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

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

《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是王德迅創作的管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5月。

該書從自然災害到涉外危機管理等8個領域,較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日本危機管理體製成因、特色和實效。作者注重對日本危機管理體制進行實證性研究,其中應對雪災以及回收廢棄食用油的再利用等案例分析,都對於處理當代中國所遭遇的類似問題具有高度關聯和借鑑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
  • 作者:王德迅
  • 類別:管理學著作
  • 字數:421千字
  • 首版時間:2013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綜合分析了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的基本結構和運行狀況,分別考察了日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健康、環境、企業、經濟、社會、涉外等領域危機管理機制的運行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日本在應對“3·11”地震、福知山線脫軌事故、駐秘魯大使館人質事件、“納霍德卡”號油輪溢油事故、校園欺凌問題等典型危機事件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在對日本危機管理體制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應急管理建設的現實狀況,提出了完善應急管理法制建設,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加大對防災科技研發的投入以及進一步發展國際減災合作等具體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災害危機管理
第三章 事故災害危機管理
第四章 健康危機管理
第五章 環境危機管理
第六章 企業危機管理
第七章 經濟危機管理
第八章 日本社會危機管理
第九章 涉外危機管理
第十章 對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的基本評價與啟示

創作背景

21世紀以來,由於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加深、網路通信的普遍運用、人員交往和貿易增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和自然界都已進入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機率增大、破壞力增大、影響力增大的階段,呈現出多災頻發、並發,災害衍生蔓延等特點。為了在21世紀的競爭中爭取主動,世界各國已經開始認真研究危機管理的規律,並在完善危機管理體制的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努力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失。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一個群島國家。一方面,受地理位置、地質構造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經常遭到自然災害的襲擊;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社會環境的重大變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相繼發生了東京捷運沙林毒氣、食物中毒(O-157)、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以及核物質泄漏等危機事件。為了應對類型龐雜的“天災人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政府在原有的防災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較有特色,也較成功的綜合性的國家危機管理體制。特別是其完備的應急法律體系、高效的應急組織和動員機制以及國民較高的危機意識,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基於此,《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災害的突發性、嚴重性及不可預測性容易引起民眾的心理恐慌和手足無措。日本政府平時注重從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方面入手,著力提升國民的危機意識。首先,注重輿論引導。例如在政府出版物中,涉及各類危機應對內容的就有《防災白皮書》《原子力白皮書》《交通安全白皮書》《消防白皮書》《防災廣報》等10餘種刊物。社會各界通過這些官方的出版物可以及時了解到國家有關危機管理的大政方針。其次,防災教育從孩子抓起。孩子們剛上幼稚園,就會被帶到地震模擬車上,教他們體會大自然猙獰的一面;家家戶戶的門窗附近,都備有裝著礦泉水、壓縮餅乾、手電筒以及急救包;就連新潮的電腦遊戲,也專門開發了考驗人們在強震下應急對策的軟體。這些舉措,不但提高了國民危機意識,而且掌握了逃生的要領以及自救互救的本領。第三,日本每個城市均設有防災教育中心,而且都是免費參觀。中心內各種“危機場合”供人們體驗。如“地震”實驗室可以模擬芮氏5.0級以上的震感。通過在這類公共設施的反覆演練,日本人不但增強了對災難的直觀感受,而且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第四,把是否具有危機管理方面的經驗作為政府各級負責人晉升和政績考核的指標之一。由於日本國民對危機的認知度較高,這就要求日本各級政府負責人必須重視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有效應對各種危機事件,是對政府管理的新挑戰,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把握危機事件的新特點,提高危機處理能力。日本政府在完善危機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注重總結災害應急處置的經驗教訓,不斷實踐新的危機管理理念。例如,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從強調防災對策的實效性角度提出了“自助、共助、公助”三要素減災理念,在多年的地震經歷和常態化的應急演練中,日本國民強化了震後第一時間主要靠自身力量組織自救互救,不要指望政府的意識和能力。又如,鑒於日本企業競爭環境日益複雜,經營風險不斷加大的狀況,日本較早引進了“業務持續管理”這一國際流行的企業危機管理新模式。政府還及時出台《業務繼續指導方針》,引導企業制定“業務持續計畫”,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再如,日本政府在反思應對“3·11”大地震的教訓後,提出災害對策必須從“防災”向“減災”轉變的思路。其理由是,各種防災設施(防波堤、防潮堤)都是基於“防得住”的思維定式而建造的,使人們對戰勝自然災害過於自信。事實上,“3·11”海嘯已經超過防災地圖預想的區域,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因此,從尊重生命的角度著想,應該樹立起將災害損失降到最小的‘減災’理念。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日本危機管理體制研究》
2013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2718-6

作者簡介

王德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外公共危機管理。在各類期刊報刊發表文章4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