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短趾百靈

大短趾百靈

大短趾百靈(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是百靈科、短趾百靈屬鳥類。眉紋白色,耳羽褐色。上體棕褐色,具黑色縱紋。下體羽淡皮黃色,上胸兩側具小塊黑斑。第四枚初級飛羽顯著短於前三枚。虹膜暗褐色。嘴黃褐色。腳肉色。

棲息於具有稀疏植物和矮小灌叢草原、荒漠及半荒漠地帶。取食地面的植物種子和昆蟲,在密草叢中築巢。旅鳥,常見。分布於中國、俄羅斯、烏克蘭、法國、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非洲西北部、埃及、蒙古國北部、土耳其、敘利亞、小亞細亞、高加索、外高加索和伊朗。越冬於非洲和亞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布,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關於亞種分化,學者們意見不一致。有學者將大短趾百靈(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紅頂短趾百靈Calandrella cinerea)作為同一個種,分為16個亞種或20個亞種(Meinertzhagen,1951;De-mcnt'ev and Gladkow,1954;Howard and Moore,1980);有的學者將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和東北的種群歸入Calandrella cinerea orientalis亞種,而將分布於中亞、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的種群歸入紅頂短趾百靈新疆亞種(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Sushkin,1925;Dement' ev and Gladkov,1954;Howard and Moore,1980)。也有學者認為Calandrella cinerea orientaILs亞種是紅頂短趾百靈新疆亞種(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的同物異名,將此亞種併入紅頂短趾百靈新疆亞種(Calandrella cinerea Iongipennis)(Vaurie,1959)。
在種名的使用上,有的學者(Dement' ev and Gladkov,1954;Vaurie,1959;Walters Howardand Moore.1980,1959;鄭作新,1976,1994;鄭寶賚等,1985;蔡其侃,1988;趙正階等,1988,2001;De schauensee,1984)使用紅頂短趾百靈(Calandrella cinerea)種名;有的學者(Baker,1926;La Touch 1925-1930;Blackwelder,1907)使用大短趾百靈(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種名。
世界鳥類手冊使用大短趾百靈(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種名。

形態特徵

眉紋白色,耳羽褐色。上體棕褐色,具黑色縱紋。初級飛羽黑褐色具沙棕色羽緣,第四枚初級飛羽顯著短於前三枚,翅覆羽沙棕色。尾羽黑褐,具白色端斑,最外側尾羽幾白色。下體羽淡皮黃色,上胸兩側有小塊黑斑,胸側有褐色縱紋,腹部和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雄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黃褐色。腳肉色。
性別體重全長嘴峰跗踱
雄性
21-24克
144-162毫米
9-11毫米
90-99毫米
58-64毫米
20-23毫米
雌性
20-23克
145-154毫米
8.5-9.5毫米
87-91毫米
62-69毫米
19-20毫米

生活習性

大短趾百靈棲息於開闊的乾旱平原、荒漠及半荒漠地帶,在有稀疏植物和矮小灌叢的乾旱沙石平原和荒漠地帶也較常見,還出現於近水草地和農田地帶。
夏候鳥。喜集群活動於草地, 有時可集上百隻的大群。喜嗚叫,但不甚悅耳。秋季常由北向南集群遷移。主要以雜草種子、青稞和昆蟲等為食。

分布範圍

世界: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克羅地亞、喬治亞、匈牙利、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爾他、摩爾多瓦、黑山共和國、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瑞士、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查德、賽普勒斯、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直布羅陀、希臘、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索馬里、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亞塞拜然、北馬其頓、西班牙、奧地利、巴林、南蘇丹。
遊蕩:比利時、喀麥隆、丹麥、吉布地、芬蘭、德國、冰島、愛爾蘭、肯亞、荷蘭、挪威、波蘭、塞席爾、斯洛維尼亞、瑞典、英國。
中國:分布於新疆、西藏、青海北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山西、陝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江蘇、雲南、四川、上海和台灣。
大短趾百靈分布圖大短趾百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雌雄共同築巢。營巢於地面凹坑,巢材主要是草莖和草葉,巢內墊以少許馬尾、羊毛和羽毛。張文廣(1982)對一巢進行測量,外徑8.2厘米、內徑5.5厘米、巢高7.2厘米、巢深5.7厘米。該鳥巢具有明顯的出入口,一般在巢口方向的地面上可見由約一平方厘米大小土塊鋪成的露出沙土的“走道”,其他方向則不見。窩卵數3-4枚。每日產一枚卵,卵黃褐色或淡白色,綴以灰色或褐色斑,鈍端斑點密集,形成環帶。卵平均大小21.5毫米×14.8毫米,最大的達23.1×15.0毫米或20.6毫米×15.4毫米,最小為20.6毫米×14.8毫米或21.2毫米×14.3毫米(Baker,1926;Ali eJ Ripley,1927)。大短趾百靈在中國錫林浩特市一年繁殖1-2次,第一次在4-5月,第二次在6-7月。雌鳥孵卵,孵化期約13天。幼鳥為晚成鳥。雌雄共同育雛,巢雛期約為9-10天,剛孵出的雛鳥雙眼緊閉,聽到聲音或被觸動則張開口接食,全身幾乎裸露,僅頭頂、頸側、翅後緣及腹面龍骨突起至泄殖孔有少許黑灰色長絨毛(張文廣,1982)。

亞種分布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大短趾百靈高加索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artemisiana
Banjkowski,1913
大短趾百靈指名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brachydactyla
Leisler,1814
大短趾百靈中國西藏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1832
大短趾百靈地中海東部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hermonensis
Tristram,1865
大短趾百靈歐洲東部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hungarica
Horváth,1956
大短趾百靈西伯利亞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longipennis
Eversmann,1848
大短趾百靈北非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rubiginosa
Fromholz,1913
大短趾百靈土耳其亞種
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woltersi
Kumerloeve,1969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非全球受脅種。常見或局部豐富。據估計,截至2015年歐洲的種群數量為250-350萬對,絕大多數集中在伊比利亞;在西班牙分布廣泛,且種群數量豐富,20世紀90年代早期,種群數量220-260萬對;在葡萄牙亦常見,10-100萬對(主要在南部);而在法國的數量較少,1000-5000對;義大利15000-30000隻;克羅地亞1000-1500隻;阿爾巴尼亞1000-3000隻;希臘20000-50000隻;保加利亞5000-10000隻;羅馬尼亞6000-8000隻;匈牙利80-10隻;烏克蘭14000-22000隻;俄羅斯20-200萬隻;土耳其2-20萬隻;在北非,常見於摩洛哥,廣布於阿爾及利亞北部,非常廣泛的分布於突尼西亞,在利比亞和埃及東北部很少。
在中國很常見,種群數量較多。2013年5-7月,對四子王旗格根塔拉和蘇尼特右旗賽罕塔拉(屬荒漠草原),錫林浩特市毛登牧場和白銀庫倫牧場(典型草原),進行了數量統計,共記錄到大短趾百靈80隻,荒漠草原9隻/20公頃,典型草原8.38隻/20公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