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則
根據旅遊空間布局的基礎理論,結合
旅遊規劃實踐,旅遊空間布局規劃應堅持如下原則:
1、順應規律的原則
2、整體最佳化的原則
3、適度超前的原則
4、整合互動的原則
5、統籌兼顧的原則
6、持續發展的原則
基礎理論
旅遊空間布局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這些基礎理論除了
可持續發展理論外,還包括:
區位論是說明和探討地理空間對各種
經濟活動分布和區位的影響,研究
生產力空間組織的一種學說,或者說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組織最佳化的理論。
旅遊區位論是傳統區位論在旅遊活動中的套用,對旅遊空間布局的指導作用主要包括:
中心地是供給中心商品職能的布局場所;中心地具有等級性,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有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決定各級中心地和服務供給範圍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經濟距離,即用
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主要由
費用、時間、
勞動力、
消費者行為等因素決定,
交通發達程度對中心地的意義重大。該理論在旅遊空間布局中的套用主要表現在:
(1)建立中心地等級序列,明確區域空間關係;
(2)旅遊地的中心性越高,越有可能成為區域的
增長極。
3、增長極理論
點軸理論是陸大道先生根據發展軸和中心地理論提出的,該理論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有效形式,是制定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和城市重點
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在旅遊開發中,點就是
旅遊中心城市或重點旅遊地,軸線就是連線通道,整個旅遊系統的空間結構演變也是由“點”到“軸”、再由“軸”到“網”的演化過程。
5、核心—邊緣理論
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
國家都是由
核心區域和
邊緣區域組成,核心區域指城市集聚區,邊緣區域是相對較為落後的區域;核心與邊緣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發展關係。該理論的指導意義體現在:
圈層結構理論認為,城市與周圍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社會經濟活動從中心向外圍呈現出有規則的變化,形成以建成區為核心的集聚和擴散的圈層狀的空間分布結構。該理論對旅遊空間布局的指導意義體現在:
(1)成立旅遊合作機構,實施區域合作;
(2)發揮圈內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分工協作;
7、雙核結構理論
“雙核”結構模式來源於區域中心城市與
港口城市的空間組合,兼顧了區域中心城市的趨中性和港口城市的邊緣性,可以實現區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補。該理論它為理解港口(邊緣)旅遊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之間互動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能更好地解釋某些區域旅遊發展空間結構及旅遊城市間相互作用的機理。
(3)有利於促進群內旅遊要素的整合和統一,加速區域旅遊
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