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昂姓
- 讀音:áng(ㄤˊ)]
- 源於:姬姓
- 出自:西周時期帝王國君之稱號
基本介紹,姓氏來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徒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昂 疏,昂 祗,昂紹善,昂秀芬,昂秋青,
基本介紹
昂[昂、昂、姎,讀音作áng(ㄤˊ)]
姓氏來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帝王國君之稱號,屬於以君王稱號為氏。昂,為自稱,即男子稱“我”,是古老的古代帝王、諸侯國君主自稱,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改稱“孤”、“寡”,秦始皇之後始稱“朕”。稱“昂”者,必為君王或貴胄,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昂氏。姎,亦為自稱,即女子稱“我”,是古老的古代帝後、諸侯國君妃自稱,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改稱“寡”,秦始皇之後始稱“哀”。稱“姎”者,必為君王后、妃,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姎氏。古代時期“姎”、“昂”、“昂”三字同義通假,後有避君諱改稱昂氏者。
“昂”字,“承君之德”之義,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yáng(ㄧㄤ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大夫昂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昂,周大夫昂叔之後。”這在史籍《姓氏詞典》、《稀姓錄》中皆有記載。昂,為西周時期地邑名(今四川青城),昂叔被賜封於昂地,其後裔子孫以邑為姓氏,稱昂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昂氏之啟。
姬姓昂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昂叔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yáng(ㄧㄤ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穆公之子公子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註:“宋公子昂之後。”在文獻《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也記載:“昂,為春秋時宋穆公之子。此當系出子姓,乃以祖父名字為氏。”宋穆公即是宋公和,名叫子和,逝世於周平王五十一年(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子馮,另一個名叫子昂,子昂的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昂氏。按理,諸侯死後,嫡長子繼位,但宋穆公在臨終時,卻把太宰華父督、大司馬孔父、侄子與夷都叫到床前。宋穆公說:“我大哥宋宣公認為我賢,非要立我為君,這可就委屈了侄子與夷。如今我已經不行了,托你們的福,要是我死後能得個全屍。到了陰曹地府,我哥要是問起他兒子怎么樣了,我可怎么說呢?所以呀,在我死後,你們要立與夷為國君,這樣我就雖死無悔啦。”孔父和與夷一聽,馬上都表態道:“可文武群臣都願效忠您的兒子子馮呀!”宋穆公說:“不行!我哥是為賢而讓位給我的,我要不讓給侄子,我還算什麼賢,不成罪人了嗎?”最終,宋穆公把兒子馮趕到鄭國去住,到底讓與夷繼了位,是為宋殤公。事後不久,衛國為了聯合宋國攻打鄭國,就對宋殤公說:“子馮在鄭國終究是個禍害,您要是想除掉他,我們衛國願意幫您的忙。”這證明宋殤公與子馮之間的關係並不好。而公子馮被宋穆公剝奪了政治前途,趕到了鄭國寄人蘺下,當然也不肯善罷甘休,從此種下了宋國連年戰亂的原由。大司馬孔父有一個“美而艷”的老婆,不幸被華父督在街頭偶遇,看得這位宋國的太宰眼兒也直了,路也不會走了。回家之後華父督滿腦門子都是美人兒,終於按捺不住,殺了同僚孔父霸占了美人兒。宋殤公了解了這個醜聞後大怒,華父督便一不做二不休,連宋殤公也殺了,然後把在鄭國逃難的子馮迎回國,立為宋莊公,子馮終於還是回來當上了宋國的君主。
子姓昂氏族人皆尊奉宋莊公的弟弟子昂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yáng(ㄧㄤˊ)。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昂沁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元末明初,蒙古族昂沁部族人因避戰亂,自遼東地區遷徙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昂集村安家落戶,取部族名稱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昂氏,逐漸繁衍形成一個較大的昂集村,後有分支遷播至巢湖市柘皋鎮一帶。
蒙古族昂氏的姓氏讀音作áng(ㄤ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彝族,出自元、明之際魯魁山野夷酋長勒昂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魯魁山野夷,就是元、明、清諸朝時期對居於雲南石林地區的彝族同胞之稱,其酋首世稱“勒昂”,漢義即首領、頭人。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昂氏,表示為彝家貴族後裔。彝族昂氏,生息繁衍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鄉。今在圭山鄉老海宜村邊的三棵百年古樹下,有昂氏合族立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農曆6月29日的碑刻,碑文用彝、漢文字記述了彝族昂氏的遷徙和演變過程,稱“海宜昂氏宗譜碑”。在海宜昂氏宗譜碑的碑文中,漢文楷書陰刻,從右至左直書;彝文則陰刻,由今板橋鄉新則村昂發林書寫。碑文字跡清晰,碑中部陰刻彝文大字一行共二十四字,漢意為“我昂氏先祖系從貴州籃戴府搬遷到海宜村居住的。”兩側用漢文陰刻家譜;中間一塊碑刻的中部刻漢文大字一行“遠故顯考鄉評昂公諱莫之墓”,右側刻昂氏祖先昂莫的生卒年代及遷到海宜村居住的時間,左側為彝漢文對照的立碑年代;左側碑刻“昂氏合族家譜碑記”,記載了昂氏祖先從貴州搬遷到圭山海宜村定居,後家族人口增多散居於路南、彌勒等縣的歷史。該碑為彝族撒尼、阿細昂氏合族的家譜碑,詳細記錄了昂氏家譜及昂氏祖先為避戰亂,於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遷至海宜村居住的歷史事實。漢文碑序記載:“昂氏祖先是從四川蘭岱山搬遷到圭山,定居圭山鄉屬海宜老寨。隨著家族人口的增多,昂氏子孫散居於路南境內海邑、野核桃樹、糯衣、冒水洞、尾堵渣、寨黑等村,遠者遷徙到彌勒縣屬西山區法雨哨、螞蟻箐等阿細村寨,同化為阿細支系中。”彝族昂氏原碑座西面東,石灰石質,原碑為三門四柱式碑刻,有額,高兩米七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砸斷,現存三塊。此碑對研究古彝文和撒尼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00年4月3日被石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彝族昂氏的姓氏讀音作áng(ㄤ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党項族,出自宋、元時期池州官吏唐兀·昂吉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元朝時期,在所謂“色目人”中有一支唐兀氏族人,多有為官者。其實,唐兀氏族人就是党項族民族,蒙古族人稱党項族人為“唐兀”,或稱唐兀惕、唐忽惕等,原為西羌族的一個分支。西夏王朝滅亡後,作為色目人的党項族人相對於漢族待遇好得多,在元朝中、下級政府中多有擔任官吏者。在唐兀人官吏中,有一著名的池州錄事叫唐兀·昂吉,祖上世居西夏(今寧夏銀川)。在元朝滅亡之後,其後裔子孫即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昂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成為今安徽池州昂氏的主流,其姓氏讀音作áng(ㄤˊ)。
得姓始祖
姬昂叔、子昂(宋公子昂)、勒昂。
遷徒分布
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七百六十七位,多以滎陽、池州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石家莊市獲鹿縣,上海市,雲南省的石林市彝族自治縣、彌勒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巢湖市、安慶市、蕪湖市、滁州市全椒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江蘇省的鎮江市,山東省棗莊市,四川省的宜賓市,廣東省的順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昂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池 州: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池州,治所在石城(原秋浦縣治,今貴池區殷匯鎮),隸秋浦、南陵兩縣。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撤池州,所轄縣還隸宣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在池口河(今稱秋浦河)和清溪河兩條河流的入江口之間的貴口復建池州,並將縣治原在石城(今貴池殷匯鎮石城村)的秋浦縣遷來附郭,池州隸屬於宣州觀察使,治貴口(今市城區),隸秋浦、青陽、石埭、至德四縣。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改池州為池陽郡。五代十國時期,楊吳順義二年(壬午,公元922年)改至德為建德、楊吳順義六年(丙戌,公元926年)改秋浦為貴池,舊志載楊吳曾升青陽為勝遠軍。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升池州為唐化軍,治貴口(今市城區),隸貴池、建德、石埭三縣;青陽縣在南唐時復縣,但屬昇州。元朝事情為池州路,明、清兩朝為池州府。1949年設池州專區,屬皖南行署區,專署駐貴池縣,轄大通市及貴池、至德、東流、青陽、石埭、太平、銅陵等7縣。1950年撤銷大通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繁昌縣劃入池州專區,轄八縣。1952年撤銷池州專區:將貴池、銅陵、青陽、至德、東流五縣劃歸安慶專區;太平、石埭兩縣劃歸徽州專區;繁昌縣劃歸蕪湖專區。1959年東流、至德二縣合併成立東至縣;1965年7月由原石埭縣(1959年與太平縣合併)的部分縣域併入貴池縣西南劃出的二區、八鄉置石台縣。1965年復設池州專區,專署駐貴池縣。原屬安慶專區的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東至(駐堯度街)、銅陵四縣劃入池州專區。由太平、貴池兩縣析置石台縣(駐七里鎮),轄五縣。1970年池州專區改稱池州地區,地區駐貴池縣。轄貴池(駐池州鎮)、銅陵、青陽(駐蓉城鎮)、石台(駐七里鎮)、東至(駐堯度街)等五縣。1974年將銅陵縣劃歸銅陵市領導;原屬徽州專區的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轄五縣。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撤銷池州地區,所屬的貴池、東至兩縣劃歸安慶地區;青陽縣劃歸宣城地區(1983年青陽縣劃歸蕪湖市);石台、太平兩縣劃歸徽州地區。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池州地區,轄蕪湖市的青陽縣,原安慶地區的東至縣、石台縣、貴池市,行署駐貴池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貴池區。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邲邑堂。
池州堂:以望立堂,亦稱秋浦堂。
家譜文獻
安徽昂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西山驛鎮昂集村昂氏宗祠。
字輩排行
安徽肥東昂氏字輩:“家榮開永聖朝正國安長恆興兆發祥”。
歷史名人
昂 疏
(生卒年待考),漢朝大臣。
昂 祗
(生卒年待考),漢朝大臣。
昂紹善
(生卒年待考),字元長;安徽合肥昂集人。著名清朝大臣。昂紹善性穎異,博通五經。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進士,官居內閣中書,位列台輔高位。其子昂天曾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進士,官居山東德州平原縣知縣。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農曆7月19日,康熙大帝連下二道誥封,贈昂氏父子皆為文林郎;封昂紹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閻終溫為孺人;同時,準入祀鄉賢祠,人稱“父子進士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不僅如此,康熙大帝還贈御書匾額四塊:“父子進士”、“昂氏宗祠”、“承先啟後”等,分別高懸於祠堂大門及堂屋門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進士”匾額仍清晰可見外,其餘三塊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父子進士祠”依然保存完好,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昂秀芬
(公元1947~今),女;安徽合肥昂集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1990年2月6日,國家郵電部任命昂秀芬為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
1992年6月29日, 昂秀芬兼任北京郵電大學函授分院黨委書記。
1998年3月16日 ,郵電部免去昂秀芬郵電大學副校長兼函授學院院長職務。
昂秋青
(公元1968~今),女;上海人。著名心理醫學專家。職業心理醫生,復旦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印地安那-普渡大學博士後。曾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著作數十篇,並獲得政府、學術界和醫藥工業界多項嘉獎。
1998年,昂秋青和丈夫舒偉潔合作寫了《恍惚的世界——二百部電影中的精神疾病案例分析》一書。這本書系統回顧電影史上二百餘部與心理學或精神醫學密切相關的影片,詳細介紹了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神經症、性變態、老年痴呆、智慧型發育不全等人類常見精神障礙,並結合這些疾病對影片的情節、人物和藝術特色進行了專業點評。讀者通過這些知識,可以從電影欣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啟發,並因此樹立起心理健康意識。2004年入選由墨爾本大學-哈佛大學主辦的《世界心理衛生事業的未來領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