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苗留犢

時苗留犢

時苗留犢,典故名,成語, 【出處】唐·李瀚《蒙求》:“時苗留犢,羊續懸魚。”

時苗:人名,東漢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時苗曾是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令,上任時乘母牛駕車,到壽春後牛生一犢,時苗離任時將牛犢留下,不肯帶走。後用以形容為官清廉,不貪財圖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苗留犢
  • 拼音:shí miáo liú dú
  • 釋義:形容為官清廉,不貪財圖利。
  • 用法:作賓語、定語
詳細釋義,典故源文,譯文,釋義,相關人物,

詳細釋義

典故源文

據《三國志·魏書》、《順德府志》記載:
時苗,字德胄,巨鹿人也(東漢末年平鄉為巨鹿郡轄地)。少清白,為人嫉惡。建安中為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令。初之官,用牛牽車至縣,歲餘生一犢。及去留之,謂父老曰:是爾土所生也。初來無此,不可以歸。”

譯文

時苗,字德胄,是東漢末年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人。漢獻帝建安十八年,任安徽省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令。初次赴任時,他乘坐一輛母黃牛車前往,在任一年多時間中,母黃牛生下一牛犢。到他離任時,卻對百姓說:“這頭小牛是在你們土地上生的,非我所有,我不能帶它回家。”說畢,就將小牛留下,乘坐牛車而回。

釋義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時苗任安徽省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令。初次赴任時,他不騎馬、不坐轎,乘坐一輛母黃牛車前往。當地老百姓稱他為“黃牛令”。他在任期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黎民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讚揚。後來他看到奸臣當道天下大亂,就棄官還鄉。在任一年多時間裡,母黃牛生下一牛犢,他離任時,群吏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將牛犢帶走。但他卻對百姓說:“這頭小牛是在你們土地上生的,非我所有,我不能帶它回家。”說畢,就將小牛留下,乘坐牛車而歸。夾道送行的父老百姓深受感動,紛紛望塵羅拜。後世將這一清官的美德傳為千古佳話。

相關人物

時苗(150-220年),字德胄,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今河北邢台平鄉)人。據《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他少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為壽春令。他為政令行風靡,不事權貴,與常林、吉茂和沐並四人以清介聞名。
當初,時苗為官上任時,乘坐一輛牛車來壽春。一年過後,母牛生一小犢。卸任後,群吏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將牛犢帶走。但他卻說:“令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當地民眾父老雖“攀轅臥轍”,時苗還是執意留犢而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偏激,然而,時苗卻因此而聞名天下。後任太官令,為令數年,不肅而治,官至典農中郎將。後因不滿曹操專權朝政,棄官歸隱,正始年間病卒,年70餘。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時苗為官清廉,亦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 “留犢祠巷”。
時苗死後葬於太平鄉小漳河之濱。當地民眾稱其墓冢為“牛令圪塔”。自此,“時苗留犢”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歷代文人墨客過此多有詩作,抒發懷古之感慨。元代監察御史王惲寫有一首《題時苗留犢》,詩中有“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之句;清代文人孔慶珪《太平鄉》一詩中有“一載壽春令,棄官歸隱居。留犢語父老,清廉近何如。佳墓巍然存,大木風蕭疏。愛此太平鄉,醇風還古初。”詩作歌頌了時苗的高尚品德和太平鄉的秀麗風光與淳樸民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