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印象

昆蟲印象

《昆蟲印象》是兒童文學作家金波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3月。

該書敘述了人與小蟲子的交往,一隻只小蟲子就是一個個小精靈,它們各有各的風采,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纖毫畢現的描寫。對自然的禮讚,對生命的呵護,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存之道的領悟遍及全篇,相比起這些,更多的則是氤氳在字裡行間的情感,是那些明明讓人感動卻又不落文字、不涉言路的心情意緒,那些人到晚年時對一切的感懷、悲憫與體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昆蟲印象
  • 作者:金波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7年3月
  • 字數:2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昆蟲印象》是一本關於蟲蟲的散文集,收錄了《灶馬》《金鈴子》《冬蟈蟈最後的日子》《伏涼兒》等25篇散文。作者金波敘寫他與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油葫蘆等可愛的鳴蟲和書蟲、米蟲等小蟲的點滴趣事。作品以平朴、沖淡、簡潔而饒富詩意的語言,通過鮮活的細節,來狀寫那些小蟲各異的體貌和“性格特徵”,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微小生命的細緻體恤和溫婉關愛的慈善情懷,字裡行間激盪著濃郁的詩情詩意。

作品目錄

2022年版目錄
《昆蟲印象》2017年首版序
灶馬
初春,第一隻蝴蝶
金鈴子
草蛉
冬蟈蟈最後的日子
伏涼兒
烏英哇
蜜蜂
螢火蟲
豆娘
老鴰蟲
茶色金龜子
和屎殼郎的對話
蝲蝲蛄
花蹦蹦
書蟲
米蟲
蟻獅
油葫蘆
一朵蜻蜓
跟頭蟲
捉蛐蛐的往事
逮蟈蟈的那些方法
三遇螞蟻
又見磕頭蟲
我想去蹚蹚草地(代後記)
由《昆蟲印象》引出的對話

作品鑑賞

《昆蟲印象》中寫到的昆蟲,不僅有會爬能飛的,也有不少能歌善舞的。作者對這些蟲兒,就像對老朋友一樣熟悉和喜愛。有一回,友人送來五隻金鈴子,作者珍愛地把它們養在了一個檀木盒子裡。然而,這些金貴的蟲兒,不僅一隻都不叫,而且,還一隻又一隻地死去了四隻。最後,只剩下一隻還活著。作者寫道:“也許是為了給我一點寬慰吧,這一隻終於叫了。”“它摩擦翅膀,直立抖動,發出‘鈴……鈴……鈴……鈴……’的金屬音色。它身姿端正,那樣子很認真,很莊重。”金鈴子聲情並茂的叫聲,令作者大喜過望,以致晚上睡覺時,還“特意把它放在枕邊”“熄了燈,閉上眼睛靜候著它的叫聲。”(《金鈴子》)從這一幅幅美麗動人的“人與蟲”的圖畫裡,看不出這是一位八旬老翁的日常,這分明是一個活潑天真的兒童,與昆蟲相對嬉戲的活劇。
《昆蟲印象》里,還寫到一隻居然從冬天活到了春天,並且一直叫到了夏天的冬蟈蟈。作者親切地對它說著悄悄話:“你的叫聲,對於我來說,就是時間流動的聲音,因為在時間的分分秒秒里,一直有你的聲音。”話語中充滿了對冬蟈蟈的綿綿情意。(《冬蟈蟈最後的日子》)《伏涼兒》一篇所寫的,是那叫聲“幽細綿長,縷縷如絲”,因而,被人們擬聲給它起了“伏涼兒”這個名字的一種鳴蟬。作者說,單憑那叫聲,伏涼兒就可以成為一種夏天的象徵:“伏涼兒獨特的叫聲,在這個林葉蔥蘢,花草繁茂的季節,給了我一種獨特的享受:一種天籟般的無法複製的韻律。”如果那伏涼兒能夠聽得到、聽得懂這句話,它們真要把作者引為知音了。
作者每寫到一種他所熟悉的昆蟲,不僅像面對相熟的小友一樣喜歡和珍愛,而且,常能“推己及蟲”地喜其所喜,憂其所憂,就像面對自己的家人一樣。在寫冬蟈蟈的那一篇里,作者眼看著一隻從冬到夏,一直歌唱著陪伴了自己幾個季節,而今因衰老而臨近死亡的蟈蟈,痛惜而又無奈地對它說:“現在是夏天了,山野里已經有你熟悉的朋友了:那蚱蜢,那蟬,那蜻蜓,那蝴蝶……它們聽到了你的聲音,你也聽到了它們的聲音。”看著那已經無力重返山野的冬蟈蟈,作者又輕聲安慰道:你就在我身邊靜靜地生活吧,我會更精心地養護你,“送你走到生命的盡頭,就在這個蔥蘢美麗,鳥鳴蟲嘶的夏天”。這真情的告語和表白,不僅表現了對冬蟈蟈的喜愛與感激,也流露出作者對這隻終將老去的蟲兒的深深的痛惜與不捨。
《烏英哇》一篇所寫的昆蟲,是一種會發出“烏英,烏英,哇——”的叫聲的鳴蟬,是作者童年的一個美好記憶。篇中寫道:當我停下腳步,傾聽它的叫聲時,“那蟬好像知道我在聽,就像是遇到了知音,傾訴不止……”另一篇,同樣是寫鳴蟲的《油葫蘆》,以十餘頁的篇幅,記述了作者對油葫蘆的喜愛。文章開篇便說:“這么冷的天氣,能餵養一隻鳴蟲,真叫我樂不可支。”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的話語,正是作者對油葫蘆真情喜愛的表現。為了每天能早一點聽到這種只在夜晚才會鳴叫的油葫蘆的叫聲,作者還想出了用一塊布遮蔽光亮,為它製造一個黑夜環境的辦法來。單憑這一處描寫,一個活脫脫的大兒童的形象,就生動地走到讀者跟前來。
作者喜歡聽油葫蘆的叫聲,是因為油葫蘆那獨特的叫聲,“洪亮婉轉,顫音幽細”,能使他獲得內心的寧靜與舒適。然而,作者對蟲兒的興趣,也不全在鳴蟲方面。即便對某些其貌不揚,甚至被人嫌棄的小蟲兒,作者也是滿懷興味,津津樂道。譬如《米蟲》一篇中,對賞玩米蟲之趣的記述:為了能清晰地觀賞米蟲,他會“把小盒子傾斜一下”。當大米滑落到盒子一側時,“米蟲就從米粒里凸現出來,開始在空曠的盒子裡,轉著圈兒走起來,就像模特兒走台步,那樣子很美”。而今,這令人嫌棄的蟲兒,到了這位大兒童的眼前和筆下,卻也變得如此俊美而可愛了。
《昆蟲印象》中不僅寫了金鈴子、冬蟈蟈、伏涼兒、烏英哇、油葫蘆等多種鳴蟲,也寫到了蜜蜂螢火蟲豆娘茶色金龜子等,雖不會鳴叫,卻能各以秀美的身姿、會發光的身體,或採花釀蜜的特異功能而稱奇的昆蟲。作者對小小蟲兒的珍愛,說到底,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老者對那“本真的大自然”的一往情深。到山林曠野中去尋求快樂,是兒童的天性帶給孩子們的一份最珍貴的恩物;而那能夠有意識地讓自己融入大自然中,重新找回自己遠去的童年和童年的快樂的人,是只有像金波先生這樣童心未泯的人,才會擁有的一種福分。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11月8日,《昆蟲印象》獲得2018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單篇作品獎。
2022年9月15日,《昆蟲印象》入圍9月文學報童書好書榜。

作品評價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金波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一輩子都在為孩子們寫作,而到了《昆蟲印象》,金波先生自己成了孩子,他返老還童了,他要為自己寫一本書,自己與昆蟲玩耍嬉戲的書。正因為這樣,作品有了一種別樣的情趣與童心。全書寫了二十多種昆蟲,作家沒有將昆蟲擬人化,但他們共同演繹了一出又一出懸念疊起、活色生香的人與蟲子的小日子。這些個小日子是用不同的蟲子的色彩、鳴叫與動作組成的,是用作家與小蟲子們的生活細節堆成的。這樣的小日子有種被放大的特殊的感覺,又有一種緩慢到如慢鏡頭甚至靜止和定格了一樣的特效。在這樣的小日子裡,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蟲子的生命中。蟲子成為他的夥伴,成為他侍弄與牽掛的親人,其中有歡樂,有悲傷,有遺憾,有期盼。這既是充滿情意的人道主義,又是尊重自然的“蟲道主義”。因為作品是一本人到晚年的自在之書,所以,處處充滿了對自然、人生與生命的思索,可以說,《昆蟲印象》又是一本哲人之書。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昆蟲印象》
2017年3月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978-7-5584-0307-1
《昆蟲印象:點評本》
2022年6月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978-7-5584-2700-8

作者簡介

金波(1935—),原名王金波。河北衡水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協理事、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回聲》《我的雪人》《綠色的太陽》《我們去看海——金波十四行兒童詩》等,童話集《小樹葉童話》《蘋果小人兒的奇遇》《眼睛樹》等,散文集《等你敲門》《感謝往事》,評論集《追尋小精靈》等,歌詞集《林中的鳥聲》《金波詩詞歌曲集》,選集《金波兒童詩選》《金波作品精選》等。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及“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及1992年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