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之戰,是發生在嘉靖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軍在南澳島與海盜吳平的戰爭,這場戰爭以明軍勝利而告終,重創了海盜與倭寇。
基本介紹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鄒塘之捷,再戰吳平,戰役結果,戰役影響,
戰役背景
南澳島港灣交錯,有田可耕,有險可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南澳山縣東南二百里大海中, 去福建玄鐘澳口約三十餘里。形如筆架,周二百餘里,內三澳:日青,日深,日隆,即長沙海尾,延袤三百里,田地沃饒,幾數千畝,洪武二十六年,居民為海倭侵擾,詔令內徒,遂墟其地,其山四面蔽風,大潭居中,可以藏舟,”,“內寬外險,臘嶼。赤嶼還處其外,一門通舟,中容千艘,番舶寇舟多泊焉”。故有“閩粵咽喉”之稱,又有“潮汕屏障”之譽。
洪武十九至二十年(1386-1387年),勒令南澳居民內遷。後海事稍靖,復於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撥南澳民回籍耕種”,不料永樂七年倭患又起,乃“遷南澳民於蘇灣,墟其地”,這樣就輕易地將南澳當成荒島而棄於茫茫綠波之間,而位於韓江入海口外的南澳島獨立於大陸之外,扼海外交通之樞紐,“四面阻水, 可三百里,潮則通柘林,漳則通玄鐘,歷代居民率致巨富,因為政府棄守,從此南澳便成為倭寇和海盜的罪惡淵藪,“時倭數為患, 南澳,倭之巢穴也”,在明後期,這個小島是“海賊”的同義詞,是不時驚擾閩粵地方官員乃至王朝的一個疆夢,官府向有巡洋緝盜之事,到此卻步,嘉靖初年,海盜的船停於此處互市,從此以後福建浯嶼的海盜也移泊至南澳,在此建屋而居,粵東從此倭患漸多。不久海盜吳平、許朝光等人以此為基地通倭,禍害鄉民,是明代抗倭後期危害廣東和福建沿海最嚴重的一股倭患。
嘉靖年間,浙、閩倭患嚴重,廣東也受到侵擾,但不過是時來時去,未曾釀成大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繼光在王倉坪,蔡坡嶺大捷後,余倭逃往廣東,加上春汛時節新來的萬餘倭寇相繼侵擾潮,揭地區,四處剽劫,“ 屠戮焚掠之慘,所不忍言”廣東海盜吳平勾結倭寇,“潮州倭寇二萬,與吳平相為犄角,久橫界中,積五六歲。”倭寇與中國海盜勾結如惡虎添翼,正如曾出使日本的浙江新安人鄭舜功所言:“倭寇閩廣 ,則歸此澳(南澳島),掠得財貨人口,許朝光等則預備大船市之,同賊眾將載而歸;劫得金銀,同赴伢市而去。”海盜和倭寇相勾結使劫掠往往能夠得逞,這無疑加重了潮州的僂患。此時的惠潮、江西、福建交界地區有多股礦工、農民暴動,內憂外患,惠潮地區形勢十分緊張。
戰役過程
鄒塘之捷
俞大猷到廣東後,無兵、無錢、無糧、無硝磺、無船隻,艱難用兵。面對當時的形勢,俞大猷提出安定地方的方略:剿倭為當務之急,平定勾結倭寇的吳平和邊民暴動為緩;離間吳平與倭寇的勾結,各個擊破,招撫礦工和農民軍,勸說其抗倭。俞大猷按照這一方略積極運籌帷幄。首先,他招撫伍端和農民軍2000人作為抗倭力量,一致應對外患;其次,俞大猷一手提防,一手提出對吳平採取招撫的辦法。因為倭寇中有吳平眾萬餘,與各倭合力最難處治;吳平有意受撫,但因不能完全控制其部下,狐疑不決,若即若離。因此,如果能暫時割斷吳平與倭寇的聯繫,就能最大限度地將潮、揭地區的倭寇孤立起來。
為實現這些方略,俞大猷排除萬難,四方求救調兵,對剿倭進行周密的軍事部署,以謀制勝。他認為:“倭賊以死戰為生路”。 因此“賊人我境,決當大集精兵,十圍五攻,使其片甲不返,則事得速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三月初,俞大猷所調官兵已先後到達,剿倭之戰先向鄒塘倭寇開戰。伍端受招撫之後,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作戰勇敢。俞大猷就以這支武裝為先鋒,進攻鄒塘之倭,一天連克倭寇三巢,斬首400餘人。史稱“鄒塘之捷”,這是明代潮汕軍民抗倭力量由弱轉強的重要標誌。“鄒塘之捷”後,俞大猷與吳桂芳等名將聯手,以佯攻蘆靖之倭,實打絨水之敵的戰術,取得節節勝利,俘斬倭寇1300多人,倭寇遁海潰逃時,又被追斬1660多人。
再戰吳平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十一月,吳平回詔安梅嶺,假意接受招撫,實則“創武場,日習兵事,造戰艦百餘艘,泊港中”,並招攬亡命之徒,企圖東山再起。福建巡撫汪道昆和總兵戚繼光得知後,遂部署兵力,決定將其剿除。
戚繼光將這種情況告訴了俞大猷。俞大猷給戚繼光回信說:“吳平徒黨頗眾, 向以舊倭在境,恐其合夥,故權處分,今當不悛,自當剿滅。或者姑俟春汛新倭訊息如何,乃約會舉行,或三月、或四月,乞公克一日期,見示,大抵公陸兵由漳來,猷陸兵由潮去,閩船兵由北來,廣船兵由南去,不患其不破。閩中水陸之兵俱有見在,廣當臨時調取,日期宜早賜定,乃可整備。唯機計應慎密,其機速不得。須先滅其在海大小船,然後圍攻於陸,不然彼必由海遁去,一時不能收拾也。”同時他也給福建巡撫汪道昆寫信,提出如欲合剿吳平,請提前三個月約定。因為俞大猷手下兵不滿千人,要剿吳平須現籌兵籌餉,沒有三個月根本無法完成。
由於吳桂芳沒有接受俞大猷的意見,沒有派兵船襲擊梅嶺內港吳平的船隻,福建方面也沒有按俞大猷給戚繼光的信辦,過早地對吳平發起了攻擊,暴露了自己的意圖,導致吳平退回南澳根據地固守。吳平率戰船400隻,部眾萬餘人退據南澳,是因為島上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島四周有深澳、隆澳、雲澳等重要港灣,可以泊船。其中深澳形勢尤為險要。人港處水道狹窄,小舟才能魚貫而入,是易守難攻的港口。吳平早已料到必有一戰,為阻止俞大默水軍,在深澳山築土堡木城,水道中暗立柵欄。海灣里的海底石牆,加上潮水的作用,有時戰船只能進不能出。此前,明軍的戰船就在這裡吃過虧。俞大獻和戚繼光進行周密的準備。俞大猷在廣東海門集結戰船。戚繼光集結陸軍萬餘人和戰船300艘,於八月初一在漳州月港誓師。九月二十二日,戚繼光率軍在外圍運石、沉船以沉塞港口,同時以兵船環列南澳島,將全島封鎖,隨後登入與吳平惡戰,擊退吳平軍隊的進攻。
戰役結果
九月二十五日,俞大猷統率廣兵300餘艘戰船抵達南澳。俞、戚立即召集兩軍將領開會,商討協同進剩作戰方略。當時吳平已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陸上,懼怕登入明軍襲擊其老巢,而放鬆了對宰豬澳、大沙澳的防守。針對這種情況,會議決定俞大猷統帥閩、廣水兵,扼守各澳口,防敵逃竄;戚繼光統帥陸兵劈路翻山從敵人背後攻取敵營。部署已定,卻因連日大風,無法進兵。十月初四日風停。明軍水陸兵併力前後夾擊,很快將賊舟、賊巢焚毀。此戰,俞、戚聯袂,擒斬敵1500餘人,燒死淹死敵5000人,解救被擄民眾1800餘人。美中不足的是讓吳平喬裝乘小船溜逃。對此,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載道:“然往有親見平鮮衣駑馬,在京浙日為富商大賈。平已備炙其面……無識者。”
戰役影響
既重創了倭寇的有生力量,又剷除了引倭的一大禍根,沉重地打擊了倭寇,倭勢也自此由盛轉弱,迨萬曆以後逐漸消歇,這與俞大猷的直接指揮和參戰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