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於安瀾先生1902年生於河南省
滑縣牛屯鎮鴨固集村。名海晏,字安瀾,後以字行。
人物經歷
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士紳,比較重視文化教育,在家延師教讀。於先生的啟蒙教師是當地很有名氣的老秀才,主要講授四書五經。後又請一提倡新學的教師講授數學、歷史、地理、格致等課程,中西並進,使先生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基礎教育。1920年,他考入省立衛輝中學。入學不久,便以才思敏捷、擅長詩文而得到國文教師範文瀾先生的賞識,經常將其作文裝入鏡框,懸掛教室之中讓同學們學習。當時中學學制為四年,在衛輝中學的八個學期中,他七次成績名列年級第一。因此,1924年畢業時被保送到河南大學的前身——中州大學文史系學習。
進入大學後,他在學業上得到了馮友蘭、郭紹虞、嵇文甫、董作賓等諸多名師的悉心指導,先後閱讀了張之洞的《書目問答》、《四庫全書總目綱要》,梁啓超的《要籍題解》等書,掌握了打開古代文獻寶庫的鑰匙,並由此研讀了大量 的古代文獻和學術著作,初步認識到清代乾嘉學派講究訓詁考據,實事求是的樸學作風,尋找到一條研究語言文字和從事古籍整理的治學之路。這期間他還認真圈點了《說文解學》、《爾雅》和《方言》等書。六年的大學生活(其中預科兩年)使他開拓了視野,明確了方向,為他一生的學術研究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
他還是一個熱愛生活、興趣廣泛的人。幼年時他就喜歡繪畫,總跟在他的表兄(當地一民間畫家)後面看其作畫。中學期間,美術教師仝伯高先生很賞識他的繪畫天賦,經常讓他為之代筆給人畫扇面。到了大學之後,繁重的學業並未削弱他對繪畫的興趣,他發起成立美術研究會,並被推選為負責人,課餘之時繪畫、治印,他還兼任開封現代中學的美術教師。當上海暨南大學美術系主任
陶冷月先生來校訪問講學時,他專程登門求教,聆聽陶先生的指點,繪畫技能提高很快。他還和同學一起參加開封文化界的文學社團——衡門詩社,與老前輩一道作詩填詞,交流心得。為了活躍單調的校園生活,同時也是出於對戲曲的熱愛,他和同學們組織了業餘豫劇團,並粉墨登場,扮演角色。他還為劇團起了個考究的名字——巴劇社,意為通俗地方劇社。
1930年冬,於先生修完學分,從河南大學畢業。1931年春受聘於信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任教。後因病回鄉。1932年春又應約到豫北沁陽省立第十三中學教書。當時正值軍閥混戰,炮火連天,狼煙遍地,他目睹這種混亂的時局,每每發出憂國憂民之慨嘆:
畫角荒城動客哀,百無聊賴強登台。
世成蠻觸多戎馬,運入紅羊遍劫災。
悲亂空吟庾信賦,傷時每悔杜陵才。
湖山春色明如畫,忍見旌旄遍野開。
——《信陽城樓晚眺》
1932年夏,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國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實現了他繼續深造的願望。
燕京大學是美國教會開辦的一所學校(校址即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園環境幽雅,藏書豐富,名師眾多,是一個讀書、研究的好地方。在這裡,於先生在諸多國學大師的教誨下,潛心於古代漢語、古音韻學、古文字學的研究。第一年,就寫出了他的處女作《詩學總論》,該項成果獲1933年河南省教育廳頒發的甲等學術獎金400元。此後,他又轉入了《漢魏六朝韻譜》的撰寫,1934年下半年完成初稿,再次獲本年度河南省教育廳頒發的學術獎金600元。1935年該書稿撰寫完畢,交中華印書局印刷出版,填補了古音韻史研究方面的一段空白。燕京大學非常重視這一研究成果,在於先生畢業之前,特發給他500元獎金以資鼓勵。這項獎金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資助的,又叫哈佛獎學金。這次獎勵的僅有4人,於先生名列第一。
1936年5月,《漢魏六朝韻譜》三冊一函正式出版發行,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著名語言學家如錢玄同、劉盼遂、聞在宥、王力等紛紛著文稱道。錢玄同先生以信代序云:“忽睹大著,此國音史上最無辦法講述之一段,先生竟竭數載之力,一一為之疏通證明……先生對古音之貢獻,多發前人所未發,弟真歡喜讚嘆,莫可名狀!”劉盼遂先生在序中說:“求其資料周遍,緝撰密察,而褒然鴻帙,蓋有未能如安瀾是書者也!”聞在宥先生在序中亦評贊道:“安瀾之為此,其思周力果,有為他人所不易逮者。章節之分合,韻部之出入,文字之異同,作者之真贗,辯論往復,稿草屢易,務當於心而後已,此其艱苦,讀者或不盡知也。”王力先生在當年9月17日的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上發表書評指出:“韻部分合表,以侵真分立,界限顯然與鄙意正相符合。此外蒸登分立、職德分立,其偶然通用者視為例外,都是很合理的。……三期之分,尤見恰當,如能再加董理,將成傳世之作。”這本書是於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國音韻史上的開創性著作之一,它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學寶庫,並產生了國際影響。日本的汲古書院1970年將此書影印發行。1989年,此書經過重新校勘後,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至今仍為中古音韻研究的必讀之書。
繼《漢魏六朝韻譜》之後,中華印書局又約請於先生再著藝術類新書。於先生憑藉他深厚的文史研究基礎和對美術理論的濃厚興趣,在收集大量畫論資料的基礎上,精心整理、認真考訂,將54種歷代論畫著作以時代先後進行編排,並附有相關背景資料和校勘記。經過一年多的苦幹,1937年6月,他的第二部著作《畫論叢刊》一函六冊出版問世。此書的出版,受到美術界的歡迎。著名畫家
齊白石和
蕭謙中分別為此書題寫書名和設計封面,著名美術史論家余越園和鄭午昌分別為此書作序,稱此書:“茲編所輯雖廣,而抉擇矜慎,實為從來叢刊所未有。得此一編,於古今畫學理論之源流與其要旨燦備無遺,洵可為後學之津逮矣。”“安瀾先生博學多藝,既著《韻譜》,乃輯《畫論》……述前啟後,其有功於藝林又何如!”著名畫家
黃賓虹先生和南京美院
俞劍華先生亦對《畫論》的問世交口稱讚。1957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再版了此書,1960年、1989年又多次重印,1978年,香港中華書局將此書翻印,風行於東南亞各國。
正當他在事業上步入鼎盛之時,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天津相繼淪陷。他想南下歸鄉,無奈交通中斷,只得滯留北平。為了餬口,他到北平匯文中學任教。課餘時間,仍致力於古籍的整理研究。他將在大學時期下功夫圈點過的《說文解字》翻檢出來,打破原來的編排體例,從檢索方便實用出發,把原部首表意相近者類聚在一起,並以出土的甲骨
金文可訂證《說文》解說者,皆予以注出,由此成《〈說文解字〉分類簡編》一書。此外,為了高三學生閱讀之便,他還特意精選出清代以前在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一百位名家的傳記,詳加標點,註明出處,劃分時代,冠以敘論,名為《歷代文學家傳選》,由校方排印後發給學生使用,頗受好評。
1939年暑假,京漢鐵路通車,他辭去了匯文中學的工作,返回故里。後在
滑縣聯中任教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應河南大學之邀,於先生回母校任教。1948年,他隨河大南遷蘇州。一年後,開封解放,他又隨河大返汴。
1949年9月,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進行思想改造。在接下來的業務改造中,由於學校精簡課程,於先生所學專業一時無用武之地,便被學校解聘。這以後,他先後應聘到武漢教育學院和新鄉平原師範學院任教。1955年院系調整,他又重返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從此,這裡就成為他後半生的歸宿。
1957年以後,政治運動頻繁。於先生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系裡不給他安排課程,讓他在資料室工作。對此,於先生並不計較,他認為這是一個讀書、做學問的好機會,於是靜下心來,開始在這裡實施他的研究寫作計畫。
他首先著手於《畫史叢書》的編纂工作。歷時七年,共蒐集有關畫史專著22種,匯集從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畫家的傳略,並詳加校勘和標點,1963年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兩函十冊,印製精美考究。1970年台灣曾翻印出版此書,日本也出版了《畫論叢書》、《畫史叢書》的精裝日譯本。1984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又遵從於先生的意見,將此書改印為5冊平裝本,以方便普通讀者。
《畫史叢書》出版後,於先生又開始了他計畫中的下一本美術史論著——《畫品叢書》的資料蒐集整理工作,並擬定了《詩學類編》、《古書文字易解》和《典範語言類編》的編寫計畫。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於先生也在劫難逃,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遊街、批鬥、寫檢查、勞動改造,備受煎熬。但是,這種非人的待遇並未動搖於先生對學術研究的執著追求。70年代初,對“臭老九”的批判已不那么激烈,他也不再是批判鬥爭的重點對象。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便抓緊時間,重操舊業,在家中又開始了他的研究編寫工作。不論是炎夏酷暑,還是數九嚴寒,他都筆耕不輟。這期間,他與書法界的一些老朋友如
武慕姚、
陳玉璋、
牛光甫等也開始恢復交往,一些中青年書法愛好者也開始登門求教。開封市文化館成立了書學會,邀請於先生去授課,他欣然前往,並為學生編寫了《書學名著選》,由文化館印製後發給大家使用。
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萬物復甦,於先生也迎來了他學術研究上的春天。他又登上了久違的講台,向學生講授古代漢語和古文字課。1983年,他開始招收研究生,為文字、訓詁、音韻諸方面培養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因為於先生在多個學科領域都有建樹,其學術影響波及海內外,所以他的各種學術活動亦開始增多。他應邀先後參加了中國訓詁學會、中國音韻學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並擔任了中國訓詁學會、中國音韻學會、河南省語言學會、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等學術團體的顧問。1984年出任河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於先生在授課之餘,將封存笥多年、凝聚著他大量心血的書稿整理出來,送交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畫品叢書》,由著名畫家
劉海粟題寫書名,此書輯錄了從南北朝至元代記錄畫跡的著作13種,並詳加標點和校勘,與先此出版的《畫論叢刊》、《畫史叢書》構成一個整體。成為整理髮掘中國畫學遺產的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高等美術院校定為必讀的參考書。
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了他經過修訂校勘的《漢魏六朝韻譜》。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詩學輯要》。此書把歷代詩論的精粹按體裁、源流、作法進行了分類考訂。由
趙朴初先生為之題寫書名。當今著名學者黃天驥、詹福瑞對此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書文字易解》,由王力先生題寫書名,書中廣泛蒐集摘錄了古書中有特殊用法的文字,按照形、音、義分為三編,每編又分為若干類,每字後又列出辭例,使讀者循此以了解字形的演變、聲韻的通假、詞義的發展等,從而排除青年人閱讀古書的障礙。他還組織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在他原有資料的基礎上整理編寫出《歷代典範語言類編》一書,指導年輕人走學術研究之路。經過幾十年的沉寂,於先生又迎來了他事業上的第二次豐收。1985年,他賦詩以明志:
歲月如流已霜巔,似食甘蔗根更甜。
願祈天公賜康健,再做老牛七八年。
1986年,於先生離休。他“不願餘年隨流水”,人雖離崗,仍心繫學術,心繫弘揚先哲、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他離休後,不顧年已八十有五,仍不辭勞苦,到處奔波,倡議紀念河南的文化先哲。他的倡導受到省委領導和有關各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十幾年來,河南先後建成了許慎墓祠和許慎紀念館、畫聖吳道子紀念館、張衡紀念館、張仲景紀念館、花木蘭紀念館等。他還在書壇辛勤耕耘,為社會各界的書法愛好者寫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而從不收一分錢的“潤筆”。1992年,在他九十壽辰的時候,河南大學和中文系特地為他舉辦了九十華誕盛典,以表彰他幾十年來對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1993年夏,於先生患病住院。1999年8月16日,於先生終因心力衰竭,醫治無效而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