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磯鶇

白喉磯鶇

白喉磯鶇(學名:Monticola gularis)是體型小的磯鶇。兩性異色。雄鳥限於頭頂藍色,與其他磯鶇的區別在喉塊白色;雌鳥與其他雌性磯鶇的區別在上體具黑色粗鱗狀斑紋;繁殖於古北界的東北部,越冬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偶見於日本。甚安靜而溫馴,常長時間靜立不動。棲於混合林、針葉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區。冬季結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喉磯鶇
  • 拉丁學名:Monticola gular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鶇科
  • 命名時間:Swinhoe, 1863
  • 英文名稱:White-throated Rock-thrush
  • 英文名稱: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人工選育,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白喉磯鶇身長17厘米-19厘米,兩性異色。雄鳥:藍色限於頭頂、頸背及肩部的閃斑;頭側黑,下體多橙栗色。與其他磯鶇的區別在喉塊白色,除藍頭磯鶇外與所有其他磯鶇的區別在於白色翼紋。雌鳥:與其他雌性磯鶇的區別在上體具黑色粗鱗狀斑紋;與虎斑地鶇的區別在體型較小,喉白,眼先色淺,耳羽近黑。 虹膜-褐色;嘴-近黑;腳-黯橘黃。翅黑,而腹栗,各色相襯顯著。幼鳥上體自額至尾上復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雜以棕色,頭頂成點斑狀,背部則形成橫斑。
叫聲:告警時發出粗啞叫聲,夜晚發出優美而傷感的鳴聲。

分布範圍

繁殖於古北界的東北部,越冬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偶見於日本。
白喉磯鶇(分布圖)白喉磯鶇(分布圖)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生活習性

分布於海拔800—1800米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平時棲於多岩山地的林間,常見它站在樹頂或岩巔處。歌聲徐緩而悠揚,太陽未出時多在低處鳴叫,隨著太陽逐漸升起而向高處移動,歌聲頗有韻味,似吹奏笛簫聲。故人稱“山地歌手”,甚安靜而溫馴,常長時間靜立不動。棲於混合林、針葉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區。冬季結群。食物幾乎完全為昆蟲,主要為甲蟲、螻蛄、鱗翅目幼蟲等。

生長繁殖

營巢於大樹根莖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巢由松針、草根、草莖、草葉等編成,產卵6—8枚。卵肉色帶清晰的棕色斑點或塊斑,鈍端較密。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14—15天。
白喉磯鶇(圖4)白喉磯鶇(圖4)

人工選育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全部圖片網址、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