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文學體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六”代指駢文。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注重對偶聲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故又稱“四六”。另:客家話“四六”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很不正經,也有無賴、傻瓜的意思:劉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六
  • 別稱:駢文
  • 起始時代:晚唐
  • 特點:雙句為主、對偶聲律、四六字相間
含義,句式,

含義

四六即駢句駢文的通行別稱。 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為駢,二人並處為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駢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稱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句式

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注重對偶聲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故又稱四六文。四六文常用於表章奏記的撰寫。西晉作家陸機《演連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駢句成章的短小韻文,為今存可見的較早的四六駢文短章的濫觴。其後,四六駢句大量運用於南朝駢文。劉勰文心雕龍·章句》說:“若夫句筆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已以四六駢句為駢文基本句式,但六朝尚無四六文之名。唐人章奏表□等也多用體。駢文別稱為四六文,大約起於中、晚唐之間。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駢文句式中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便以四六句為駢文主要特點。晚唐李商隱得令狐楚的傳授,擅長駢文,章表奏記,自編成《樊南甲集》,稱之“樊南四六”。序中說,“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數六甲之取也”,用古代六博遊戲中遇五不行和四方四時,六十甲子計日月時辰,譬喻駢文基本句式為四六句。後又編《樊南乙集》,即稱駢文為“四六”。此後,“四六”之稱便流行了。到宋代,駢文的四六句格式更為定型,“聲律極其精切”(明代徐師曾《文章明辨序說》)。一些評論駢文的專著也往往以“四六”為題,如王銍《四六話》、謝伋《四六談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