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鮋

日本鬼鮋

鬼鮋(學名:Inimicus japonicus),亦作日本鬼鮋,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毒鮋科鬼鮋屬的其中一種魚類,俗名老虎魚或石頭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鬼鮋
  • 拉丁學名:Inimicu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29)
  • 別稱:鬼鮋
  • 二名法:Inimicus japonic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毒鮋科
  • :鬼鮋屬
  • :日本鬼鮋
  • 英文名:Stonefish
概況,分布,特徵,生態,生活習性,漁業利用,產地/產期,

概況

命名者:(Cuvier, 1829)
日本鬼鮋
俗名:鬼虎魚、貓魚、魚虎、虎魚、石狗公、石頭魚 。
英文俗名:Stonefish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Inimicus japonica,
Pelor japonicum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至南中國海。台灣西南部及澎湖有分布。

特徵

頭額部凹陷,口較小略向上斜。背鰭棘刺銳利,皮膜切入很深,其根部有毒腺。體表褐色上散布著黑白斑塊。
體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稍側扁。頭上與頭側有凹陷和突起,顱骨均被皮膜所蓋。鰾缺如;幽門盲囊大形。體無鱗;側線孔數15-17。具皮瓣,頭部、軀幹部及背鰭硬棘鰭條上皆有。口中大,口裂幾垂直,下頜弧形上突;兩頜具絨毛狀齒,鋤骨具齒,齶骨則無。吻不特別長,吻長較眼後區為短;眶間區之寬度較吻長略小。背鰭連續,鰭棘有許多絲狀突起,具XVI-XVIII鰭棘,前方三棘分離,第III棘與第IV棘間距較大,自此向後之鰭膜皆深凹至棘之1/2處,軟條5-8(通常為 XVII-7);胸鰭寬大,下方有2游離鰭條;臀鰭基底略長而低,具II鰭棘,軟條8-10(通常為 10);腹鰭大,具I硬棘,5軟條,鰭膜與體壁相連;尾鰭圓形。體深褐色以至於紫紅色,變異很大,各鰭有白點或白線,胸鰭內面有褐色斑點或條紋,或有黑色斑點或斑塊。

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或海島附近沙泥或石礫底質的海域。具偽裝能力,時常埋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在求偶期期間,會開展胸鰭來展現婚姻色,或是其警告色來驚嚇掠食者。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生活習性

屬夜行性魚類,晝間潛藏於沙中,夜晚才出來覓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為延繩釣及底拖網所捕獲,產量並不太大,肉質細緻美味,宜清蒸、煮湯,終年可獲,無明顯豐漁期。在日本有人工養殖。被使用於中藥材。

產地/產期

生活在海灣水深200米左右的海底。形態怪醜,隨棲息的場所體色各異,有暗褐色、紅色及黃色。肉白色,味道鮮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