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病
- 地點:日本
- 性質:經濟病
- 時間:90年代
日本病表征,內需不足,資產泡沫持續膨脹,深層原因,初顯症狀,防治策略,走大國發展之路,防治日本病的策略,
日本病表征
日本病的表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內需不足
一是由於內需不足,導致經濟成長長期依賴外部市場,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市場,因此在國際上貿易摩擦不斷,本國貨幣升值壓力持續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資、遊資不斷湧入,使本國物價和資產價格水平不斷高漲,從而導致本國的長期競爭力難以提升。
資產泡沫持續膨脹
二是在本國高儲蓄率及外資期待本幣升值的背景下,資產價格長期處於超高水平,資產泡沫持續膨脹。資產的泡沫導致本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短期內超常規地繁榮,而泡沫一旦破裂,又反過來導致本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的破損,從而使這些金融機構貸款不力,背上沉重的呆賬負擔;而政府沒有採取恰當的救市方式,又導致本國金融機構變成殭屍型機構,不能創造貸款、提供流動性,最終使得實體經濟長期陷入低迷的泥潭。
深層原因
初顯症狀
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日本病”的徵兆。
首先,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經濟在其高速發展時期的水平。以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為例,中國的水平在65-70%之間,而日本即便是在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比重也未超過30%。再從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看,中國已經達到5-10%的水平,而日本即便在貿易順差急劇增長的1983-1987年間,這一比重最高也不過是4.1%。
其次,中國的資產價格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2009年末、2010年初,A股市盈率已達35-40倍左右,這與日本經濟高峰時期最高50倍左右的市盈率已相去不遠;同時,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也非常高,國內的房價與租金比已經高達30倍以上,許多大城市的住宅售價中位數與家庭收入中位數的比例已達到15倍以上。與此緊密相關的是投資率和儲蓄率,中國的投資率近年來持續維持在40%以上,而日本即便在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投資率也在39%以下;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已經達到50%以上,而日本卻很少達到這一水平。
防治策略
走大國發展之路
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日本病”的症狀,但還不能說中國經濟已經陷入“日本病”,而且,中國也完全可以杜絕“日本病”,這是因為有兩個根本因素在起作用。
中國可以根治“日本病”的第二個理由,也是更重要的理由,是中國經濟的規模潛力遠遠超過日本。中國的人口規模是日本的十倍以上,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蘊藏著比日本大得多的國內市場,只要我們進行深刻的體制改革,完全可以啟動國內的大市場,走出一條大國發展道路,從而治理“日本病”的病根。大國與小國發展路徑的根本區別,在於大國自身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既可以產生大企業,也能夠催生自身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特殊的產業和技術,而這些產業、技術以及大企業能夠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動力。
因此,為了根治“日本病”病根,我們必須堅持大國發展道路。
防治日本病的策略
防治日本病的策略,關鍵是解決兩個方面急需改革的問題:
第一是想方設法提高內需。短期來看,這有賴於通過堅定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大格局,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大規模減稅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國居民消費的上升空間巨大,但是根據筆者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博士生陳實的計算,約束中國消費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速度緩慢,一旦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夠進入一個持續上升的通道,中國內需上升的空間就將進一步打開,從而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需求。與此相關的是我們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化不僅能夠帶動短期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上升、內需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相對較快地吸收農村剩餘人口,這有利於改變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比重下降的格局。根據筆者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玲玲、王紅領的測算,當中國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達到8000美元時,也就是再過3年左右的時間,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將會進入上升通道,一旦這一格局形成,中國居民消費比例不斷上升的良好局面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