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絲翼善冠

明金絲翼善冠

金翼善冠是定陵出土金絲編織冠飾又名金絲翼善冠,通高24厘米,後山高22厘米,重826克,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皇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翼善冠(又名:金絲翼善冠或金絲蟠龍翼善冠)
  • 館藏地點明十三陵博物館
  • 所屬年代萬曆四十八年前後(1620年)
  • 出土地點:定陵
  • 通高:24厘米
  • 後山高:22厘米
  • 冠高:14.7厘米
  • 冠口徑:20.5厘米
  • 重量:826克
  • 出土年代:1956年-1957年
文物特徵,文物出土,文物作用,文物爭議,

文物特徵

金冠又稱金絲翼善冠,由三部分組成,前屋、後山和兩角。前屋指的是帽殼部分,工匠是用“編燈籠空兒”的方法,從上至下用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手工編結而成,由於工匠的技藝純熟,編的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中間無小結,看上去薄如輕紗,半圓形的帽山上挺立著兩個狀如兔耳的金絲網片,即兩角,俗稱“紗帽翅”,後山的正朵朽牛雄前方是精彩的二龍戲珠圖案,金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偉,這也正是金冠製作過程中最難做的一部分,據專家鑑定,龍首、龍身、龍爪、背鰭等部位均是單獨製成後,進行整體圖案的焊接組裝完成的。冠上僅龍鱗就用了8400片,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時不但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還要以積累多年的工作經驗,掌握拔罪潤適當的火候,才能完成這樣高難度的工藝製品,因此說金冠之珍貴除質地全為金絲外,還在於整體的拔絲、編織、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藝。目前金冠在棗棗我國僅慨白套此一頂,堪稱國寶束阿探。
明金絲翼善冠
金翼扇冠

文物出土

1956年-1957年出土於定陵(萬曆皇帝墓),根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帽子出土了七頂(六頂冠 一頂盔),分別為兩頂冕冠、一頂皮弁冠、一頂盔、三頂翼善冠 (萬曆皇帝躺在棺槨里戴著其中一頂烏紗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邊的圓木盒裡。

文物作用

官方觀點 根據《大明會典》形屬常服翼善冠,古人根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多葬生前所用之物,所以這七頂都是萬曆皇帝生前常用之物,北京十三陵研究員 胡漢生認為是夏日所戴。(詳見下方定陵出土皇冠的用處介紹)
明金絲翼善冠
各大博物館收藏的明朝金絲冠
《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作者擷芳主人研究各大博物館金絲冠後表示明朝民間這些金絲冠大量流行,其工藝和金絲冠都比較接近都採用了“燈籠空兒”的方法編的,皇帝做一頂金絲的翼善冠更不值得奇怪了(當然不會寫到服飾制度里),不知為啥被傳為陪葬品的“明器”,完全沒搞清楚明器的概念。
定陵出土的七頂皇冠
名稱
使用
備註
文物圖片
1.冕冠旒冕
祭祀時所戴
皇帝為二十四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寫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采微捉旒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冕1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冕2
2.皮弁
接待外賓時所戴
皇帝為十二
王級為九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皮弁冠
3.
上戰場時所戴
明金絲翼善冠
與圖傳不是同一件頭盔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軍盔
日常上朝所戴
(包括以下翼善冠)
圖為烏紗翼善冠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翼善冠1
5.烏紗翼善冠
常服形式
圖為烏紗(金絲)蟠龍翼善冠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翼善冠2
常服形式
十三陵研究員胡漢生釋為夏冠
明金絲翼善冠
萬曆皇帝的翼善冠3

文物爭議

註:冥器(通明器)的概念在本爭議中是狹隘的指的是否是陪葬特製之器。並不是指寬泛的所有陪葬品
冥器說
一未見畫像有,二未見先例,三未見《大明會典》有詳記材質之分,又是純金之器,吸光導熱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金冠萬曆死後遺體所戴是謠傳,遺體戴的是烏紗翼善冠
非冥器說
相關學者如十三陵研究院胡漢生《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作者擷芳主人已說明了金絲冠明朝民間大量流行,滲戰想勸皇帝有一頂不足為奇,根據事死如事生禮制金冠為生前用物並且萬曆皇帝遺體上戴著烏紗翼善冠。恰恰說明了金絲冠不是特製的陪葬品,否則根據傳統習俗就真應該戴在遺體上了。

文物爭議

註:冥器(通明器)的概念在本爭議中是狹隘的指的是否是陪葬特製之器。並不是指寬泛的所有陪葬品
冥器說
一未見畫像有,二未見先例,三未見《大明會典》有詳記材質之分,又是純金之器,吸光導熱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金冠萬曆死後遺體所戴是謠傳,遺體戴的是烏紗翼善冠
非冥器說
相關學者如十三陵研究院胡漢生《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作者擷芳主人已說明了金絲冠明朝民間大量流行,皇帝有一頂不足為奇,根據事死如事生禮制金冠為生前用物並且萬曆皇帝遺體上戴著烏紗翼善冠。恰恰說明了金絲冠不是特製的陪葬品,否則根據傳統習俗就真應該戴在遺體上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