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明的對話

“早期文明的對話”活動於2015年4 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由文化遺產與中國考古學研究國際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早期文明的對話
  • 活動時間:2015年4月
2015年4 月5 至8 日,由文化遺產與中國考古學研究國際中心(ICCHA)、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聯合主辦的“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大英博物館、美國密西根大學、印度巴羅達MS 大學、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機構的代表及中國各高校、各省市考古機構的近300 位代表參加會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早期文明的對話學術研討會以兩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瑪雅5 個早期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為主題,圍繞“中國考古學界對於早期文明的探索與認識(1985-2015)”“早期國家的起源與形態”“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觀、農業、手工業生產與貿易”“全球視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較研究”等五個專題展開討論。倫敦大學考古學院Dorian Fuller 教授全方位地對舊大陸文明世界中的中國黃河流域、南亞次大陸、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農業基礎進行了比較研究,他對硬殼穀物、高價值水果、非食物的經濟作物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討都市化起源和農業的關係。他認為,以兩河流域材料為基礎的文明模式並非是文明和城市化產生的唯一標準。東京大學大貫靜夫教授則從考古的視角看古代中國對東北亞的影響,他認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化影響,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就在持續不斷地影響東亞世界,可以說東亞世界的文明化、國際化,與“漢化”實際上是一回事。
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系MichaelRowlands 教授認為越來越多的材料說明,世界各地的文明樣態有所不同,需要重新去總結非洲與大洋洲、中北美及南美世界自身的標準。不應該把歐洲青銅時代以來的城市化革命文明標準作為衡量世界文明的唯一標準,對於南半球和遠東文明看作,應該尋找全新的一種標準。
會議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提供資助,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學術支持。這次會議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重大發現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的認識,向世界學術界展現了中國的研究者也正在對文化的多樣性產生的文明多樣性給予關注,體現出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動向和學術趨勢。國外學者的研究不約而同地將物質文化的研究延伸至社會制度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促進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轉型中將起到重要作用,這次會議為了解世界提供了視窗,也為展示中國的發現與研究提供了視窗。
同時,以“權力與信仰”為主題的“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也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