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

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

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福建省莆田市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就在莆田民間廣為流傳,並約定俗成地形成慣例,傳承至今,還保存著原始的民風民俗。每年正月初四、初五,莆田和仙遊地區分別“做大歲”,這種習俗構成了莆田“五日歲”的獨有春節年俗,並由此衍生了白額春聯、初二探亡日、初四做大歲等一系列年節習俗。

2017年1月11日,“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2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保護單位:莆田市圖書館
  • 項目編號:Ⅹ-2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節日。而莆田春節有“做大歲”的節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大年初一,倭寇突然入侵莆田城關,殘酷屠城,數以萬計的人喪生。“做大歲”是為紀念這一血腥事件而產生的忌俗。它流傳於莆仙所轄的荔城、城廂、涵江、秀嶼、仙遊等區域,莆仙人民代代相傳。

民俗內容

莆仙“做大歲”是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做大歲”時,村里往往由具有威望的長者組織莆仙戲演出、十音八樂等文娛活動。以前在仙遊縣度尾峰還流行模仿當年抗倭時的藤牌舞。許多地方在“做大歲”時,都要組織村民到戚公祠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緬懷戚繼光大軍收復失地的功績。
莆仙地區農曆正月初四、初五“做大歲”的習俗實質上構成了莆田“五日歲”的獨有春節年俗,由此衍生了“白額春聯”“初二探亡日”“初三祝壽日”“初四做大歲”“初五吃線面”等一系列的年俗形式。
“白額春聯”:倭寇屠城後,親人們舉行葬禮,張貼白聯以示哀悼。但白聯與春節氣氛難以融合,遂用紅聯蓋住了白聯,上頭留一小段白色以表余哀。
“初二探亡日”:農曆正月初一倭亂後,正月初二倖存的人們返回家園,急切探望傷亡人家。此後,人們以此日為忌日,遂引出農曆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探訪的禁忌,唯農曆正月初一日已登門者不在此例。
“初三祝壽日”:在仙遊大部、城廂、華亭等地,有此日為老人祝壽的習俗。相傳倭寇侵莆後,倖存老人在這一日召集親人,大擺筵宴,慶劫後餘生。
“初四做大歲”:家家戶戶鞭炮再鳴,重開家宴,一家人團圓喜慶,再賀新春。
“初五吃線面”:循大年初一例,早餐吃線面,重過新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莆田“做大歲”的一系列的習俗活動,數百年傳承不絕,展示了莆田人民抗禦外侮,牢記家仇國恨,不畏強暴,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保存了地方歷史,體現了地方民眾性格、激發了人們愛國愛鄉的熱情。這種習俗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和深邃的文化內涵。
保護措施
莆田市圖書館為“春節(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2016年春節期間,由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拍攝的《做歲鬧元宵》等系列專題片在莆田市電視台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