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漢語詞語)

時文(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時文,指流行於一個時期、一個時代的文體。時文的一個特定義是指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文
  • 拼音: shí wén 
  • 注音:ㄕㄧˊ ㄨㄣˊ
  • 釋義: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概念,

基本解釋

[eight-legged essay;essay prescribed for civil examination] 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特指八股文。
粗粗地記得幾篇時文。

引證解釋

1、當代的文明。指禮樂制度等。
①《文選·張協》:“羣萌反素,時文載郁。” 呂向 註:“時文,謂禮樂也。”
②唐 鄭絪《唐享太廟樂章》:“於穆時文,受天明命。”
2.當時的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觀其時文,雅好慷慨。”
3.時下流行的文體。舊時對科舉應試文體的通稱。唐 宋 時指律賦。 明 清 時特指八股文。
①宋 文天祥 《跋李龍庚殿策》:“士雖有聖賢之資,倘非俯首時文,無自奮之路。”
②《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若是三家村一個小孩子,粗粗里記得幾篇爛舊時文,遇了個盲試官,亂圈亂點,睡夢裡偷得個進士到手。”
③《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覺得自己時文到底不在行。”
鄭觀應盛世危言·考試上》:“雖豪傑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於無用之時文。”
⑤清 吳汝綸 《<天演論>序》:“士大夫相矜尚以為學者,時文耳,公牘耳,說部耳,舍此三者,幾無所為書。”

基本概念

一個時期流行的、為人們所喜歡閱讀的文章,也就是廣義的美文概念[黃高才《美文的特質》]。時文的一個特定義是指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特指八股文。時文,流行於一個時期、一個時代的文體。在唐代主要指當時通常套用的駢文科舉考試採用的律賦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以雙句(即偶句儷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也稱駢偶文、駢儷文,在唐代還相當流行,章奏表□多用此體,與古文相對而言,也稱今體。其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者也稱四六文。中唐時韓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但駢文仍有相當勢力。韓愈《與馮宿論文書》就曾慨嘆自己:“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於今世也!”律賦是一種駢偶化、聲律化的賦體,對偶工整,音律有嚴格規定。唐代科舉考試時常於題目之外,另出數字為韻腳,通常為八字,作賦必須依次換押這些規定的字韻。由於拘限過嚴,罕有佳作。至北宋前期,楊億、劉筠等的駢儷文體風行一時,也稱時文。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記述自己年輕時文壇的情況說:“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明、清時期所謂時文則指八股文,也稱制藝。
在廣東四邑片方言中,時文是指是非的意思,例如:老是講別人“時文”,就是老是談論別人是非的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