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成因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
明末清初整箇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
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
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東漢末年、
三國、
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
五代、
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
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
土豆、
玉米和
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
東漢末,
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
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
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
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到了
清初順治十七年間一億三千五百萬。
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有人認為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據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的研究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災害表現
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
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
談遷,寫了一本叫《
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
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
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
北京;11月7日,他到達
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
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而當時明末時期,
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嚴重。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
嘉靖前期,
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凍的情形。
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
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
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
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
長江結凍的記載。
糧食減產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
秦晉,後
河洛,繼之
齊魯、
吳越、
荊楚、
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
旱災。
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
閱世編》中可見,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都不敢再種橘子。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
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
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有人認為清政權建立後,隨著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然而學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產量事實上僅占全中國糧食產量的4.63%。
鼠疫爆發
萬曆、崇禎年間,
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
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
京畿地區。明朝滅亡以後的1660年,氣溫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時期。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歷史影響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
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滅亡原因
小冰期對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有影響,對遊牧影響更大。但要因為這個就判定一個人口一億人的大帝國滅亡於此就太武斷了。明朝亡於其嚴重的內部危機,
孫傳庭總結的特別好“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這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專家預計
據英國《
每日郵報》網站7月10日報導,近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這一發現是在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
威爾斯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布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周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
“在第26周期,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完全互為鏡像——在相對的太陽半球同時達到峰值。”扎爾科夫說,“它們的相互作用是極具破壞性的,近乎相互徹底抵消。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1645年至1715年是
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微,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當時在寒冷的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當代油畫顯示人們甚至能夠穿著旱冰鞋橫穿
泰晤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