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秋戰國半圓形銀項飾
- 館藏地點:寧夏固原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
- 類別:金銀器
春秋戰國半圓形銀項飾是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收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1文物信息歷史年代:春秋戰國出土時間:2014年出土地點: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徵集館藏地點:寧夏固原博物館收藏文物尺寸:外徑21.5厘米,內徑12.5厘米1...
春秋戰國金項飾 春秋戰國金項飾是春秋戰國時期文物,2016年徵集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現收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 。文物歷史 2016年徵集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現收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 。文物特徵 春秋戰國金項飾外半徑20.2~15.5厘米,內半徑14~9厘米,用薄金片製成,呈半圓形,素麵,兩端有釘孔。
戰國金虎紋圓形飾 戰國金虎紋圓形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類別是金銀器。新疆維吾耳自治區託克遜阿拉溝三O號匈奴墓出土。文物鑑賞:戰國金虎紋圓形飾,圓形金片壓模而成,具有高浮雕效果。虎身後肢反轉,是中、西亞遊牧民族典型的表現手法。
春秋戰國金銀器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製做的金銀器物,也有專指金銀器皿的。介紹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製做的金銀器物,也有專指金銀器皿的。主要發現於東周貴族墓和戰國時期遊牧民的貴族墓中。多數是服飾品,金銀器皿為數不多。重要的發現有河南洛陽金村周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山東臨淄齊墓、曲阜魯墓,浙江紹興 306號墓...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又名陳璋圓壺,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於江蘇省盱眙縣穆店鄉馬湖村南窯莊出土,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通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圈足徑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與腹上的網套組成。器身作侈口,長頸,圓腹,圈足。此器...
春秋金柄鐵劍 春秋金柄鐵劍,春秋時期金銀器,出土地址是陝西省寶雞市秦墓葬出土。文物鑑賞:春秋金柄鐵劍劍柄整體鏤空而成,主題紋飾為蟠虺紋,鑲嵌綠松石和料器飾件。
春秋錯銀銅罍 春秋錯銀銅罍是一件春秋時期的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春秋錯銀銅罍高16.5厘米, 口徑10.7厘米, 底徑13.2厘米。
春秋甚六鼎 春秋甚六鼎是春秋時期文物。文物鑑賞 春秋甚六鼎深腹、圈底、蹄足、附耳。有蓋,蓋的捉手為九條小龍同銜一圓環。捉手向外為三周夔紋帶,夔身飾羽狀紋上腹飾三周夔紋帶,間以一道突起的繩索紋。蓋內及腹內皆有銘文。八行四十七字。
玉劍飾的發展 玉劍飾是鑲嵌裝飾在兵器鐵劍上的一種飾物,用精美玉器綴飾於劍和鞘上的寶劍,古人也稱為“玉具劍”。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一般用來裝飾男人的陽剛之美。從考古資料發現,玉具劍始見於西周,春秋戰國時興起,至漢代是玉具劍使用的鼎盛階段,它不僅是帝王貴族標榜...
西周的瓦當都是半圓形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以半圓形為主,但已經出現了圓形的。在秦漢時期,圓形瓦當占據主流,半圓形瓦當逐漸被淘汰,到東漢時終於絕跡。大半圓形的瓦當出現於秦代。秦始皇陵北2號建築基址出土一件直徑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紋大半圓形瓦當。當面圖案由兩條造型奇異的夔紋組成,兩夔左右對稱,姿態...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戰國時期的家具構件。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錯”墓出土,長51厘米。猛虎身軀渾圓、色彩斑斕,弓身右曲,三足著地,一爪騰起,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張開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兇猛與小鹿的弱小形成鮮明對比。典型的戰國時代風格。動物腹下刻有銘文,說明製作時間及官匠姓名。文物...
銀壓領脫離原型較遠,為半圓形或腰子形,體積增大數倍,紋樣芋富,製作工藝複雜。銀腑牌系部分苗族地區流行的腑飾,通常為單層長方形或半圓形簍花銀片製成,形狀規整,佩戴位置較銀壓領、銀鎖靠上。同銀壓領一樣,銀胸牌也是由長命鎖演變而來,因此,這三種銀飾在同一苗族分支內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種,而不會兩種...
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後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禮》中簋敦不分,宋代稱敦為鼎,至清代始有學者將敦單獨分出。絢麗華貴的裝飾 此件傳世青銅敦是敦在消亡前夜的形態的代表作。橢圓形球狀的中部有兩對環狀耳,頂面和器底裝飾有火紋,口部飾三角重幛紋,兩組紋飾之間則填以交錯的捲雲紋。所...
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
按時間順序,該系列紀念幣初步規劃發行6組,分別對應6個歷史時期,即史前新石器時期、夏商西周春秋時期、戰國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為全系列的第1組,回溯早期中國歷史,展現中國先民走向文明的關鍵進程。全套包括5枚紀念幣,分別選取史前新石器時期的...
“麒麟舞”是中國最早的擬獸類舞蹈,是現今稀有的、產生於春秋戰國之前遠古的中華民族圖騰舞種,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它和龍舞一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信 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的研究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麒麟形象已有 2500 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後來...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繡,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 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
當然,形雖近似,但不宜稱為帶鉤,而應分別稱為“飾件鉤”、“武器鉤”、“衣襟鉤”等,如至今仍在和尚的袈裟上使用的衣鉤。帶鉤歷史 帶鉤約始於春秋初期,廣泛流行於戰國,直到西漢。帶鉤長短不一,有短至兩寸,有長達11寸的,但鉤體都作S形,下面有柱。其形製作各種象形狀,有的做成獸頭,有的做成魚鳥形...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即便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
在探討這一“厚重”特色的成因時,我們看到納西族地區的生存環境及其氣候因素。據史載,納西族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從黃河流域南遷,至遲在秦代以前到達雅礱江和金沙江流域。這一地區是典型橫斷山區,其氣候特點是“早晚冷,中午曬”,夏季涼爽,寒冷,為了抵禦寒風,她們採用了較厚重的著裝。如前所述,納西服飾以“厚重...
盉,是用水調酒的器具。古人舉行大典禮時,喝酒必須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摻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狀一般是大腹、斂口,前面有長流,後面有把手,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國時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後來的茶壺。中國著名的古代酒器 1.【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於...
1955~1957年在陝西長安灃西曾出土了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疊的鳥形,有的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頂端另加一個笄帽。掛在頸部的串飾東周時才再度繁榮。春秋前期的河南三門峽上村嶺1052號虢太子墓,墓主頸部有雞血石串飾。同墓地1820號墓的墓主為一婦女,其頸部的串飾由雞血石珠101顆、鱗形石飾10枚、...
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扇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於湖北沙洋縣十里舖鎮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之竹扇。其扇形如古代之單邊門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該扇距今已逾兩千年以上,製作之精良,工藝之完美,令人嘆服。當時的扇子形狀是單邊門扇形狀的,這種扇子又稱作“戶扇”。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
六博棋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都非常盛行,需要兩人同時參與。簡介 六博棋由箸、棋子、棋盤、博籌、割刀、削和盛具組成。管又稱箭、傅、究、蔽,總計六支,故稱六博;初用竹木製成,兩頭尖長如箭形,後來也有用骨、玉製成。棋子稱“棋”,又名馬,共十二枚,黑白各半,或黑紅各半,雙方各執一色。棋盤稱木局...
相比而言,碰到最多的玉觿還是春秋戰國及漢代這個階段的。如本文所涉及的這幾件玉觿,雖然其形狀上區別較大,但都是從春秋時的秦國墓葬中出土的,與古玩市場的各種各樣的玉觿作個對比,不論是形制、玉質還是沁色,真假一目了然。從寶雞市南郊的一個春秋墓葬中出土的,該墓葬共出土玉觿13件,除一件較特殊外,其他...
宜昌博物館重要藏品有:春秋中期黍虺紋蹄足附足銅鼎;春秋時期蟠蛇紋環鈕附耳蹄足銅鼎;春秋時期鏤空黍龍紋握手銅盞;春秋時期長援銅戈:戰國時期“許之造戈”金絲銘文銅戈;戰國時期鑲嵌金絲、銀絲銅矛銷一組5件;戰國時期捲雲暗紋銅車牌飾;春秋時期侈口淺腹圓底漆豆;春秋時期樹圓形侈口淺腹圜底圈足漆簋;...
當然這種複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複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
關於青銅器中金屬元素的含量,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有明確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這裡的金即銅,反映出對不同的青銅製品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