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這件夔龍紋青銅矛通長31.4厘米,矛身長19.4厘米,兩刃寬3.5厘米,矛身有四條突起的脊,前聚成鋒。銎部長12厘米,圓銎中空,銎徑為2.4厘米,圓銎飾有夔龍紋,銎口部飾有重環紋。銎上有兩個穿。矛上有明顯的鑄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 出土地點:四川省樂山市一個小鎮上地攤
  • 所屬年代:公元前16至前三世紀
  • 收藏者:姜威
藏品簡介,相關背景資料,專家評述,商代青銅矛頭,矛頭一,矛頭二,

藏品簡介

藏品名稱: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收藏者:姜威
藏品來歷:“這件藏品是我2003年的時候,到西安去旅遊,然後呢路過一個古玩市場,當時呢這個古玩市場的一個老闆,手裡有一件這樣的東西,開價是5萬元,它的四個刃比較特殊,所以我當時看了非常奇特,然後我就跟他耐心地去砍價,最後我就花了3萬5千元錢把這件兵器求到我的手裡。”

相關背景資料

在公元前16至前三世紀的中原大地上,諸侯分封,列強爭霸,戰爭頻發。這個時期的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這些帶有青銅刀尖的長柄兵器,由於攻擊力強,殺傷力大,有時能夠穿透鎧甲,於是成為了主要兵器。矛曾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鈹是矛的一種變形兵器,它除了具備矛的刺殺功能之外,還增加了砍劈的威力。長期以來,鈹只是作為文獻典籍中記載的兵器,未有實物傳世。直到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時,考古工作人員在出土的4萬餘件青銅兵器中,發現了鈹這種兵器,自此,才得以證實鈹確確實實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矛和鈹雖然都是長柄兵器,但它們柄的長度卻不一樣,據《周禮·考工記》對其規格的記述,步兵用的酋矛為4.5米,戰車士兵用夷矛為5.4米,而考古工作人員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現場發現了一條6.3 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7米。而同樣是兵馬俑中發現的鈹,長度卻只有3.5米左右。據此,專家推測,在戰場廝殺時,矛和鈹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血色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

專家評述

鑑定專家1:孫克讓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鑑定專家2:丁孟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孫克讓:首先說這個青銅矛,從這個銹,從銅的質地上看,它絕對是一個真品,這個矛呢,是我國運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兵器,用來衝刺。從商代早期就開始有了,一直到解放前的兒童團都用過這個矛,當然是鐵矛了,跟原來的青銅矛是不一樣的。這件青銅矛呢,我們認為應該是在春秋的中期,通常呢,這個矛都是兩邊有刃,這個呢四邊都有刃,這個是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呢是它的這個紋飾,像夔龍夔鳳似的這樣的紋飾,這個在一般的矛裡邊是絕對沒有的,所以我認為這個矛是矛裡邊一個精品。
丁孟:矛呢在青銅時代一直是主要的兵器,這件青銅矛上邊有精美的紋飾,所以更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專家鑑定團給出了一個十萬元的價格。
專家鑑定團估價:100000元人民幣

商代青銅矛頭

在四川省樂山市一個小鎮上的地攤發現,帶銘文青銅矛頭。

矛頭一

250毫米,有12個字的銘文,根據銘文書法看,這種篆文是商代的。
正面--鳥篆-有6個字銘文正面--鳥篆-有6個字銘文
黃線圍起來是銘文-背面黃線圍起來是銘文-背面
矛頭250毫米,有銘文12個字矛頭250毫米,有銘文12個字

矛頭二

有16個字銘文。每一個字不一樣。
有16個字銘文,260毫米。有16個字銘文,260毫米。
背面背面
正面-黃線圍起來的是銘文正面-黃線圍起來的是銘文
矛頭三
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春秋夔龍紋青銅矛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