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六文
- 用途:表章奏記的撰寫
- 起始:西晉
- 盛行:南朝
簡介,基本解釋,
簡介
劉勰《文心雕龍·章句》說:“若夫句筆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已以四六駢句為駢文基本句式,但六朝尚無四六文之名。唐人章奏表□等也多用此體。四六文之稱,大約起於中、晚唐之間。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駢文句式中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便以四六句為駢文主要特點。四六文興起於晚唐,李商隱的《樊南四六》為始作俑者。晚唐李商隱得令狐楚的傳授,擅長駢文,章表奏記,自編成《樊南甲集》,稱之“樊南四六”。序中說,“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數六甲之取也”,用古代六博遊戲中遇五不行和四方四時,六十甲子計日月時辰,譬喻駢文基本句式為四六句。後又編《樊南乙集》,即稱為“四六”。此後,“四六”之稱便流行了。到宋代,駢文的四六句格式更為定型,“聲律極其精切”(明代徐師曾《文章明辨序說》)。宋代,正如洪邁《容齋四六叢話》所云:“四六駢儷,於文章家為至淺,然上自朝廷命令詔策,下而縉紳之間箋書祝疏,無所不用。”用途廣泛,因而得到極大發展,出現了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四六名家。一些評論駢文的專著也往往以“四六”為題,如王銍《四六話》、謝伋《四六談麈》等。
其特色有,1注入散文的氣勢,少用故事,多用成語。清阮元《四六文序》:“以氣行則機杼不變,趨成語則光景一新。”程杲(gǎo)《四六叢話序》:“組織經傳,陶冶成句。”2在排偶中喜用長句。3參以散文的議論。4工於剪裁。《四六談麈(zhǔ)》:“經語對經語,時語對時語,詩語對詩語,方妥帖。”5語言樸實,且多用虛詞行氣。
基本解釋
文體名。駢文的一體。形成於南朝,盛行於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駢四儷六。遣詞華麗,多用典故,講求句式對仗工整。
四六:1.文體名。駢文的一體。因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名。駢文以四六對偶者,形成於南朝,盛行於唐宋。唐以來,格式完全定型,遂稱"四六",也稱四六文或四六體。
文:文 wén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刺畫花紋:文身。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