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單位,由梅旭榮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
- 完成人:梅旭榮等
- 獲獎情況: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依託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
《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單位,由梅旭榮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單位,由梅旭榮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主要完成人:梅旭榮,張燕卿,孫占祥,賈志寬,嚴昌榮,潘學標,劉永紅,王慶鎖,劉作新,同延安主要完...
旱作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作物生態機制”、“旱作栽培生理”和“精準化栽培”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擁有10多個實驗基地,研究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研究方向 旱作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 發展歷史 作物生態與旱作栽培生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依託于山西農業大學作物學一級學科。科研條件 配備有...
省級重點實驗室:“旱作農業機械關鍵技術與裝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子課題1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重大專項1項、山西省重點研發一般項目1項、山西省重點研發計畫6項、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
中國工程院劉興土院士認為該成果是技術集成和創新很好的結合;山侖院士評價該成果特色明顯,解決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問題,具有很好的推廣、套用前景;尹偉倫院士評價該成果技術先進、效益顯著,為黃土高原生態經濟林發展樹立了榜樣。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抓住了“缺水”的關鍵問題,以...
湖南農業大學旱地作物研究所是湖南農業大學下屬研究機構。湖南農業大學旱地作物研究所經湖南省科技廳批覆,先後由原湖南雜交小麥研究中心、湖南省薯類雜糧研究所更名,於2009年10月成立,下設花生、玉米、紅薯、大豆4個研究室,並承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邵陽花生綜合試驗站(2008年成立)、湖南省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大節水旱作農業技術集成套用,構建與水資源稟賦相適應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四)堅持創新發展。樹立創新思維,積極推動工作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和科技創新,大膽開展自我創新,善於借鑑他人創新,積極鼓勵基層創新,著力鞏固拓展農業領域重大科技...
我省是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發源地,是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省份。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面對山多地少、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的自然環境,探索和發展了平整土地、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輪作養地、保持水土等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有效抵禦了乾旱,實現了耕地持續開發利用,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農業特色產業,培育出...
三、抗蒸騰劑對旱地作物的套用技術與效果 第三節 保水劑及其套用技術 一、保水劑的類型 二、保水劑的特性與作用機理 三、保水劑的使用方法 四、保水劑在不同作物上的套用效果 五、注意事項 第四節 抗旱節水種衣劑 一、抗旱種衣劑的類型與作用機理 二、節水抗旱種衣劑的使用方法與效果 第七章 河北省低平原區...
對不同節水設備設施和抗旱劑、保水劑、緩控釋肥、微灌用水溶肥料等開展示範對比,篩選出適合當地而又簡便易行的農田節水技術集成模式,不斷深化提高技術水平和示範套用效果。 (五)墒情監測。每個示範區設立1-2個土壤墒情監測點,按照農時季節,定期開展墒情監測工作,為當地種植生產、農田節水技術示範...
第七章農藝節水關鍵技術研究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節水抗旱高產品種篩選 第三節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 第四節耕作與覆蓋節水及配套技術研究 第五節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河南半乾旱區糧食作物綜合節水技術集成與示範 第一節示範基地建設 第二節集成模式及操作規程 第三節節水增產效果與效益分析 第四節推廣套用情況 ...
研究所主要以鳳梨、芒果、澳洲堅果等南亞熱帶果樹,劍麻和甘蔗等熱帶纖維和糖能作物等南亞熱帶作物為研究對象,開展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作物栽培、采後貯運與保鮮、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良好環境生態建設等基礎、套用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截至2017年11月,研究所占地面積7000多畝,有儀器設備原值3000餘萬元,有在職職工...
協助課題主持人完成農業部子課題“馬鈴薯旱作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四川省 “馬鈴薯脫毒原原種生產及品種篩選”、“薯類貯藏與營養研究”、“馬鈴薯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薯類貯藏技術研究”等項目。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5個、實用新型專利2個,發表文章11篇...
加強工程、設備、農藝、生物、化學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間的集成套用,建立“蓄-集-保-節-用”綜合節水技術體系。突出重點,展示示範。突出節水農業的重點區域、主推模式、主導作物和關鍵技術,強化集成組裝、展示示範和輻射帶動,力求產生規模效應,逐步形成效益明顯、各具特色的節水農業發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主要刊登有關農林水產業與氣象有關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國內外有關專題研究動態綜合評述等,涉及包括全球變化、區域農業氣候、減災防災、乾旱與節水農業、作物氣象與農田小氣候、農業減災防災、農業生態環境、3S技術在農業氣象上套用等方面的內容。《中國農業氣象》是中央級刊物,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開展馬鈴薯種質資源優良基因挖掘與利用,選育優質專用馬鈴薯新品種;建立和完善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積極進行新品種示範與推廣;開展旱地馬鈴薯高效節水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優質高效生產綜合技術集成與示範;進行馬鈴薯產後貯藏與商品化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生產...
強化集成示範和培訓指導 地膜覆蓋是對傳統種植方式的變革,田間農業生產環境變化大, 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是強化技術集成。針對覆膜情況下作物產量及土壤水、肥、氣、熱等條件發生的變化,加強試驗研究,完善技術模式,特別是集成長效、緩釋肥料、有機肥料、抗旱劑、保水劑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套用技術。二是強化示範...
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集成套用,大力推廣適用標準,實行良種良法配套、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建立符合山西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鼓勵服務主體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校等合作,集成套用農業最新科技成果;建立科技示範田,引導和帶動農戶參加生產託管。積極發展“智慧託管”,推動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在...
先後主持和參加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及橫向聯合課題30餘項,其中,“西部民族地區電子農務平台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寧夏風沙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研究與技術集成示範”2項成果榮獲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智慧型化農業信息處理系統--寧夏示範區”、“寧夏優勢農業產業智慧型化系統開發與套用”、“3S技術在...
強化農作物高效種植和畜禽水產健康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著力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製和工程集成套用,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供給適配性,科學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力支撐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產業提質增效。農作物高效種植。以豐產、高效、生態、安全為核心,研究農作物產量、品質及資源利用相互...
開展分區域、分作物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綠色可持續技術模式攻關,加大各區域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遴選支持,加強穩產增產、抗災減災、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的集成套用。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強化農機與農藝融合,創建一批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強化信息服務,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加快村級信息服務站(員)建設。...
獲陝西省科學技術2等獎(第3完成人),2006年“新型高效沼氣池與能源生態模式研究推廣”獲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第3完成人),2007年“寧南旱作農區集雨節水高效種植技術研究” 寧夏科技進步三等獎(第6完成人),2012年“沼肥生產與套用技術集成研究及推廣”獲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第3完成人)...
7.農機智慧型作業與變數控制技術套用,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200 萬元,2016-2019,主持。8.山東省旱作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山東省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200萬元,2019-2020,主持。9.經濟作物農機農藝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稻油輪作油菜種植與收穫農機農藝關鍵技術研究,科技部國 家科技支撐計,310...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科圍繞區域農業發展需求,在小麥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雜種優勢利用、旱作農業和小雜糧等研究領域均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曾先後選育了90多個小麥品種,特別是碧螞1號、豐產3號、小偃6號、陝農7859、小偃22和西農979,引領了黃淮麥區4次品種更新換代,累積推廣面積18億畝。近年來,所培育的...
學院設有農業機械化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機械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交通運輸、工業設計和飛行技術7個本科專業。其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重點專業;“...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保護性耕作的土壤生態環境變化機理及技術體系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關中平原農田循環生產綜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西北旱作農區抗旱減災型農作制關鍵技術集成及模式示範”以及中國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