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群島

日本群島

日本群島位於北太平洋西側,是太平洋西緣一系列弧形島嶼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3000多小島組成。其中四個大島占日本總面積的 98%,以本州島為最大。因這些島嶼屬日本領土,故稱日本群島。日本群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與亞洲大陸原為一體,位於中國大陸東部邊緣地帶。後來由於環太平洋的造山運動,地殼連續不斷的發生劇烈變動,使日本與亞洲大陸分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群島
  • 外文名:Japanese Islands
  • 位置:北太平洋西側
  • 組成:四個大島及附近3000餘小島
  • 氣候:海洋性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地形,地震帶,氣候,河流,自然植物,歷史,島嶼簡介,本州島,北海道島,九州島,四國島,

地理

位置

日本群島位於亞洲東部邊緣,在北緯31°~46°之間,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3900多個小島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在第四紀時,由於日本海台灣海峽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島。日本全部面積為37.7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島為36萬平方公里。日本群島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日本這個自然綜合體的前提。

地形

日本群島在水平地形上的特點是:島勢狹長,海岸曲折,海灣眾多,因而群島的任何地方離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內。日本地表崎嶇多山,平原面積狹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島的地形中最占優勢,據統計,日本國有7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其中純山地即占全國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與海岸平行,分內外兩帶,內帶位於日本海一側,主要包括奧羽、越後、飛驒等較大山脈;外帶位於太平洋一側,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關東、木曾、紀伊、四國、九州等山脈。日本群島的平原和低山僅占日本面積的13%,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本國最大的平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拔僅50米,其前身為東京灣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還有名古屋附近的濃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帶的畿內平原等。

地震帶

日本群島是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環,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稱於世。全境火山可分為8列,即千島火山脈、那須火山脈、鳥海火山脈、富士火山脈、乘鞍火山脈、白山火山脈、阿蘇火山脈和霧島火山脈。其中霧島火山脈從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島,並與台北大屯火山遙相連繫。圓錐形的火山是日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餘年未見活動,山頂積雪、四時不化,有日本阿爾卑斯之稱。此外還有盾狀火山,但不如圓錐狀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蘇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狀活火山,火山口至今還常噴出大量的煙氣和火山灰。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帶分為兩列,日本海沿岸的稱內側地震帶,太平洋沿岸的稱外側地震帶。大地震多發生在外側地震帶,危害性最大的地震區是在大阪、名古屋和東京附近一帶地區。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引起海嘯,死傷17萬多人。

氣候

日本群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低於0℃外,其餘均在0℃以上;最熱月出現在八月,在海洋氣團的影響下比較涼爽,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雨量豐富,年降水量在800~2500毫米之間;以日本海沿岸和南部沿海最多,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最高可達3000毫米以上;瀨戶內海沿岸和北海道北部、中部降水較少,但也有700~900毫米。群島降水不但豐富,而且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但每年有兩次高峰,一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為梅雨期;另一次在九月,為熱帶氣旋雨。此外,在日本海沿岸冬雨較多,而太平洋沿岸則夏季多雨。

河流

日本河流短小湍急,多峽谷瀑布,水利資源豐富。降水較多,河水豐富,有較多的河水供工農業生產使用;同時,由於地形崎嶇多山,富水力資源,水能蘊藏量達5000多萬千瓦,這對於礦物燃料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意義重大。但日本多數河流的航運價值不大。

自然植物

自然植物種類豐富,森林面積很大,熱帶性植物較多,且與溫帶性植物混生,還有許多固有植物,這也是日本自然地理的一個重要特徵。由於日本地貌、氣候、土壤複雜,在第三紀中新世以前日本與亞洲大陸相連,使日本有可能擁有亞洲大陸的一切植物種屬;再加上日本沒有受到冰河之災,較好地保存了古代的植物種屬,因而日本列島植物種類豐富,約有1000個屬,5500多個種。日本植物中還有很多特有種,在北海道和奧羽地方還有熱帶性植物與溫帶性植物混生的現象,例如在北海道就雜有熱帶性的桂樹花椒樹。日本森林面積的比重很大,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68%。溫帶針葉林有松、杉和落葉松溫帶落葉闊葉林中主要有櫟屬山毛櫸屬、槭、栗、公孫樹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為山茶樹、樟科、棕櫚科等;南部多櫻樹

歷史

地球的歷史按照地質年代被劃分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島在距今約6億至2.3億年前的古生代仍臥于海底。
日本群島
更新世一般被稱為“冰川時代”,但是在長達200萬年的更新世,地球並非始終被封凍在冰床底下。事實上,在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中,因極地和高山的冰川顯著擴大導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凍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溫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學家通過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獲知,當時至少經歷了,兩個冰凍期和兩個溫暖期。更新期誕生的人類,在寒冷的氣候和溫暖的氣候,即如非洲大陸般濕潤多雨的氣候,同廣袤無垠的寒冷的沙漠般乾燥的氣候交替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變動中,依靠自己的勞動,不斷適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延續至今的人類歷史和文化。在冰川時代即更新世,不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凍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陸也覆蓋著如南極地區那樣的厚厚的大陸冰床。在冰川時代的極盛時期(距今約2萬年前),自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北歐和東歐整個地區、西伯利亞大部分,至中國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陸以及各地區的高山地帶和周邊地區,在占北半球整個陸地面積約1\3的廣闊地域範圍,覆蓋著厚達2000多米的冰床。大量冰雪覆蓋大陸,海水必然相應減少,海水減少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地球上整個海面的下降。於是,在距今約13萬至12萬年前的間冰期,隨著冰川的消融,海面開始隆起。間冰期持續達1萬至15000年。
古生代末期,海底開始隆起,在經歷了地球在距今約2.3億年至6500萬年後發生的劇烈的“造山運動”後,當今日本列島的弧狀骨架開始形成。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 500萬年至2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沖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在數以億年計的地球史中,堪稱“現代”的新生代第四紀,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在地表上能夠以肉眼看到的各種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開始出現的世紀。特別在更新世,地球上反覆發生著對以後誕生的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例如,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
在極盛時期,海面下降達100至200米左右。在日本列島周邊海面,延伸著離海面200多米的大陸架;阻隔大陸和九州對馬海峽,則水深不足140米;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水深約140米;橫亘於日本和俄羅斯的宗谷海峽,水深為40米;連線北海道北部和庫頁島的間宮海峽,水深更是僅40米左右。在海面下降達100多米的冰川期,日本列島南北兩端,均由大陸架和大陸斷續相連。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島”。
從日本各地更新世的地層處,通過考古,發掘出了長毛象等20多種象的化石,以及虎、犀牛、鹿等大型動物的化石。在今天的日本列島,還發掘出了很多獸類動物的化石。那些現已滅絕的動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陸架和大陸相連的各個時代從亞洲大陸到達日本的。根據上述古生物學的化石資料,以及地質學研究的證據,科學家推斷大陸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3萬年前,在此之前是5、6萬年前,最久遠的則可以追溯至10多萬年前。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冰川後期,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最終形成。

島嶼簡介

本州島

本州島日本最大島嶼。東北-西南呈弧狀延伸,東北隔津輕海峽與北海道相對,西南隔周防灘和關門海峽與九州島為鄰,南隔瀨戶內海四國島相望,西臨日本海,東瀕太平洋。長約1,287公里(800哩),寬度差別很大,最寬處約300千米。日本近3/4的縣分集中於此島,被視作日本的「大陸」。南部為日本早期歷史上的重要地區。太平洋沿岸為日本主要經濟中心和東京-橫濱、大阪-神戶都會區所在地。主島面積22.7萬平方千米,連同屬島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61.2%。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80%。海岸線長12,182公里(7,571哩)。
島上有日本最高的富士山和最大的琵琶湖。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多火山、地震。中部多3000米以上高山,全國第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即位於此;北部有3列山脈,南北縱貫,間有盆地與平原;西南部的中國山地紀伊山脈呈東西走向,山間有眾多小盆地。平原狹小,較大者為關東、濃尾、大阪平原,均位於太平洋沿岸。大部為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6~10.5℃,年降水量北部1400毫米,西南部1700毫米。初夏有梅雨,秋季多颱風。河網稠密、短小,較大的有利根川信濃川北上川等,富水力資源。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60%。礦產以石油、銅、鋅、硫磺、鐵等為主。工業主要分布於太平洋沿岸的京濱、阪神、中京以及瀨戶內海工業地帶。集中了日本國民經濟總產值90%左右。近海水產養殖業與遠洋漁業也很發達。是全國新幹線、高速公路等現代化交通中樞。人口百萬以上城市有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戶和川崎。

北海道島

北海道島,北海道(Hokkaido)位於日本群島最北部(北緯40度33分至45度33分,東經139度20分至148度53分之間)。南北寬420公里,東西長540公里,面積83,520㎞2(32,247平方哩),與鄰近小島構成行政單位「道」,占全日本陸地面積的21%。西臨日本海,南瀕太平洋,東北濱鄂霍次克海;西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毗鄰,北隔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同俄國庫頁島(薩哈林島)相望,為扼控兩峽的戰略要地,日本北部邊防前哨,有“日本北門鎖鑰”之稱。以涼爽的氣候和近期形成的山脈、火山為地理特點。
日本群島

九州島

九州島是日本第三大島。位於日本西南端,東北隔關門海峽本州島相對,東隔豐予海峽豐後水道四國島相望,東南臨太平洋,西北隔朝鮮海峽與韓國為鄰,西隔黃海、東海與中國遙對。舊為筑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薩摩、大隅九國,遂稱九州。州在日語中為區域之意。主島面積3.65萬平方千米,連同所屬小島面積約4.34萬平方千米,僅次於本州和北海道,而比四國大。人口約1478萬人(2003年)。
日本群島
地質構造為火成山系。南部為亞熱帶氣候。九州以熱帶植物和雨量豐沛聞名。島上有世界最大活火山阿蘇山,還有阿蘇、霧島屋久、雲仙天草國立公園和著名溫泉療養地別府。北部為筑紫山地,山地低矮平緩,海拔500米左右,多盆地、平原。南部地勢高峻,九州山脈縱貫,主峰祖母山海拔1758米。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13~16℃,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 。河流多急流,水力資源較豐富。森林較多,森林面積約占全島面積的1/5。全島火山分布較廣,有著名的阿蘇山、霧島山火山群。海岸線曲折,多海灣、島嶼、半島。南部以農業為主,畜牧業、蔬菜、水果和漁業發達。煤炭資源較豐富,產量居全國前列。

四國島

四國島,日本第四大島。位於日本西南部。北臨瀨戶內海,南瀕太平洋,東隔鳴門海峽、紀伊水道與本州的近畿地方為鄰,西隔豐予海峽豐後水道九州相望。包括德島香川高知愛媛4縣。面積18,806平方公里(7,261平方哩),連同屬島面積約1.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25萬。
日本群島
地勢多山,山地約占全境面積80%,最高峰石錘山的天狗岳海拔1982米。平原狹小,零星分布於各河下游或沿海。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5~17℃。南部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北部較少,在1200毫米以下。河流短小,富水力資源,主要河流有吉野川四萬十川和仁淀川等。礦產貧乏。農業主要種植水稻、果樹和蔬菜。愛媛的柑橘產量與質量均居全國首位。高知的蔬菜園藝業、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達。工業發展低於全國水平,主要有機械、化學、煉銅、食品、木材加工和造紙等。北部瀨戶內海沿岸為新興臨海工業區。對外聯繫主要靠海上運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通往本州的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