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用經典的金屬浸鍍技術(銀染色)顯示此類膠質細胞呈星形,從胞體發出許多長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及其突起之間,起支持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

細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腳板(foot plate)或稱終足(end foot),有些腳板貼附在鄰近的毛細血管壁上,因此這些腳板又被稱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腦脊髓表面的腳板則附著在軟膜內表面,彼此連線構成膠質界膜(glia limitan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形膠質細胞
  • 外文名:astrocyte
  • 形狀:呈圓形或卵圓形
  • 類屬:細胞
  • 直徑:介於微管25μm和微絲6μm之間
細胞成分,物種分類,特殊類型,人工發生,最新研究進展,

細胞成分

在用尼氏法等一般染色組織切片中,星形膠質細胞的核比其他膠質細胞的核大,呈圓形或卵圓形,常染色質多,異染色質少而分散,故染色淺,核仁不明顯。胞質中沒有尼氏體,但具有一般的細胞器。胞質中含有大量交錯排列的原纖維,伸入到胞突中並與胞突平行行走,是構成細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原纖維的超微結構是一種中間絲,稱為膠質絲(glial filament),其直徑介於微管(25μm)和微絲(6μm)之間,由相對分子質量為47000—50000的蛋白質組成,此類蛋白質被稱作為膠原原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利用細胞免疫法證明GFAP僅存在於星形膠質細胞的胞體中,因此可利用GFAP的特異性抗體來檢測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

物種分類

根據膠質絲的含量以及胞突的形狀可將星形膠質細胞分為兩種: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腦脊髓的皮質,突起細長,分支較少,胞質中含大量膠質絲,又稱蜘蛛細胞(spider cell);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質,細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胞質內膠質絲較少,又稱苔狀細胞(mossycell)。電鏡下星形膠質細胞的胞核有缺失,胞質較清亮,游離核糖核蛋白體和粗面內質網均很少,糖原顆粒豐富,有大量的膠質絲。纖維形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呈長圓柱形,而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呈薄片狀,並常包裹著神經細胞及其突觸(不伸入突觸間隙)。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板與血管內皮細胞之間相隔一層基板,腳板質膜與基板接觸處有半橋粒結構。
相鄰星形細胞之間以及相鄰腳板之間有縫隙連線。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狹窄,僅約3nm,內含組織液。縫隙連線又稱縫管連線或接合膜(nexus),是由大量連線小體(connexon)有規律地成平板狀排列的連線。每個連線小體又由6個亞單位鑲嵌蛋白組成,這種蛋白被稱為連線蛋白或接合素(connexin)。連線小體的中央有一中央小管(centralcanaliculum)通連相鄰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縫隙連線主要由接合素43(CX43)構成。而少突膠質細胞的縫隙連線由CX32構成。
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比腦內其他任何類型的細胞具有更廣泛的縫隙連線,由此使得星形膠質細胞類似於合胞體樣結構。這種縫隙連線的功能為:加強相鄰細胞的連線;細胞通訊,其方式為離子偶聯以及代謝物偶聯。離子偶聯即電偶聯,可使細胞形成同步活動。而代謝偶聯則能使單糖、胺基酸核苷酸、維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物質自由通過縫隙連線。

特殊類型

除上述典型的星形膠質細胞外,還有幾種特殊類型的星形膠質細胞。如小腦的伯格曼膠質細胞(Bergmanglial cell);視網膜的米勒細胞(Muller glial cell),又稱放射狀膠質細胞(radial neuroglia cell);腦垂體的垂體細胞和正中隆起等處的伸展細胞(tanycyte)。
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

人工發生

2011年12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長江學者、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近期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套用價值。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人類多能幹細胞可以分化成體內任意細胞、進而可以形成身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的研究,是當前幹細胞研究的熱點和焦點,而星形膠質細胞是膠質細胞中數量最多、具有重要功能的細胞,如血腦屏障等受到損傷,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起到修復和再生的作用。儘管近年來科學家們利用多能幹細胞已經成功培養和分化出心肌、神經、胰腺、骨等多種體細胞和不同組織,然而,如何直接將人胚多能幹細胞“成功誘導”分化為對大腦修復、再生及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作用的星形膠質細胞,對研究人員來說,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張素春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長期研究中,將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為近似均一的不成熟星形膠質細胞群,結果發現並證實這些細胞具有與原代膠質細胞相似的基因表達谷氨酸攝取與促進突觸生成等功能特性。張素春團隊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大腦中,進而發現這些細胞連線到腦毛細血管後,會轉化為成熟的星形膠質細胞。《自然·生物技術》認為,這一突破性成果為研究大腦發育和功能、了解膠質細胞在疾病進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細胞模型,並將推動神經疾病治療新策略的開發。

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生物研究人員發現,移植人類的神經膠質細胞能夠增強小鼠的記憶和學習能力,說明這類神經膠質細胞在人類認知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
神經膠質細胞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類神經細胞,它們並不像神經元那樣傳導電衝動,長期以來被認為只起支持作用。直到近些年來,科學家們才開始認識到神經膠質細胞(尤其是星形膠質細胞)在大腦中的調節作用。
這項新研究中指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星形膠質細胞變得更大更複雜,賦予了人類大腦更大的複雜性,幫助人類最終進化出獨有的高認知能力。
研究顯示,移植人類星形膠質細胞,使小鼠大腦功能的兩個重要標誌顯著增強,即鈣波(calcium wave)和長時程增強LTP。研究人員發現,在接受移植的小鼠大腦中,鈣波傳遞速度比普通小鼠快。長時程增強LTP被認為是學習和記憶背後的核心分子機制之一。而接受細胞移植的小鼠,產生LTP更快也更持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