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特·博尼費斯

昆特·博尼費斯

昆特·博尼費斯(Count Boniface,?-432),是昆梅斯·博尼費修斯(Comes Bonifatius)的英語化寫法,是一位羅馬帝國後期的將領,曾任羅馬非洲教區(Diocese of Africa,現今的利比亞,突尼西亞一帶)的總督。博尼費斯和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西哥特人,以及在北非行省的汪達爾人都打過仗。博尼費斯是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的生母和攝政加拉·普拉西狄亞(Galla Placidia)的重要盟友。博尼費斯於427-429年的內戰當中對抗弗拉提烏斯·菲利克斯(Flavius Felix),以及432年的內戰中對抗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Flavius Aetius)。博尼費斯雖然在432年的里米尼(Rimini,義大利北部城市)最終打敗了埃提烏斯,但也因此受了重傷,不久後去世,他的“貴族”頭銜由其女婿塞巴斯蒂安努斯(Sebastianus)繼承。

基本介紹

  • 別名:昆特·博尼費斯,Count Boniface
  • 所處時代:西羅馬帝國後期
  • 逝世日期:432年
  • 本名:昆梅斯·博尼費修斯,Comes Bonifatius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與菲利克斯的內戰,與汪達爾人的戰鬥,與埃提烏斯的內戰,親屬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博尼費斯第一次出現在記載里是在413年,當時他是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Constantius,也就是後來的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的部將,那年他在馬賽打敗了西哥特國王阿陶爾夫(Athaulf)。博尼費斯自稱在戰鬥中曾親自向哥特國王投擲武器並成功擊傷了對方。在那之後的十年內,博尼費斯擔任保民官,還指揮著一支哥特同盟軍團在北非和毛里人(Mauri,編者註:羅馬人對於生活在今日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柏柏爾人的稱呼)打仗。在北非期間,博尼費斯和希坡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羅馬非洲地區主教、哲學家)結下了友誼,二人經常談經論道。422年,博尼費斯被召回西羅馬朝廷所在的拉文納。博尼費斯在拉文納迎娶了他的哥特妻子佩拉賈(Pelagia),婚後他繼承了岳父貝雷穆杜斯(Beremudus)侍衛長(拉丁語:bucellarii,編者註:該詞也寫作biscuit-eater[直接翻譯為吃餅乾的人],這是在古典時代晚期的一種護衛隊形式,通常為高級將領所用,例如埃提烏斯和貝利撒留等人都有這樣的衛隊)的職位。博尼費斯隨後派去和卡斯汀烏斯(Castinus)在西班牙一起準備向汪達爾人和阿蘭人發起一次戰役,但是卡斯汀烏斯為人傲慢,使得這兩支羅馬軍隊的指揮官經常吵架,博尼費斯也因此並未率軍如約而至。普拉西狄亞試圖阻止卡斯汀烏斯得勢,結果卡斯汀烏斯卻想奪博尼費斯的權。博尼費斯無意與卡斯汀烏斯爭鬥,便來到了北非,打算在那裡積攢實力。博尼費斯得到了羅馬北非部隊的指揮權,並繼續和那裡的毛里部族作戰。423年8月15日,西羅馬皇帝霍諾里烏斯駕崩,當時普拉西狄亞身在東羅馬,狄奧多西王室在西帝國已經沒有成員可以繼承拉文納的王位了,於是西帝國出現了暫時的權力真空。卡斯汀烏斯趁機宣布立政府首腦(拉丁語:primicerius notariorum,英語:chief notary,直接翻譯成首席公證人,資料顯示該職位是所有公務員的首腦)約翰尼斯(Joannes)為帝。博尼費斯聽聞約翰尼斯篡位的訊息後,便切斷了從北非到西帝國叛亂省份的糧道,此舉是向普拉西狄亞和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表忠心。當時約翰尼斯等人的軍力並不強,因為他們在北非無法像當年斯提里科打敗吉爾多(Gildo,編者註:吉爾多是一位羅馬的柏柏爾將領,他於398年於北非起兵反叛霍諾里烏斯,這次叛亂在當年就被斯提里科平定,吉爾多本人亦隨之敗亡)那樣打敗博尼費斯。424年,約翰尼斯被東羅馬將領阿達布爾(Ardabur)和阿斯帕(Aspar)打敗並處決。在政府首腦(拉丁語:magister officiorum,英語:master of office,該職位是當時羅馬帝國政府里最高級別的官員之一)赫侖(Helion)等人的支持下,普拉西迪亞和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的兒子瓦倫提尼安努斯(Valentinianus)於425年10月23日在羅馬元老院裡被加冕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博尼費斯聞得新君繼位後,馬上恢復了北非對帝國各省的糧食供應,以表忠心。作為回報,博尼費斯被授予“護國公(拉丁語:comes domesticorum,英語:Protectores Doestici)”的稱號。

與菲利克斯的內戰

427年,博尼費斯被普拉西狄亞召回拉文納,但他拒絕相應。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菲利克斯(Flavius Constantius Felix)趁機指控博尼費斯在非洲另立山頭。菲利克斯是普拉西狄亞的堅定支持者,他同時也受狄奧多西二世的任命,擔任西帝國的大元帥(拉丁文:magister utriusque militiae,英語:master of soldiers)。作為應對,普拉西狄亞命令菲利克斯派一支軍隊去非洲保護重要的行省。菲利克斯派部將馬沃提烏斯(Mavortius)和加里奧(Gallio)率軍討伐博尼費斯,討伐軍還得到薩諾斯(Sanoeces)及其麾下的匈人同盟軍的支援,這三人的軍隊把博尼費斯圍困在迦太基城(Carthage,位於今突尼西亞北部)。但這三人的軍隊起了內訌,匈人和他們的羅馬同盟軍開始互相攻殺,薩諾斯也在此期間自盡,圍城就這么結束了。敗陣的訊息傳到拉文納後,菲利克斯又派西格維爾特烏斯(Sigisvultus)率軍討伐博尼費斯,當時後者已經帶領哥特同盟軍在北非打了兩年的仗。西格維爾特烏斯打下了迦太基城,但博尼費斯和他的哥特衛隊前往努米底亞繼續抗爭。為了保證部下對博尼費斯個人的忠誠,他在努米底亞縱兵劫掠。博尼費斯讓他的女兒在阿里烏教派受洗,為此他和希坡的奧古斯丁大吵了一架。 429年,普拉西狄亞派特使去見博尼費斯,因為她了解到後者當初曾收到一封偽造的信,信上說如果被召回拉文納就被削權,所以後者對召回一事不相應。一個叫達呂斯(Darius)的人被派去促成博尼費斯和西格維爾特烏斯進行談判,最終二人達成和解。博尼費斯再一次成為普拉西狄亞的支持者,並開始著手面對汪達爾人的威脅。

與汪達爾人的戰鬥

有些資料顯示,汪達爾人是被博尼費斯邀請到非洲的,儘管近年來這一觀點已經被質疑。汪達爾人曾穿過羅馬的丁吉斯(Tingis,今摩洛哥丹吉爾),當地的一塊石碑銘刻道,429年阿爾塔瓦(Altava,古城名,地點靠近阿爾及利亞特萊姆森)的受到了“野蠻人”的傷害,這是在汪達爾人穿越非洲期間發生的事情。最初,汪達爾人被達呂斯打敗,這個達呂斯就是曾經促成博尼費斯和西格維爾特烏斯進行談判的達呂斯。但不久後,達呂斯被汪達爾國王蓋塞里克(Gaiseric)打敗。430年,博尼費斯率領羅馬非洲駐軍在哥特同盟軍的支援下迎戰蓋塞里克,但被後者在卡拉馬城(Calama,今阿爾及利亞蓋勒馬)附近打敗,博尼費斯率軍退往希坡雷吉烏斯(Hippo Regius,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省內)。430年5,6月間,蓋塞里克包圍了希坡雷吉烏斯,希坡的奧古斯丁於431年8月28日死於圍城期間。經過14個月的僵持,蓋塞里克因為缺乏給養不得不撤了圍城。這時狄奧多西二世派阿斯帕率軍增援非洲,博尼費斯出城與阿斯帕匯合。博尼費斯與阿斯帕二人協力又跟蓋塞里克打了一仗,但再次失敗。據稱,後來當上東羅馬皇帝的馬爾西安(Marcian,450-457年在位)在這次戰鬥中被蓋塞里克俘獲,但二人見了面,蓋塞里克覺得馬爾西安有帝王之相就把他放了(released after Gaiseric had a vision of him becoming Emperor)。
昆特·博尼費斯
東羅馬皇帝馬爾西安

與埃提烏斯的內戰

432年,在埃提烏斯的唆使下,羅馬軍隊將一名主教、菲利克斯和他的妻子帕杜西婭(Padusia)絞死。為了防止埃提烏斯奪權,儘管博尼費斯在非洲面對汪達爾人一敗再敗,但普拉西狄亞授予他西帝國大元帥的職位和貴族頭銜(patricius,編者註:該詞在羅馬王政時代用於稱呼統治階層,但在羅馬帝國後期已經變成一種榮譽稱號)。在432年的里米尼戰役中,博尼費斯率軍對陣埃提烏斯麾下的哥特軍隊,並取得了勝利,埃提烏斯被允許回自己的私人領地里退休。博尼費斯雖勝,但也在戰鬥中受了重傷,對於其去世時間,有戰鬥後幾天和3個月兩種說法。博尼費斯的女婿塞巴斯蒂安努斯在其死後繼承了他的元帥職位和貴族頭銜,他企圖派人刺殺埃提烏斯。埃提烏斯被迫跑到匈人的領地里,並在匈人的支持下捲土重來。塞巴斯蒂安努斯在得到西哥特人的幫助後準備與埃提烏斯一決雌雄,但他沒有得到羅馬軍方和朝廷的支持,最終被放逐。埃提烏斯的權勢至此在西羅馬帝國達到頂峰,他還如願娶到了博尼費斯的寡婦佩拉賈。
昆特·博尼費斯
可能是埃提烏斯的雕像

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簡介
岳父
貝雷穆杜斯
哥特人,曾任侍衛長
妻子
佩拉賈
博尼費斯死後,她嫁給了埃提烏斯
女婿
塞巴斯蒂安努斯
博尼費斯死後繼承了他的元帥職位和貴族頭銜

人物評價

雖然打過很多敗仗,但是博尼費斯無可否認地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無論在面對叛亂還是外敵,他都能堅定地站在國家一邊,竭力維護帝國的統治。即使曾被誣陷(與菲利克斯的內戰),在事後他仍然不計前嫌的繼續為國效力。在內憂外患的西帝國後期,像博尼費斯那樣忠誠、能幹的將領非常難得,他身上體現著古羅馬的傳統精神,因此後世歷史學家們給他“最後的羅馬人(The Last of Romans)”的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