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形金帶鉤是一款文物,製造年代: 戰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獸形金帶鉤
- 館藏地點: 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戰國
- 材料: 黃金
- 規格:長12厘米,重275克
帶鉤用途,帶鉤歷史,齊桓公帶鉤,文物簡介,
帶鉤用途
帶鉤原是胡服所用。胡服是上褶下褲,便於騎獵。這種服式腰間束一條皮帶或絲帶,帶頭有鉤便於拴結,這就是帶鉤,即我們現代人所用的皮帶扣。數十年來,由於帶鉤的出土增多,對於帶鉤用途的認識也在發展。有人認為帶鉤除了作革帶的鉤外,還有掛飾件的鉤,掛武器的鉤,或系衣襟的鉤等等。當然,形雖近似,但不宜稱為帶鉤,而應分別稱為“飾件鉤”、“武器鉤”、“衣襟鉤”等,如至今仍在和尚的袈裟上使用的衣鉤。
帶鉤歷史
帶鉤約始於春秋初期,廣泛流行於戰國,直到西漢。帶鉤長短不一,有短至兩寸,有長達11寸的,但鉤體都作S形,下面有柱。其形製作各種象形狀,有的做成獸頭,有的做成魚鳥形,有的雕成怪獸或騎馬狀,有的形似琵琶,還有做成方印可代替印章的。其製作工藝的浮雕、鏤空、鎏金、嵌玉等,都極為精美。尤其是戰國時期的帶鉤,材質高貴多樣,工藝精美,製作十分考究。1965年2月出土於江蘇省漣水縣三里墩的這一獸形金帶鉤,系採用立雕、淺浮雕、陽刻等多種技法鑄造製成,為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江浙一帶金銀器工藝的發展水平提供了形象具體的依據,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同時,此帶鉤製作精美,形象生動,又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齊桓公帶鉤
帶鉤不僅有束住絲帶革帶的實用價值及裝飾美化作用,相傳它還為齊國爭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古文獻記載春秋時魯國管仲追趕公子小白,拔箭向他射去,正好射中他的帶鉤,公子小白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於完成了霸業。
文物簡介
此帶鉤用鑄造法製成。鉤形似戰國時期流行的琵琶樣式。紋樣的風格和同期青銅器紋樣的風格相一致。將帶鉤向上時,整個形象為一呈蹲坐狀的怪獸,鉤似馬首,前肢抬起收於胸前,挺胸勾首,頗為生動。
黃金,一直被人視為瑰寶。它的珍貴价值,超越時空,璀璨的色彩,猶如陽光奪目,在人類歷史上,燃亮了一段一段的傳奇,成為帝皇貴族的收藏珍品。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金銀普遍被王公貴族作為飾物,是財富的象徵。此金帶鉤材質高貴,造型奇特而別具匠心,雖為怪獸卻給人一種溫柔可愛的奇妙感覺,線條圓潤、流暢,做工精巧、細膩,整件作品既高貴又清新,鮮明地體現出了儒家人生既要藝術化,又要以仁義為精神和依歸的“樂教”傳統。
馬首靠近右眼脖頸處有一明顯凹陷及一較細劃痕,似為重物或尖銳器物所劃傷。帶鉤中部即怪獸腹部顏色較深且粗糙不平,似被汗漬污染所致。
此為國寶,其歷史價值遠遠超出其黃金價值,不可估量。
其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研究及古代美學的探討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以及深遠的歷史意義,建議由國家或省級博物館收藏,使其更好地為我國考古學、文化學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此金器年代久遠,且不可能佩戴在身上,所以應常清洗,保持其光潔度。清洗時最好用羊皮或性質溫和的肥皂及軟毛刷(嬰兒牙刷也可),以免刮花金器表面。另外,水柱也可代替軟毛刷。清洗後的金器,可以用不脫棉絨線質地的毛巾抹乾,或放在其上風乾,不可與其它重物或尖角狀物體相撞。
類型: 金銀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