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

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

《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是崔子忠專為明代名臣張延登畫的一幅作品,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該畫縱長35.7厘米,橫長97厘米。該畫為絹本,設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
  • 作者崔子忠
  • 收藏地: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 規格:縱35.7厘米,橫97厘米
  • 材質:絹本、設色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畫中有崔子忠的題款:“甲戌三秋同里後學崔子忠奉教,華翁太老師沐手謹圖。”甲戌為崇禎七年(1634年),華翁既張延登,因張延登又稱華東先生。

創作背景

張延登,字濟美,山東鄒平縣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卿右都御史工部尚書等要職。為人清正耿直,品格高尚,在任期間以獎掖後學、致力提拔人才而著稱,晚年隱居於長白山。長白山位於山東省鄒平縣南十五里處,因為山中常有白色雲氣繚繞而得名,民間傳說此地是兔仙隱居修道的地方。萬曆二十六年春天,張延登與友人來這裡踏青,行至山坡,看見有一隻白兔從草叢當中一躍而出,張延登認為這是祥瑞之兆,於是就在山中開鑿一處洞室,並建一亭,名為“兔柴”(此處的‘柴’有柴門之意,意寓洞室簡陋)。“兔柴”建成後,張延登時常徜佯其間以為消遣。
後來,張延登讀到唐代詩人韓翊的詩《送齊山人歸長白山》:“舊事仙人白兔公,掉頭歸去又乘風,柴門流水依然在,寒山萬木中。”在詩的註解中,提到了張延登建“兔柴”的這座長白山在古代又叫做“會仙山”,是白兔仙的居所,這使得張延登異常欣喜,認為自己“兔柴”的名字是老天所授,於是對此處的洞亭更加喜愛。
崇禎四年,也就是在築“兔柴”的三十一年後,張延登和友人在南京一同拜訪一位雷姓畫家,看到其家中有一幅畫像,畫的是雨神和白兔仙,畫像上的白兔仙道服黃冠,手持拐杖,身旁跟隨著一隻玉兔。據雷姓畫家講,白兔仙修行得道後就住在長白山中,這讓張延登更為興奮不已,他把這幅畫像臨摹下來,虔誠地請回山東,懸掛在“兔柴”中以為供養。事後,他特意撰寫了一篇《白兔公記》,記載了這些年與“白兔仙”之間的種種奇緣,後又請董其昌抄錄一卷,卷首有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文徵明孫)題寫的“長白仙蹤”隸書四字。崔子忠的《長白仙蹤圖》卷就是應張延登的要求根據這些傳奇性素材創作完成的。

作品賞析

在這幅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畫卷中,作者著重刻畫了張延登的形象。只見他身著布衣,足蹬草履,手扶筇杖,左腳微抬,正緩步於坡坪上;加之他寬額、長眉、密須、小冠束髮的容貌和眉目間平和安詳的神態,無不顯露著“白兔仙”般的風範。緊隨其足邊的一隻玉兔,雙耳直立,正回頭張望,神態煞是可愛。
此畫環境的鋪設及勾繪,充分表現了環境與人物的關係。畫面左側,山石壘壘,溪水潺潺;岩隙間的虬松如蛟龍蟠曲而生,枝葉茂盛。坡坪四周,雜草叢生。人物背後的山崖呈傾斜之勢,上面藤蔓垂懸。畫面右側雖一片虛空,卻展現出深幽無盡的氣勢。這種長卷式的構圖方式為細節的描繪拓展了空間並在視覺上給人以豐富的感受,使觀者不禁聯想到“長白仙蹤”的畫意,發出“好一個仙居之境”的感慨。
這件作品對於“線”的運用相當講究。作者以淡墨對人物面部特徵進行細膩的刻畫,筆墨精到,相當傳神,可見作者的寫實功夫是很紮實的。人物衣紋的勾寫,剛勁果斷,富於裝飾意味。山石、樹木勾勒皴擦嚴謹中有變化,流水的曲線和緩自然。畫面設色也很講究,綠樹青山,柔和雅致,荊棘叢中淡淡的胭脂色給作品增添了勃勃生機,更顯情趣。

作者簡介

崔子忠(1574-1644),初名丹,字開予,後更字道母,號北海,山東萊陽人。明朝滅亡後自己走入土室,最後餓死其中,高尚節操令人欽佩。擅人物,師法南唐周文矩,衣紋多曲屈轉折,畫風清麗靈秀,兼工肖像,在畫史上他與陳老蓮有“南陳北崔”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