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堡

日本城堡

日本城堡,從公元前後到近代有著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其建築主要目的是為了禦敵於外,因此大多結構堅固,實戰性強。日本城堡經歷過四個發展階段,既是日本各地長期軍事發展的最終產物,也是日本從古至今軍事變革的見證,它從另一個側面記錄著日本的戰爭歷史。

基本介紹

發展階段,戰國時城郭,山城,平山城,平城,水城,日本100城,北海道,東北,關東,甲信越,北陸,東海,近畿,中國,四國,九州、沖繩,

發展階段

日本的城郭發展經過了四個階段:1。彌生時代平安時代
戰國時期的城堡戰國時期的城堡
這是一個開始出現戰亂的時代。以抵禦外敵為目的的“設施”在此時開始顯得必要。因為與當時的中國(唐朝時期)、朝鮮關係緊張,九州地方普遍出現了土築的水城,這是日本最為古老形式的城。後來,全國各內陸地區陸續開始出現模仿唐朝、朝鮮而建的“朝鮮式山城”,在這種城的形式上發展成後來以山為防禦本體的山城,可以說,這時日本的城還是有很濃的外來色彩。
鎌倉時代武士的出現對日本城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為武士的居處大多在平坦
的地勢上,出於作戰、防備的本性,武士們常常在居所周圍壘土台、挖深溝,構築相對安全的
施設。這種形式的“居所”後來發展成為“館”、“平城”。
鎌倉末期、南北朝時期,惡黨、山賊群起,他們憑藉地勢有利的山體,讓討伐的幕府軍
隊吃盡了苦頭。各守護大名紛紛效仿的將自己的“館”、“平城”移到了地理位置優越的山頭
上,這就形成了戰國時期叱吒一時的山城的雛形。
軍事的高度緊張使得城郭的發展非常迅速。這時期有平城、平山城、山城、水城等幾種形
式(後述)。
在這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城作為防禦單位的作用大為減弱。這個時期主要以街道、市町的
建設為主。出於經濟發展、交通便捷的目的,戰國時代的主流---山城顯得不合時宜,因此絕大
多數的山城遭到毀棄,平城和平山城是這個時代城的主要形式。

戰國時城郭

山城

在要害處築起的城。城中所屬武士平時居于山中或山下,戰時則登上位於山頭的城郭
作戰,不同的山勢所築的山城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近江小谷城就是以山的全體築成。而備中松山城則是築在山頂。因為對地勢越高越不易遭受進攻的共識,一般的山城都不會放棄高度上的優勢。當時號稱“長攻不落城”的能登七尾城、美濃稻葉山城、出雲月山富田城等就是山城的傑出代表。但是隨著鐵炮的出現,一般的平城也可以靠強大火力來穩固的守城,因此山城的優勢也就不再明顯了。山城致命的一個缺點就是交通不便。在軍事行動中的機動性遠比不上平城。其次在城下町的發展上,山城更是先天不足。所以到了戰國中後期,各大名紛紛將居城從山上移到平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織豐時代的安土城和大坂城。

平山城

對這種形式的城郭,容易錯誤的理解成山城--->平山城--->平城的發展順序。實際上平山城是與山城同時出現的一種城郭形態。主要是因為自然地勢條件的限制,如築於丘陵、小山上的城。這種形式的城郭在戰國時期為數甚多。如近江安土城播磨姬路城、肥前熊本城都屬於這種情況。因為是以整個山丘為築城本體,所以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城的規模非常壯觀。

平城

大坂城就是最巨大的一座平城。隨著戰國中後期城郭的平地化,這種建有四通八達的街道,交通方便、經濟發達的平城成為了城的主流。但是對於仍處在戰亂中的大名們來說,對於這種平地式的城塞還是不能完全放心。所以後來又出現了大批輔助防禦的衛星支城。即大名坐鎮中心的平城,周圍邊境上築起山城,委派家臣守備。尤其是當兵農分離實現後,這種防禦體系更加體現出了優勢。到了江戶初期,因為局勢的平靜,平城才真正成為了主流。同時大部分的支城也都在一國一城令下被毀。

水城

周圍完全被海、川圍繞的城。對這種形態的城來說,船是唯一的攻擊手段。因此在防禦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很難被圍困。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水城當屬村上水軍所處的瀨戶內海上的能島水城。豐後大友家的水城也非常有名。在豐後丹生島水城一戰中,大友軍用大炮猛轟島津水軍,讓敵人吃足了苦頭。這在後來給水城攻守都提示了一個新的方法。

日本100城

北海道

(1號~3號)

東北

(4號~13號)

關東

(14號~23號)

甲信越

(24號~32號)

北陸

(33號~37號)

東海

(38號~48號)

近畿

(49號~62號)

中國

(63號~75號)

四國

(76號~84號)

九州、沖繩

(85號~100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