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百禽圖(明邊景昭三友百禽圖)

三友百禽圖

明邊景昭三友百禽圖一般指本詞條

《三友百禽圖》是明代畫家邊景昭創作的一幅設色花鳥畫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友百禽圖》描繪了初冬時節,百禽嬉戲於松竹梅之間的場景,畫中禽鳥或飛翔,或棲息,或嬉戲,或高瞻遠矚,或轉首探望,或自理羽毛,無一重複,整個畫面氣氛熱鬧歡快,一派生機勃勃。

此圖中各個禽鳥的動姿刻畫得生動活潑,諸鳥細緻入微的描繪,使大多鳥類品種可辨,布滿全幅的構圖,呈現“茂密”的特點,畫風工細精微又富裝飾性,堪稱邊景昭最具宮廷花鳥特色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友百禽圖
  • 作者:邊景昭
  • 創作年代:明代
  • 畫作類型:設色花鳥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152.2厘米,橫78.1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三友百禽圖
《三友百禽圖》中以松、竹、梅和坡石為主要架構,其間穿插近百隻禽鳥於枝頭、坡上、空中等處。畫面下部繪有數塊峻峭的山石,在坡石縫隙之間,只見一截老松彎臥,樹幹表面顯得滄桑嶙峋;在老松一側兩株粗壯的翠竹凜然聳起,直入畫外,上不見其端頂,下不著其根部,在兩棵竹子之間,一枝幼竹迎而立,竹葉繁密;在畫面左上角,古老的梅乾斜逸而出,茁壯的梅枝低垂,白色梅花凌寒怒放;梅竹之後,又有蒼翠的松枝隱現其間。
畫中右上自識:“永樂癸巳秋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於長安官舍。”後鈐印四方:“湘府殿賜”、“怡情動植”、“邊氏文進”、“多識於草木鳥獸”,另有乾隆內府收藏印記。
畫中各鳥大約可辨識如下:
1
斑頸鳩
A,1隻
13
A,1隻
25
大陸畫眉
A,1隻
2
A,1隻
14
A,2隻
26
C,1隻
3
小桑鳲
B,1隻
15
A,3隻
27
A,1隻
4
A,1隻
16
白鶺鴒
A,1隻
28
D,1隻
5
A,4隻
17
灰藍磯鶲
D,2隻
29
D,1隻
6
C,2隻
18
A,28隻
30
A,1隻
7
黑喉噪鶥
A,2隻
19
白頰噪鶥
D,1隻
31
短翅樹鶯
D,3隻
8
A,2隻
20
A,1隻
32
A,1隻
9
A,1隻
21
A,1隻
33
A,1隻
10
D,1隻
22
白頰山雀
A,3隻
34
黑臉噪鶥
A,1隻
11
A,3隻
23
A,2隻
35
C,1隻
12
A,4隻
24
A,3隻
36
黃尾鴝
A,2隻
表格及右圖中各標識——
三友百禽圖解三友百禽圖解
A:與實際鳥種相符
B:有點寫意,但能明確辨識鳥種
C:能辨識但仍有疑問無法完全確認
D:只能粗略辨識無法確認鳥種
紅點:尚未辨識出鳥種者

創作背景

明代時期,皇家沒有設立畫院,但有宮廷畫家。洪武初年,建都於南京的朱明政權便從浙、閩兩地徵召畫工。永樂遷都北京以後,各皇朝亦復如是。浙江與福建兩地從元初以來即有宋代院體傳統一脈相傳,隨著兩地畫家的入宮供職,明代院畫呈現了取法南宋院畫兼師北宋名家的面貌,人們亦稱之為“院體”。明代的宮廷畫家一律編入錦衣衛,授予武職,歸太監管理,地位較宋代院畫家低下。而且由於宮廷濫施皇威,稍不稱旨即殺頭棄市,故而人物畫創作反不如山水花鳥為盛。
明代宮廷花鳥繼承宋代傳統又有變化,多取南宋畫家的觀察入微,描寫精細,又能棄其萎靡柔媚之處,擅作大幅,構圖飽滿完整,動物饒於生意,常常把花鳥置於特定環境中,用工、寫結合的手法使細麗的花鳥與粗放的木石互為映襯,在富麗堂皇中不失渾樸端嚴,亦形成了多種風格樣式。邊景昭即為此一時期的代表畫家之一。
《三友百禽圖》款署:“永樂癸巳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圖於長安官舍。”古人習將京城稱為“長安”,顯示此作成於首都南京,故此畫應是於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七月時,時為宮廷畫師邊景昭,應皇帝之詔命而作。

藝術鑑賞

主題

《三友百禽圖》為應制之作,故其中大多元素有著明確的象徵。畫面中松竹梅歲寒三友並植,寓意君子之德,而三友上面各色禽鳥聚集其上,隱喻百官朝拜天子,如此順承天意、熙寧祥和的立意,凸顯吉祥瑞應的象徵意義。

形象

《三友百禽圖》中一百隻禽鳥,有飛有翔、有立起、有躍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遠矚,或轉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態,無一重複,非具有高度的觀察能力和精絕技巧者不能達。
更為特別的是,畫家不僅將圖中各個禽鳥的動姿刻畫得生動活潑,而且諸鳥皆被刻畫得細緻入微,使大多鳥類品種可辨。

技法

在技巧方面,此畫顯示了作者非凡的勾勒功底,畫中的坡石輪廓以鬆弛的書法逸筆繪出,竹節的勾勒結實有力,得當的濕染較好地表現了物象的陰陽向背關係。造型趨向暢快、簡易;用筆堅有力而趨向於粗壯;用墨適宜,松幹上赭石攙墨恰到好處;鳥的畫法不但繼承了宋的傳統,更上追到五代黃筌的畫法,勾勒後著色,著色後再勾,色與墨皆比黃筌畫得厚,但比南宋畫秀雅,從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氣息和邊氏自己的風格。從飛禽羽毛的勾勒、暈染、敷色,均可見承襲了南宋以來工致富麗的畫風。松竹梅的畫法亦然,雖然畫法來自南宋,但比南宋畫嚴謹、秀潤、工整。石頭的畫法更明顯地來自南宋,用硬線勾勒,加以斧劈皴法,但不似南宋皴法那樣激盪。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邊景昭這幅畫的風格基本上和元畫無涉,而屬於南宋的流風,但又大異於南宋,南宋的畫是簡潔的,邊畫則詳細,反覆增加,不僅是畫面的內容增加,更是用筆增加。因而,畫中的形象史加豐滿,但卻缺少南宋那樣利索和生動的感覺。”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周茂生:“此圖畫入冬季節,百禽棲戲於松竹梅之間。岩坡上,古老的梅乾斜出畫面,茁壯的梅枝俏然低垂,中間兩枝清竹凜然聳立,梅竹之後隱有松枝少許,蔥鬱旺盛。一群中型和小型的各色禽鳥,或飛或鳴或嬉或息,仰俯側反,呼應顧盼,各盡其態,饒有生趣。其風格雖然不離南宋院體,但如此繁複的構圖、眾多的禽鳥,卻系罕見。作品巧於穿插掩隱,多而不亂,精於勾染刻畫,工而不板。可見畫家對禽鳥花木觀察體驗之細,藝術表現功力之深。”

後世影響

在明初宮廷花鳥畫中,《三友百禽圖》的品格甚高。在此圖中,松、竹、梅既是繪畫的主體,又與山石一起,作為背景,這正是邊景昭對花鳥畫的一個發展,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歷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歷史傳承

《三友百禽圖》於永樂癸巳(公元1413年)創作完成後,即為宮廷所收藏,清代亦入內府,有乾隆內府收藏印記,後被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八上。原為北京故宮舊藏,後被帶至台北故宮博物院,亦被著錄於其所編的《故宮書畫錄》之上。

重要展覽

2010年7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邊文進三友百禽特展”上,《三友百禽圖》為其主要展品。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上,《三友百禽圖》作為其中精品之一展出。

作者簡介

邊文進(1403-1428年),字文進,明代宮廷花鳥畫家。福建延平府沙縣(今福建沙縣)人,祖籍隴西(今屬甘肅)人,生卒年不詳。永樂年間(1403-1424年)任武英殿待詔,至宣德時(1426-1435年)仍供奉內廷。後為翰林待詔,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畫。他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其作品工整清麗,筆法細謹,賦色濃艷,高雅富貴。有“花之妖笑,鳥之飛鳴,葉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筆墨無不合宜”之說。傳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圖》、《雙鶴圖》、《春禽花木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