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大典

明倫大典

《明倫大典》24卷,8厚冊,是明嘉靖七年有政府官方刊布的一本政書性質的史書,屬於內府刻本,為正德16年--嘉靖7年關於“大禮儀”事件的全部記錄。該書歷經4年編纂,其編纂過程有著複雜的社會政治背景。現由於該書存量少而不廣,對研究明嘉靖朝代歷史,特別是研究明嘉靖“大禮儀”在當時政治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明倫大典》現存四個版本,一是明嘉靖七年的內府刻本,二是明嘉靖時期鎮江府刻本,三是嘉靖八年四月湖廣刊本,四是嘉靖經廠本。

基本介紹

  • 書名:明倫大典
  • 作者:張璁、楊一清等
  • 出版時間:嘉靖七年
《明倫大典》編纂歷經4年,前後經歷4個階段。首先是方獻夫創編纂關於大禮儀文獻之端。其中涉及對禮儀的爭端,出現了主張禮儀派和廢除禮儀派之爭。嘉靖三年,經歷“左順門事件”以後,嘉靖皇帝逐漸明白了禮儀枝節,稱孝宗為皇伯考,稱自己的父親為皇考,為進一步證明大禮儀重要性以及明證禮儀辨別是非,就要求方獻夫編纂的《大禮奏議》刊布天下。但此時,方獻夫發現自己原來編纂的《大禮奏議》與嘉靖皇帝要求刊布天下的禮儀思想的初衷有出入,資料性不足,存有缺陷,於是嘉靖又任命新上任的禮部尚書席書在方獻夫文稿基礎上,編纂《大禮集儀》,繼續敘說大禮儀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明倫大典
嘉靖四年十二月,席書輯成《大禮集儀》6卷,以《大禮奏議》為藍本,在大禮儀思想領域有所深化與發展,但鑒於當時政治的複雜性以及主張大禮儀思想派自己內部之間認識上的偏差以及主張大禮儀的論點、論據的差異性,又出現分化,於是對《大禮奏議》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如何取材、慎重對禮儀人員的區域劃分等,席書規定以嘉靖三年二月張傯、桂萼等奉召進京為限,編纂為《大禮集儀》。嘉靖五年十二月,何淵上疏攻擊席書,認為《大禮集儀》沒有將世廟之議包括在內,建議修一部《大禮全書》。由於當時何淵正以世室儀受知於嘉靖,而張傯等正阻止世室引起嘉靖不滿,因此,《大禮全書》立即引起嘉靖的重視,得到嘉靖皇帝的批覆,改《大禮奏議》為《大禮全書》。
嘉靖六年(1525)正月,《大禮全書》6冊初稿報呈嘉靖,嘉靖招集內閣,要求將《大禮全書》更名為《明倫大典》,並賦予《明倫大典》新的內容,又讓《明倫大典》發回重新編纂,又經歷歷時一年,嘉靖七年六月修畢,嘉靖皇帝親自為《明倫大典》作序,刊布天下,至此編纂修訂禮儀大典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嘉靖是正德的堂弟,本來與皇位無緣,他的父親興獻王弘治帝的弟弟,正德是弘治的獨子,大位後荒淫無度,31歲即早逝,且無子嗣,於是按明朝皇家律典,遺詔召興獻王長子嗣位,正德皇太后和大學士楊廷和遵從“遺詔”,迎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朱厚璁是興王朱佑杬的獨子,幼時聰敏,興王親授書史,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重禮節,遇事有主見。其母子入宮前與禮部已有兩次爭議。
嘉靖繼位不久就爆發了“大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源於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弘治)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皇帝,這一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們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出了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嘉靖喘不過氣來,就在世宗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大臣站出來,幫了嘉靖皇帝一個忙,他寫了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朝中出現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於嘉靖皇帝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於爆發了“左順門事件”。由於議禮派逐漸占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於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將為首的幾位大臣押入監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騷動,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將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左順門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嘉靖終於如願地將父親追尊為睿宗,並將神主入太廟,躋在武宗朱厚照之上。這次事件致使許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卻乘機竊取了朝政大權,使弊政重興。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不僅實現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願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制統治。
在張璁引經據典為嘉靖皇帝找依據之前,也就是正德十六年嘉靖皇帝繼位開始,議禮之爭始終就沒有停止過,嘉靖三年,南京禮部主事侯庭訓撰刻了《儀禮書》,上書朝廷,聲援嘉靖皇帝,同時嘉靖利用輿論的導向作用,一直主張禮儀思想,為自己的儀禮樹碑立傳,傳承後世,所以,對於侯庭訓《儀禮書》,到方獻夫的《大禮奏議》,到席書的《大禮集儀》,再到何淵的《大禮全書》,最後嘉靖皇帝定名的《明倫大典》,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殫精竭慮的為自己樹碑立傳,沿著對自己父母帝號的封位追憶,以及自己正名皇帝地位的權勢,製造出一部傳世奇特、富有特殊時代特徵的作品《明倫大典》。
《明倫大典》刊布天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平息了儀禮之爭。《明倫大典》標誌著以嘉靖皇帝為首的儀禮派的暫時勝利,是具有典型政治意義的勝利。《明倫大典》這部作品,畢竟是從商周、春秋戰國以來,第一次對禮儀教育方面進行的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回顧,參閱了大量的史略知識和文獻資料,借鑑了“四書五經”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以及後來稱謂的《十三經註疏》等的精髓思想,從中汲取對弘揚自己執政地位,傳承對自己有利的儀禮文明,倡導維護統治理念的輿論導向,所以,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研究明朝政治發展變遷脈絡的主要巨著。
《明倫大典》24卷,8冊,第一冊為兩個前序和第1卷,第二冊為2、3、4、5卷,第三冊為6、7、8、9卷,第四冊為10、11、12卷,第五冊為13、14、15卷,第六冊為16、17、18卷,第七冊為19、20、21卷,第八冊為22、23、24和一個後序。主要內容是包含:爭考、爭帝、爭皇、爭廟、爭路、爭廟謁、爭樂舞七個方面。
《明倫大典》成書後,對後世儀禮產生深遠影響,短暫時間停止爭論後,到天啟皇帝又掀起波瀾。天啟執政時,效仿嘉靖皇帝的這一做法,想控制“三案”政治事件的解釋權,結果對於三案事件在朝野引起爭論。天啟六年,以顧秉謙黃立極等為總裁,仿《明倫大典》輯錄萬曆、泰昌、天啟三朝關於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的示諭、奏疏,並加按語,編纂成《三朝要典》。編者秉承魏忠賢之意,顛倒黑白,誣陷東林黨人為三案罪首,企圖藉此打擊東林黨。崇禎即位後,定為逆案,並剷除魏忠賢閹黨,下令焚書坑儒,銷毀《三朝要典》,同時內宦大臣乘機攻擊《明倫大典》,致使這部巨著也遭到毀滅性打擊,焚燒掉了許多。當時有大收藏家幸購得《明倫大典》,但可惜缺少第一冊,後又有名人得到湖廣刊本《明倫大典》,但由於不是殿版、內府刻本,紙墨極差,品相很一般,但收藏家不得已照此版本,按照元趙孟頫字型補抄第一冊。這部書幾經周折,入清後被東北一收藏家(方獻夫的後裔)收藏,藏於瀋陽,但到晚清時期,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這部巨著又被美國擄走,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