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

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

《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是《世明文叢》中的第四輯,主要內容包括: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基督教與陽明學說、融貫不同文化,共建社會文明——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何世明牧師對基督教未能植根中國文化原因的探析、基督教在哪個房間?——假若王陽明遭遇基督教、解讀瑞典神學家奧連的救贖論——兼議漢語神學的思想特質、中國倫理法之今日意義等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 頁數:313頁
  • 開本:32
  • 定價:24.00
  • 作者:李志剛 馮達文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523425, 9787807523420
  • 品牌:四川巴蜀書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

圖書目錄

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
何世明 基督教與陽明學說
馮達文 融貫不同文化,共建社會文明——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
李志剛 何世明牧師對基督教未能植根中國文化原因的探析
陳立勝 基督教在哪個房間?——假若王陽明遭遇基督教
張憲 解讀瑞典神學家奧連的救贖論——兼議漢語神學的思想特質
楊慶球 中國倫理法之今日意義

走進書屋
劉小楓 我讀洛維特的經驗
張賢勇 從帕斯卡《致外省人信札》看歐陸人文主義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陳少明 “孔子厄於陳蔡”之後
張永義 以莊繼易——錢澄之的莊學觀
出入佛門
龔雋 弘一大師“華嚴思想”探究及歸向——從中國華嚴與淨土交涉的歷史看
馮煥珍 第三隻H艮睛看佛教——評《覺群佛學譯叢》
肖平 楊金萍翻譯現象的佛教認識論解析

上下尋問
李蘭芬 近現代中國宗教研究興起的幾個相關問題
李樺 神的恩典與人的責任——從心理學維度談基督教信仰

田野考察
劉昭瑞 守望心靈——一群天主教徒集體記憶的田野考察

文摘

插圖:


使“失其正”之“人心”復歸於“得其正”之“道心”,即為陽明所最著重的“致良知”之學。而其主要之方法,則在於致知與格物。
然而陽明所用以致知格物之工具,也仍不外乎“心”;而其所“致”之“知”與所“格”之“物”的對象,也仍然不外乎“心”。“心”何以能做致知的工具呢?就因為心內有“良知”,而“良知”是天理的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天理”。所以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人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是以“致知”雲者,無非是用“心”內的“良知”,以“勝私復理”。待得致知的對象之“心”,完全為“良知”所支配,“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了。“私”與“欲”固在心中,但“知”與“理”亦在“心”中,是以謂其“勝私復理”的“致知”之道的工具和對象,均不外乎“心”。
至陽明所謂“格物”,也是向內“心”而“格”,他說:“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也。”又說:“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是所謂“吾心之良知,原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為一者也”,如此這般,便是陽明之所謂“致知格物”。
是可知陽明之學,不獨是心與理是一元,性與道是一元,甚至是體與用也是一元,蓋心與理原為一,性與道亦為一,而體與用亦為一。

編輯推薦

《文明對話:儒學與基督教》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

目錄

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
何世明 基督教與陽明學說
馮達文 融貫不同文化,共建社會文明——紀念何世明博士逝世十周年
李志剛 何世明牧師對基督教未能植根中國文化原因的探析
陳立勝 基督教在哪個房間?——假若王陽明遭遇基督教
張憲 解讀瑞典神學家奧連的救贖論——兼議漢語神學的思想特質
楊慶球 中國倫理法之今日意義

走進書屋
劉小楓 我讀洛維特的經驗
張賢勇 從帕斯卡《致外省人信札》看歐陸人文主義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陳少明 “孔子厄於陳蔡”之後
張永義 以莊繼易——錢澄之的莊學觀
出入佛門
龔雋 弘一大師“華嚴思想”探究及歸向——從中國華嚴與淨土交涉的歷史看
馮煥珍 第三隻H艮睛看佛教——評《覺群佛學譯叢》
肖平 楊金萍翻譯現象的佛教認識論解析

上下尋問
李蘭芬 近現代中國宗教研究興起的幾個相關問題
李樺 神的恩典與人的責任——從心理學維度談基督教信仰

田野考察
劉昭瑞 守望心靈——一群天主教徒集體記憶的田野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