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明代抗倭戰爭
- 發生時間:1369年
- 地點:東部沿海
- 參戰方:中國明代 日本
- 結果:明朝消滅倭患
- 主要指揮官:明代民族英雄 戚繼光
- 發生時間 :1369年
明抗倭戰爭是由戚繼光指揮的抗倭戰爭,明朝軍隊抗擊倭寇入侵,取得勝利的戰爭。簡介明抗倭戰爭,明朝軍隊抗擊倭寇入侵,取得勝利的戰爭。歷史介紹14世紀,日本在國內戰爭中潰敗的武士,勾結中國沿海海商和失業遊民,於洪武二年(136...
明東南沿海抗倭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沿海民眾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將領,指揮卓越,戰法靈活;招募和訓練御倭新軍,改變明軍成分,提高戰鬥力;加強海防設施,建立地方武裝;針對倭寇活動的特點,採取清除內奸、孤立倭寇、剿撫並施的對策,各個殲敵。中國軍民抗倭戰爭的勝利,...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鬥爭。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鬥爭。歷史背景 歷史淵源 倭寇之患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
普陀山抗倭之戰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發生的戰爭。普陀山抗倭之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海盜首領汪直糾集倭寇結寨普陀山(今屬浙江),常襲擊明軍。總督浙閩軍務大臣王忬令參將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別率舟師乘夜搗毀普陀山倭巢。明軍先火攻,後肉搏,大敗倭寇,斬倭150餘人,生俘143人,迫余倭倉皇覓船遁逃...
金鄉衛抗倭之戰,為明永樂年間戰役。背景 明永樂十五年(1417)六月,倭寇一股侵掠金鄉衛(今浙江平陽南)。過程 早已嚴陣以待的當地軍民,英勇抗擊,捕倭數十人(皆日本人),械往京師(今江蘇南京)。廷臣皆議誅之,以正其罪。成祖朱棣駁回廷議,遣刑部尚書呂淵賜敕責之,並諭其放還被掠人員。
《明代援朝抗倭戰爭》是201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是《新編歷史小叢書》系列之一。 內容簡介 《明代援朝抗倭戰爭》抓住了1592—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中朝兩國人民共同抗擊倭寇這一事件的核心,充分利用中國、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將古文、外文轉換成讓人易懂的語體文,整個事件的敘述又要而不煩,特...
到日本入侵朝鮮為止,朝鮮王朝已開國整整二百年,在前一百年有數次針對女真和對馬島的戰爭,規模最大者也不過1491年(明弘治四年)對兀狄哈(野人女真)的討伐(出兵20000人)。後一百年則不曾有過大規模軍事行動,只有在邊境同女真人的偶發衝突以及倭寇的低烈度騷擾(三浦倭亂、蛇梁倭變、乙卯倭變等)。正因為...
《元明抗倭史話(紀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十周年)》是2017年3月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其楨。內容簡介 倭寇從元代中後期產生,到明代中期嘉靖年間達到高峰形成“嘉靖大倭寇”,到明代末期最後退出歷史舞台,瘋狂侵擾中國長達三百年之久。三百年間,中國遼東、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廣大沿海地區,遭受了...
商人兼海盜的倭寇掛著八幡大菩薩的旗幟,衝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聯合規定,來中國進行掠奪。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明政府嚴厲的海禁政策 明...
明朝時期的一次抗倭戰爭,戚繼光率領的抗倭鬥爭。背景介紹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我國浙江沿海邊境。嘉靖三十四年(1555)時任寧紹台參將的戚繼光於浙江慈谿遇到了倭寇軍隊。龍山之戰的開始 嘉靖三十四年(1555),軍事理論家戚繼光調任浙江。事時,倭寇就來了,這一次倭寇搶掠的目標是浙江慈谿。 接到訊息後,戚繼光...
抗倭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沿海民眾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指揮卓越,戰法靈活,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招募和訓練御倭新軍,改變明軍成分,提高戰鬥力,創造了獨樹一幟的“...
明滅吳平之戰是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春至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在明抗倭的戰爭中,福建總兵戚繼光與廣東總兵俞大猷率軍在閩粵地區聯合剿滅海盜吳平的作戰。過程 吳平,福建詔安梅嶺人,早年從倭後自立山頭,發展至萬人,與倭寇互相勾結,橫行閩粵交界處。四十三年夏,戚繼光、俞大猷基本殲滅閩、廣倭寇後,...
台州之戰指的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發生的戰爭,在明抗倭的戰爭中,參將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今浙江臨海)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連續九次挫敗倭寇的著名戰役。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戰役背景 台州轄寧海、臨海、黃岩、天台、仙居、太平6縣,三面阻山,一面濱海...
蔚山大會戰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抗倭援朝中有名的戰役之一,發生於明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間,展示了中國人偉大的勇氣和堅韌不屈的精神。雙方情況 明軍:36000人 明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明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
南澳之戰,是發生在嘉靖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軍在南澳島與海盜吳平的戰爭,這場戰爭以明軍勝利而告終,重創了海盜與倭寇。戰役背景 南澳島港灣交錯,有田可耕,有險可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南澳山縣東南二百里大海中, 去福建玄鐘澳口約三十餘里。形如筆架,周二百餘...
孟揚海戰是公元1597年9月16日抗倭名將李舜臣率領13條戰船和日本侵略者的333條戰船在孟揚海峽進行了的著名海戰,最後大獲全勝。起源 明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戰爭的起源:日本,一介農夫出身的豐臣秀吉挾故主——戰國霸王織田信長之餘威,以風馳電掣之勢一舉掃平戰國殘局,晉位關白,成為日本名副其實的統治者。在得到日本...
史儒,明朝遼東遊擊,生平不詳,1592年在明朝萬曆赴朝抗倭,明軍對侵朝日軍首戰中,因不熟悉地形,寡不敵眾,壯烈殉國。戰爭始末 起始原由 萬曆二十年(1592 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不一,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於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
明成祖遣使赴朝,封為朝鮮國王。時明“已遷北都,朝鮮益近,而事大之禮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禮,他國不敢望也”。抗倭戰爭 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日本戰國群雄,經過近百年的戰爭,到十六世紀末期,豐臣秀吉陸續削平了其他封建諸侯,統一了日本。萬曆十三年(1585),日本天皇任命他為“關白”(攝政),又兼太政...
狼筅出自明朝抗倭戰爭中,能抵禦日本戰刀的砍削。它雖形體重滯轉移艱難,但層深枝密器長,能御能防。陣戰時以狼筅為先鋒,牌盾左其下,長槍夾其左右,銳鈀大刀接應於後,相為倚靠,渾然一體,以奇制勝。主要技法有:中平勢、騎龍勢、鉤開勢、架上勢、閘下勢、掏步退勢等。起源發展 狼筅是明英宗正統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