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

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

《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是李媛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1年12月。

國家祭祀是以國家名義、由皇帝或政府官員主持的公共祭拜活動,這種祭拜活動既體現一定的宗教涵義,又昭示祭祀者政治、社會信念和價值的常經,同時又服務於國家共同體的現實目的。該書從整體上把握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系統梳理和考察了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的制度設定、機構管理、儀式規範、組成要素、信仰內涵及其現世功用等相關問題,展現了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的總體結構和運行面貌,並從政治文化的視角系統解讀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的精神內涵,分析這一體系的信仰意識、價值意識和政治用意等,指出構成祭祀體系的諸多側面和要素相互關聯的整體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
  • 作者:李媛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430千字
  • 首版時間:2011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四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明代國家祭祀管理及實施的機構設定,主要在於靜態地考察管理國家祭祀活動的機構、人員組成及其職責範圍。第二章考察祭祀活動與儀式過程。第三章主要討論祭祀的對象。第四章主要從祭祀體現的精神內涵及明朝祭祀功用的角度分析祭祀體系具有的“現世取向”,包括作為農本社會精神演示的郊祀、社稷;體現“孝”和家國觀念相結合的宗廟祭祀;標示著四方之御天下觀的岳鎮海瀆山川之祭;對區域社會進行掌控和管理的城隍祭祀;宣揚儒道精神的帝王功臣廟祭祀;有崇德表功作用的功臣廟;寓教於祀的孔廟祭祀以及從軍政威武著眼的旗纛馬祖之祀等內容。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明代國家祭祀的管理體系
第二章 國家祭祀活動與儀式過程
第三章 祭祀體系中的“神聖”世界
第四章 常規國家祭祀的現世取向
一 中央祭祀管理機構及其職掌
二 其他相關機構和群體
三 地方政府公祭活動的管理機構
一 常規祭祀等級及其變動
二 非常規祭祀
三 祭祀程式與祭儀
四 祭祀空間與器物
五 祭文文本的內涵
一 天:人間與自然世界的終極秩序
二 神、鬼:敬畏與馭控之間的崇拜對象
三 聖賢:昭示倫理與道德的典範
四 配位與從祀:體系化的附祭系統
一 天地、社稷祭祀:農業社會的精神演示
二 宗廟祭祀:“孝悌”與家國觀念的結合
三 岳鎮、海瀆、山川祭祀:標示四方之御的天下觀
四 城隍、厲鬼之祀:對地方社會的掌控與管理
五 帝王、功臣之祀:帝王統緒與崇德表功
六 孔廟祭祀:寓教於祀的實踐
七 旗纛、馬神之祀:邦國捍禦的精神表達

創作背景

祭祀屬禮制之首,對祭祀制度及其活動的重視,較大程度上與中國傳統社會禮制的重要作用相關聯。“禮”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它既是一種儀式活動,也展現當時人們特定的宇宙觀、世界觀和精神境界。同時,“禮”代表著國家權力和等級秩序,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規約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祭祀活動在明朝國家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而學術界對明朝國家祭祀的研究還缺乏整體的,以及政治文化意義上的研究。鑒於此,《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從整體來看,明朝國家祭祀體系確定於洪武時期。永樂以後,祭祀中心逐漸轉移到北京,國家祭祀制度基本上遵循太祖時期的定製而殊少重大變化,但此時某些雜神和道教神崇拜開始摻入祭祀體系中,官方和民間的佛教和道教崇奉活動也比洪武時期更為流行。成弘時期,逐漸增多的佛道和雜神崇拜現象受到了儒家士大夫的強烈批評和反對,在弘治初年發生了一場要求全面釐正祀典的改革運動,但並未能夠完全回歸洪武時期祭祀制度的原貌。嘉靖時期,伴隨大禮之爭的逐步深入,世宗展開了對祀典的全面改動,對郊祀、廟制、社稷、諸天神、地祇以及孔子、帝王廟等諸祭祀活動都進行了修改。這場祭禮變動以世宗尊崇生父興獻王、強化自己的皇權正統性為基本出發點,雖多更張,但從祭祀精神來看,並未脫離洪武時期制定的明朝基本的祭祀制度和精神。隆慶即位後,將嘉靖時期為迎合睿宗祔廟而進行的某些祭禮改革廢除,在可能的範圍內對祀典進行了重新規置,其後直到明朝滅亡,國家祀典再未做重要改動。萬曆時期,對祭祀活動的重視大不如前,皇帝缺席祀典的情況不斷發生,引發了士大夫們的普遍擔憂。
②明代國家祭祀的對象體系是一個以“天”為核心的神聖世界,其所祭祀的神、鬼、祖先、聖人、功臣等形象在具體層面反映了明人的祭祀觀念。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太歲、四季月將等諸天神和岳鎮海瀆、山川、城隍等諸地祇,或被單獨祭祀,或從祀天地,並常常被當做上天與祭祀者之間的中介者,成為人間向最高神——“天”傳達己意的使者,因此受到祭祀主體的崇敬和畏懼。明初,朱元璋一改前朝之慣例,將自然神祇止以自然山水本名稱呼,去除歷代人格化的封號,不以人性褻瀆神性,體現了對儒家理性觀念的回歸。與民間對神靈絕對崇拜的態度有所不同,明人對於各種民間鬼類的祭祀主要凸顯馭控和震懾之意,以達到整合社會秩序的目的。將民間信仰中最低級的神鬼納入祭祀體系中,則體現了國家祭祀體系背後對人事的關照。
③明朝國家祭祀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內容和主導精神,儒家思想之根本著眼點在於治世,因此,明朝的國家祭祀活動具有鮮明的現世取向。天地與社稷祭祀從其最原始和本質的意義上看,體現了對農業生產的關注和對民生民情的關照,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精神演示。在天地祭祀中,其祭祀方式以天、地相對,南北相向,或者天地相合,融為一體;祭祀時間取歲首天地之氣融通、萬物萌發之時而祭;從祀諸天神地祇亦按照陰陽相合的原理加以安排,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明人關於陰陽調和的宇宙觀念,意味著欣欣向榮的生長與繁殖是一切事物得以延續的根本。社稷祭祀時間取春秋仲月農作物生長和收穫的季節,其祭祀場所以展現對土地的敬意為核心加以設定和裝飾,在祭祀實踐上,因農事而進行的皇帝親祀或遣官祭告活動時常舉行。耕藉田、享先農禮是直接為農業生產而進行的祭祀活動,皇后先蠶禮則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在祭祀體系中的投影。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
2011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0636-5

作者簡介

李媛,1980年8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2010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明史學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