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模”號補給艦

日本“相模”號補給艦

該艦由日立造艦公司舞鶴造艦廠建造,1977年9月28日開工,1978年9月4日下水,1979年3月30日服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相模”號補給艦
  • 國家:日本
  • 全長:146米
  • :19米
  • 吃水:7.3米
  • 續航力:9500千米
  • 最高航速:22節
  • 艦載機:HSS-2B直升機
研製背景,結構特點,評價,

研製背景

圖片
圖片圖片
日本海上自衛隊綜合補給艦的研製最早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於當時海自的活動範圍較為有限,對綜合補給艦的需求也並不迫切,因此只裝備了一艘"濱名"號補給油船,只能在海上對水面艦艇進行燃油補給,無食品、彈藥等於貨補給的能力,並不能算是一艘真正的綜合補給艦。進入70年代後,隨著日美軍事同盟的進一步加強,日本開始擔負起阻止蘇聯海軍南下進入太平洋及保衛1000海裏海上交通線安全的作戰任務。這條航線的範圍非常廣闊,大體上包括關島以西、菲律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的廣闊海域。同時,日本海自的海上戰略也由近海防禦轉變為遠海防禦,水面艦艇的活動區域一下子由原來的300海里向外延伸至1000海里以上,這對執行作戰任務的水面艦艇的續航力及自持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時海自所裝備的各型飛彈驅逐艦最大噸位雖已超過5000噸,但仍難以在如此長的航線上長時間進行持續作戰,僅依靠本土基地和前進基地的補給已難以滿足自衛艦隊在遠海的反潛、保交和護航作戰,迫切需要綜合補給艦來進行海上伴隨補給。針對海自這種海上作戰的實際需要,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設計建造第一代綜合補給艦“相模”號。

結構特點

“相模”號為短首樓艦型,通長甲板,橋樓設在中部稍後,駕駛室、艦員住艙設定在橋樓,橋樓下面是機艙,機艙前為泵艙。補給裝置設在首樓和橋樓之間:燃油艙、桶裝滑油艙、彈藥艙設在前面:食品冷藏艙、備品艙設在尾部。燃油艙和彈藥艙採取了嚴密的安全措施,彈藥艙內安裝了噴淋滅火裝置、二氧化碳滅火裝置及溫度報警裝置等,貯放飛彈的艙內還安裝有排氣和降溫裝置。該艦可裝載各種油料4700噸,固體貨物400噸(包括糧食、蔬菜、彈藥等),基本上可以滿足5艘大中犁水面艦艇海上補給的需要。
艦橋至艦首部分是補給作業區,設有3個補給門架,共6個橫向補給站。前後4個站為液貨補給站,中間2個站為乾貨補給站,前面2個液貨補給站只補給重油,後面2個液貨補給站可補給重油和JP5燃油,兩舷可同時進行補給作業。由於艦上的輸油管口徑較小,一個補給點為1艘水面艦艇加滿油的時間長達1小時。考慮到安全因素,燃油和彈藥不同時補給。
“相模”號採用作動筒恆張力補給裝置。加油作業可在補給站上進行流量調節、緊急關閥等操作,補給作業安全可靠。補給時,由升降機把彈藥箱或彈藥托盤升到主甲板,將貨物轉到集結區,再用小車從集結區轉送到補給站進行補給。用直升機傳送彈藥時要用叉車將彈藥運到尾部平台。食品補給採用鋁箱包裝,幾個箱子一組在高架索上傳送。補給指揮工作在補給站附近集結區總顯示台上進行。為防止海洋污染,艦上設有污油艙、油水分離器、污水廢物處理裝置、排放監控裝置等防污設備。在艦橋前還有一部10噸起重機,用於錨泊時的彈藥及糧食等物品的補給。
艦體後部設有一直升機起降平台,可以滿足10噸級直升機的起降要求(如海上自衛隊裝備的HSS-2B直升機)。由於艦上沒有機庫,無法對直升機進行維護和保養,因此直升機不是常備的,需要時才上艦。由於HSS-2B直升機的載重量較大,可以外掛多種類型的固體貨物,因此具有較強的垂直補給能力。直升機平台上還設有直升機空中懸停加油裝置,直升機無需著艦即可在懸停狀態完成加油作業。
“相模”號的動力裝置為2台12DRV型大功率增壓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1850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最大航速達到了22節,完全可以跟隨作戰艦艇進行快速機動。發動機艙設在艦體後部,既為貨艙留出更多空間,又實現了從機艙上方排出的煙火不會飄至補給區,影響到補給作業。艦上的電子設備較少,只裝了一些基本的航行、導航、通信設備,沒有自衛武器系統,其海上安全要依靠其它作戰艦艇來保證。
“相模”號艦長146米,艦寬19米,吃水7.3米,標準排水量5200噸,滿載排水量11600噸,最大裝載能力5200噸,最大航速22節,續航力9500海里/18節,艦員130人。

評價

"相模"號雖然具備了較強的海上補給能力,但相對於80年代後日本海自的發展及遠海作戰的要求仍然差距較大,加上在艦體設計及套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日本海自在建造完成首艦後並沒有繼續建造後續艦,而是開始了新型"十和田"級綜合補給艦的研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