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西狄亞早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具有汪達爾血統的帝國名將斯提里科(Stilicho)及其妻子塞蕾娜(Serena)一起生活。她被認為學習過紡織和刺繡,並可能接受過古典文化的教育,但具體細節不得而知。塞雷娜是阿卡迪烏斯、霍諾里烏斯和普拉西狄亞的大表姐。克勞迪安(Claudian,370-404年,拉丁語作家、詩人)的所作的《塞蕾娜讚美詞(In Praise of Serena)》和佐西默斯(Zosimus,5世紀末至6世紀初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所作的《新史(Historia Nova)》都闡明道,塞蕾娜的父親是一名年長的霍諾里烏斯家族成員(an elder Honorius),亦是狄奧多西一世的兄弟。根據克勞迪安的《斯提里科的領事生涯(De Consulatu Stilichonis)》記載,普拉西狄亞跟當前已知的斯提里科與塞蕾娜惟一的兒子尤切里烏斯(Eucherius)是娃娃親。她的娃娃親是繼斯提里科與塞蕾娜、以及他們的女兒瑪麗亞和霍諾里烏斯,這兩對之後的斯提里科家族與狄奧多西王朝家族的第三樁婚事。
斯提里科是西羅馬帝國的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從394年到408年在東西羅馬帝國都有“現役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 in praesenti)”的頭銜,他還是步騎兵司令("magister equitum et peditum" ("Master of the Horse and of Foot",)),負責統領西帝國所有的步騎兵。東帝國皇帝阿卡迪烏斯在408年駕崩,他年僅7歲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繼位。那時候斯提里科已經因為之前鎮壓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叛亂不利及處理與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一世(Alarich I)的關係等事務上得罪了國內很多人,反對派們趁機散布謠言說他意圖廢黜狄奧多西二世,改立自己的兒子尤切里烏斯為帝。斯提里科為證清白來到拉文納,但隨即被捕並於408年8月22日被處決。尤切里烏斯前往羅馬尋求庇護,但被宦官阿薩克斯(Arsacius)和塔倫蒂斯(Tarentius)奉旨逮捕,不久後被處決。因為斯提里科父子相繼離世,普拉西狄亞又變成孤身一人。
413年8月底,約維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的首級被傳送到霍諾里烏斯位於拉文納的法院,隨後被放置於迦太基之牆(Walls of Carthage)上面,和其他的賊寇並列。經過這次平叛,霍諾里烏斯和阿陶爾夫的關係更加密切,阿陶爾夫為了進一步鞏固關係,便與之結成秦晉之好。414年1月1日,阿陶爾夫在納博訥(Narbonne,位於法國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奧德省)迎娶了普拉西狄亞,婚禮按高規格的羅馬傳統舉行,並有從高盧各地掠來的奇珍異寶做賀禮。普利斯庫斯 ·阿塔羅斯(Priscus Attalus,元老院議員,後因篡位而被殺)在婚禮上致辭,還吟誦了一首傳統的祝婚詩。婚禮的盛況被海達提烏斯(Hydatius,400-469,5世紀葡萄牙地區主教和歷史學家)記錄下來。但東羅馬史官約爾丹尼斯表示,他們早在411年就結婚了,地點是弗利(Forlì,義大利北部城市)。約爾丹尼斯認為普拉西狄亞和哥特國王在411年就打過交道,而且不只是以抓俘者和被俘者的身份接觸。
普拉西狄亞第一任丈夫,西哥特國王阿陶爾夫
當前所知,普拉西狄亞和阿陶爾夫只有一個兒子狄奧多西(Theodosius)。狄奧多西於414年底在巴塞隆納出生,次年夭。狄奧多西的早逝削弱了羅馬帝國與西哥特王國的聯盟關係。多年後狄奧多西被遷葬至羅馬的就聖伯多祿大教堂(Old St. Peter's Basilica)。在伊比利亞,阿陶爾夫輕率地接納了一個狼子野心的隨從,據記載這個人名叫杜比烏斯(Dubius)或者埃伯沃爾夫(Eberwolf),曾是一個名叫薩魯斯(Sarus)的日耳曼酋長的手下,而薩魯斯則是篡位者約維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的同黨,後來被阿陶爾夫殺死,杜比烏斯(埃伯沃爾夫)從未忘記為昔日的主子報仇。415年8/9月份,杜比烏斯(埃伯沃爾夫)在巴塞隆納趁阿陶爾夫洗澡的時候將其刺殺。
阿陶爾夫死後,薩魯斯的兄弟西格里克(Sigeric)成為了新一屆西哥特國王。根據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所著《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所述,西格里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進行慘無人道的殺戮,阿陶爾夫和前妻生的6個孩子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哥特主教西格薩(Sigesar)的臂彎中被毫無憐憫地奪走並處決了。至於已經成為寡婦的普拉西狄亞,也被兇殘的凌辱,西格里克曾親自騎馬驅趕著普拉西狄亞和其他被抓獲的人連續行走了至少12英里(19.3公里)。旁人看到連孤兒寡母都被如此對待,心懷不滿,這成了叛亂的苗子,西格里克因此很快就被刺殺了,取而代之的是阿陶爾夫的親屬瓦利亞(Wallia)。
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
帝國皇后
根據《羅達法典(Códice de Roda,一份中世紀手稿,現藏於馬德里皇家歷史學院)》內的《阿爾伯登斯編年史(Chronicon Albeldense)》記載,瓦利亞因為糧食短缺,所以被迫屈服於霍諾里烏斯麾下將領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Constantius)。那時候霍諾里烏斯的大元帥正在和西哥特人談判交接羅馬盟邦土地事宜,普拉西狄亞帶著一部分的和平條約回到了霍諾里烏斯身邊。霍諾里烏斯逼迫她於417年1月1日嫁給了君士坦提烏斯。他們的女兒茱斯塔· 格拉塔· 霍諾莉婭(Justa Grata Honoria)可能在417或者418年出生。保羅·迭肯(Paul the Deacon,720-799,本篤會僧侶,倫巴德王國歷史學家)曾提到,霍諾莉婭是這段婚姻中的第一個孩子。他們的兒子弗拉維烏斯·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努斯 (Flavius Placidius Valentinianus)在419年7月2日出生。
霍諾里烏斯剛開始的時候認定攸拉利烏斯是合法的教皇,但是他沒能平息爭議。霍諾里烏斯在拉文納召集了義大利的主教們舉行宗教會議來決議此事,但會議從419年2月一直開到3月份仍未得出任何結論。霍諾里烏斯接著在同年5月召開第二次宗教會議,這次還邀請了高盧和非洲地區的主教參與。在召開會議期間,兩位教皇候選人被命令離開羅馬城。隨著復活節的臨近,攸拉利烏斯返回羅馬,他試圖在拉特朗大殿(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舉行復活節活動儀式,但被軍隊趕走了。最終419年的復活節儀式由斯波萊托主教阿基琉斯(Achilleus, Bishop of Spoleto)於4月3日復活節當天舉行。這次事件使得攸拉利烏斯失勢,博尼費斯一世於419年4月3日被宣布為合法的教皇,博尼費斯一世1周之後返回了羅馬。普拉西狄亞親自寫了很多信給非洲的主教們,希望他們出席第二次宗教會議,其中已知有3封被保留下來。
君士坦提烏斯三世駕崩後,普拉西迪亞開始得到西帝國的權力。她這么做的動機不明確,但當時坊間有很多傳言,說她和她的哥哥霍諾里烏斯之間有越來越多的過於曖昧的舉動。這些觀點被底比斯的奧林匹奧多羅斯(Olympiodorus of Thebes, 380-?,希臘作家、教育家,412-425年在東帝國任官職)、佐西默斯、索佐門(Sozomen,400-450,基督教史學家)、菲洛斯托吉斯(Philostorgius,368-439,東羅馬史學家)提及過。愛德華·吉本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普拉西狄亞的權力以及她和哥哥過分的親密行為,這兩者不止於童稚親情,而是到了不倫之戀的地步。
君士坦丁堡的蘇格拉底(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439,希臘教會史學家)在其書中寫道:“421年秋季,阿達布里斯(Ardaburius,東羅馬將領)在阿扎尼尼(Arzanene,位於亞美尼亞西南)打敗了波斯軍隊,並迫使他們退往尼比西斯(Nisibis,今土耳其東南部城市努賽賓),隨後該城被阿達布里斯圍攻。後來阿達布里斯放棄圍城,轉而進攻一支由巴赫拉姆五世指揮的,意圖進攻萊塞納(Resaina,今敘利亞北部)的軍隊。與此同時,一支有阿爾·孟德爾(Al Mundhir)指揮的希拉的撒拉遜人(Saracens of Hira)入侵敘利亞,隨後被維蒂納斯(Vitianus)打敗。在和平談判進行的同時,波斯人向羅馬人發起進攻,結果被安特米烏斯(Anthemius,東羅馬重臣)的女婿普羅科皮烏斯(Procopius)打敗(以上摘自Socrates, VII.18, 20)。歐多西婭皇后用一首英雄詩慶祝了勝利(ib. 21)。”希拉的撒拉遜人是居住在指拉赫姆王國(Lakhmids,200-602年,國土涵蓋今伊拉克南部,沙特北部,波斯灣南岸的阿拉伯國家,是薩珊王朝的盟邦)的艾爾希拉(al-Hirah,今伊拉克南部城市庫法附近)地區的阿拉伯人。
作為應對,狄奧多西二世準備讓普拉西狄亞之子瓦倫提尼安努斯介入朝局。在423年或者424年,瓦倫提尼安努斯被授予“至尊(拉丁語:nobilissimus,英語:most noble)”的稱號。424年,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努斯跟狄奧多西二世和歐多西婭皇后之女利希妮婭·歐多西婭(Licinia Eudoxia)訂婚,當時她的大表哥已經去世。訂婚的年份被馬塞里努斯·科梅斯(Marcellinus Comes,?-534,東羅馬史官)記錄了下來。訂婚的時候,瓦倫提尼安努斯只有4歲,利希妮婭只有2歲。吉本把這個娃娃親定義成“三個可以支配羅馬世界的女人達成的協定(the agreement of the three females who governed the Roman world)",這指的是普拉西狄亞和她侄媳歐多西婭皇后,以及她的侄女普爾喀麗婭長公主(Pulcheria,398/399-453,她是阿卡迪烏斯的女兒,狄奧多西二世的姐姐,從414年開始在東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譯者註:普爾喀麗婭在外文文獻的稱呼是Augusta 或者Empress,翻譯成中文就是王后或者皇后,但424年她尚未結婚,直接翻譯有所不妥,所以按照中國的習慣,她作為皇帝的姐姐,其稱呼應該為長公主。)同年,瓦倫提尼安努斯被東帝國朝廷封為副帝(Caesar,參見四帝共治制)。
約翰尼斯既死,瓦倫提尼安努斯於425年10月23日在羅馬元老院里被加冕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奧古斯都)。約翰尼斯死後三天,他的支持者埃提烏斯就得到了援軍,據報有六千匈人(Huns)渡過了多瑙河。經過幾場小規模戰鬥之後,普拉西狄亞和埃提烏斯簽訂了一份足以影響西帝國往後三十年政治生態的協定:埃提烏斯被授予了高盧大元帥(拉丁語:magister militum per Gallias,英語: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Roman army in Gaul, 西羅馬帝國軍隊在高盧的最高指揮官)的職位,匈人拿了賞錢後被派回原住地。
博尼費修斯後悔和汪達爾人結盟了,他試圖說服他們返回西班牙。汪達爾國王蓋塞里克(Gaiseric)則趁機發動進攻,把博尼費修斯圍困在努米底亞海邊的希坡雷吉烏斯(Hippo Regius,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省內),希坡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羅馬非洲地區主教、哲學家)死於圍城期間。僵持之下汪達爾人無法攻克城池,只好撤了圍城。羅馬方面得到了阿斯帕帶領的援軍,意圖反攻汪達爾人,但最終還是被擊潰,非洲就此給汪達爾人占領。
羅馬世界的強人博尼費休斯
博尼費修斯回到羅馬,普拉西狄亞授予他貴族頭銜和“羅馬軍隊總司令(master-general of the Roman armies)”的職位,與此同時埃提烏斯也帶著蠻族軍隊從高盧返回羅馬,兩人決定把舊賬算清楚。兩位羅馬世界的強人在在里米尼(Rimini,義大利北部城市)附近惡鬥一場,最終博尼費修斯贏得了勝利,但也受了重傷,幾天后去世。埃提烏斯被迫到潘諾尼亞(Pannonia,大致範圍是當代的中歐)隱退。
450年11月,普拉西狄亞薨於羅馬,葬於狄奧多西家族墓地,那裡毗鄰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後來改名叫聖彼得羅尼教堂(chapel of Saint Petronilla)。她沒能活著見到阿提拉在451至453年對義大利的蹂躪,這場浩劫比當年哥特人攻克羅馬城還要可怕,這就是阿提拉所謂的“宣告”,以當初霍諾莉婭寫給他的信作為唯一的“合法”的“宣告”。
宗教事業
普拉西狄亞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在掌權時期興建和修復了很多教堂,比如羅馬的城外聖保祿大殿(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和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普拉西狄亞和她的孩子們在橫渡亞得里亞海時遭遇風暴,卻得以生還,她把這作為上天的善意,於是她在拉文納修建了聖史若望堂(San Giovanni Evangelista)。教堂的銘文鐫刻道:“加拉·普拉西狄亞皇太后和她的兒子普拉西迪烏斯·瓦倫提尼安皇帝陛下(瓦倫提尼安三世)以及女兒茱斯塔·格拉塔·霍諾莉婭長公主殿下在此,兌現了他們在被從大海的險象中解救出來時立下的誓言(Galla Placidia, along with her son Placidius Valentinian Augustus and her daughter Justa Grata Honoria Augusta, paid off their vow for their liberation from the danger of the sea.)”。
普拉西狄亞在拉文納的陵墓於1996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但有人懷疑這棟建築不是用作她的陵寢,因為這棟建築最初是為了紀念聖勞倫斯(Saint Lawrence或者Lawrence of Rome,225年12月31日-258年8月10日,聖勞倫斯在羅馬皇帝瓦萊里安(Valerian)迫害基督徒期間殉教)而建的小教堂。當代不清楚這棟建築裡面的石棺內是否是狄奧多西王室成員的遺骸,也不清楚他們是什麼時候被放置入這棟建築里的。
客觀來說,作為領導者的普拉西狄亞才智手腕都不算出眾,但她深諳“選賢用能,取其大者”的道理。雖然埃提烏斯屢屢與她作對,但也算是個忠臣良將。因此她每次都能不計前嫌地對前者委以重任,所以西帝國在內憂外患依然夠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穩定,這也大概能解釋,為什麼後世歷史學家會給她“最後的羅馬人(The Last of Romans)”的稱號了。
在俄國詩人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勃洛克(Alexander Alexandrovich Blok)的兩節詩《拉文納(Ravenna,1909年5至6月所作)》里,他專注於描繪普拉西狄亞的陵墓。奧爾加·馬蒂奇(OlgaMatich)在他的論文《情色烏托邦:俄羅斯世界末衰頹的想像力(Erotic Utopia: The Decadent Imagination in Russia's Fin de Siècle)》里的第300頁寫道,”對於波洛克來說,普拉西狄亞代表著一類由多種文化結合而成的歷史人物(For Blok, Galla Placidia represented a synthetic historical figure that linked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es)”。
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用普拉西狄亞的陵墓作為往昔遺留的“”金子”("gold" remaining from the past),在龐德詩篇的21章節里寫道。“金子在陰鬱里暗淡了/在藍黑色的屋頂下,普拉西狄亞的....(In Canto XXI: "Gold fades in the gloom,/ Under the blue-black roof, Placidia's...")”。
美國詩人路易斯·朱科夫斯基(Louis Zukofsky)在他的詩“四個其他國家(4 Other Countries)”里的A篇17小節寫道:“閃亮的金子/在黑暗之中/普拉西狄亞的/金子在那/石制圓形墓穴的地毯里/如星辰一般/我的愛人將在她的地板上...(The gold that shines/ in the dark/ of Galla Placidia,/ the gold in the// Round vault rug of stone/ that shows its pattern as well as the stars/ my love might want on her floor...")‘’。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其自傳第九章《拉文納和羅馬篇(Chapter IX, Section 'Ravenna and Rome')》里把普拉西狄亞比作“記憶,夢想,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榮格參觀了普拉西狄亞位於拉文納的墓室的四個精美絕倫的鑲嵌濕法壁畫("four great mosaic frescoes of incredible beauty")以後,他覺得仿佛受到了一股新生兒般的洗禮(experienced in the Neonian Bapistery)。榮格說:“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普拉西狄亞這個人物。‘’他又寫道,“她的墳冢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我可以藉以了解她的遺物,她的命運和她所有的一切都生動的展現給了我”。榮格後來驚訝的發現關於那些鑲嵌圖案,他和一個熟人記得根本就不曾存在過。
在2007年BBC歷史劇《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里,普拉西狄亞由娜塔莎·巴里羅(Natasha Barrero)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