代的超一聞大師、弘贊貽大師都是真修實證的高僧;民國時期的住持“業師”(村民尊稱,法號失考),不僅道德高尚、佛學精湛,更兼武功高強,在民間享有崇高的聲譽。然而,由於南岩古寺飽經歷史滄桑,史料湮失,也由於佛家修行人多是默默自斂者,故而,享有“嶺南禪宗”美譽的南岩古寺,歷史上留名的高僧很少,這真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在南岩古寺喜慶重光的今天,又幸有一位高僧駐錫古寺。他就是著名的“僧醫”、五台山靈鷲中峰大圓照寺監院大師、現任南岩古寺住持釋海照妙空法師。
妙空法師,俗姓周,名英園,1924年生於廣東省潮陽峽山鎮橋西鄉一個中醫世家。其六世祖周亭意文才出眾,擅長醫藥,曾考中清乾隆二十年(1755)的“明經進士”,授殿前“明經射策”。其子出於藍而勝於藍,弱冠之年也中“明經進士”。父子忠君愛國,御賜匾曰:“公符宣洩”,至今高懸於祖祠。英園從小穎慧機智,性格靜斂,常常獨處靜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宋詩詞等經典,學識超出儕輩。
英園的母親溫文爾雅,心地善良,崇佛敬僧,家裡供奉觀音菩薩像。英園從小受慈母影響,熟悉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心經》和《金剛經》。
抗日戰爭期間,初小還沒畢業的英園停止學業,隨父逃難在外,以行醫為生。他在父親的教導下,研讀《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金元四大家、明清醫學名著及中醫藥史,學會了四診八綱、辯證論治、藥物配伍等中醫理論和方法,背熟了祖傳的單驗秘方。這為他以後的行醫生涯奠定了牢固基礎。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父子返回家鄉。英園皈依當地靈山護國禪寺住持釋新曦金剛禪師,成為佛門在家弟子,法名光德。斯時他娶妻生子,建立家庭,開始了治病救人的行醫生涯。
在行醫過程中,他看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並萌發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當父母謝世、子女長大成人之後,適逢國家改革開放,佛教事業興起,英園即於1980年發心到五台山朝聖。在五台山,只見“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英園頓感身心清涼。他參觀了各大寺廟,訪問了眾多住持,見寺僧純樸憨厚,虔誠供佛,和睦相處,戒律精嚴,既無環境污染,也無追名逐利、勾心鬥角的渾濁之象,真是一片罕有的淨土。於是,他毅然來到廣宗寺,跪在清海上師面前,請求收為弟子。清海上師一見這位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溫良恭儉的文化人,心舉念動,脫口說道:“吾法有繼了”。後為其剃髮、披紫、受戒,賜法名“海照”,字“妙空”(清海上師和老上師能海都是弘揚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高僧大德,能海老上師是得宗喀巴大師全部寶藏的第二十八代傳人)。從此,師徒二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清海上師言傳身教,為妙空法師開示密法。他們還大力修復寺宇,先後修復擴建了廣宗寺、圓照寺等。
1991年,清海上師端然圓寂。妙空法師以失怙恃,動身雲遊其它三大佛教名山和國內著名古剎,之後返回了廣東省潮陽峽山鎮故里,興建了金剛道場妙吉祥堂,樹起了五台山黃教法幢,弘揚能海上師密法。同時,他施醫贈藥,治病救人,集資購買緬甸白玉石,雕刻玉佛,捐獻給南岩古寺、陽西縣淨業寺,籌資興建五台山張法王寺,並在這三處聖地啟建“萬佛菩薩吉祥寶塔”,每座都高達28米以上,雄偉莊嚴。尤以南岩古寺39米高的萬佛塔以及數量為全國之最的玉佛雕像,為佛門史無前例之殊勝壯觀。
2005年,妙空法師出任古寺拓建重修首任方丈,為古寺命名“玉佛國”。
妙空法師論著有《贊文殊菩薩偈注釋》、《銷釋金剛科儀寶卷集注會要》、《五百羅漢圖略釋》、《近代漢藏密宗高僧能海老上師、清海上師略傳》等。
法師於佛歷二五五一年(公元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壽八十有四,荼毗得大量五色舍利子、舍利花。
妙空法師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功德巍巍,堪為人天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