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利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省濱海縣
- 職業:旅行家、作家、詩人、攝影家、文化傳播創意策劃人
- 主要成就:重走長征之路、玄奘之路、絲綢之路,並出版《長征追蹤》
- 代表作品:《長征追蹤》
《行吟天下》
《銅奔馬》
於利祥簡介,人物經歷,代表作品,
於利祥簡介
於利祥,江蘇省濱海縣人。著名旅行家、攝影家、作家、行吟詩人、文化傳播創意策劃人和社會活動家。1968年中學畢芝酷厚付業後下鄉插隊,當過工人,從事過文秘工作,擔任過廠長、經理。1988年後,曾任鹽城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大型企業集團項目處長、總裁助理等職。現任南京旅行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濱海國際旅遊文化交流協會主席、“三條路追蹤”(即《長征之路追蹤》、《玄奘聖跡追蹤》、《絲綢之路追蹤》)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總策劃兼總執行,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美中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美國紐約詩詞學會副會長、紐約詩畫琴棋會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為美國《華周刊》專欄作家。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收藏家協會、江蘇省作家協會、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江蘇省詩詞協會、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征追蹤》大型圖書和《行吟天下》旅行詩集、《銅奔馬》行者詩集、《江山尋夢》文集等,並創作了《長征長征》、《絲綢之路》、《玄奘之路》、《祝福您將軍》、《風雨人生路》、《離別》、《古越城》、《濱海放歌》、《江山尋夢》、《因為心中有夢想》等數十首歌詞。多年來,其在從事歷史文化遺存追蹤、海內外文化傳播交流、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編著出版國家重點圖書的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果,被譽為當代徐霞客,先後被中央電視台、江蘇電視台、《解放軍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北京黨史》、《中國新聞出版報》、《新華日報》、《中國交通報》、《人民前線報》、《南京日報》、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華語電視台等40多家媒體採訪和專題報導。
人物經歷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探求重塑中華民族精神之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他毅然走上了追蹤中華歷史遺存、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道路。以自助方式獨步國內外110多條旅行路線,考察採訪了8000多個名勝古蹟景點,行程近60萬公里,拍攝了近十萬張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名勝景觀圖片,撰寫了260多萬字的旅行探辨燥日記,創作並曾在30多種報刊書籍上發表了許多詩歌、散文和大型歷史題材展覽解說詞,因而被譽為當代徐霞客。
1998年起,他累計四年零八個月,孤身一人,行程九萬餘里,歷盡艱套享辛,九死一生,系統地追蹤、考察、採訪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路線以及紅軍西路軍的喋血征程。被我國許多黨史軍史專家學者論證為“當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真正走完所有紅軍長征路線的第一人,也是將紅軍長征歷史文化遺存系統尋蹤匯集起來的第一人”。
他在重勘長征路期間,翻越了10座大雪山、跋涉了水草地的全過程,首次發現了26處鮮為人知的長征歷史遺存,包括凶店紙全國唯一且十分珍貴的朱德親筆書寫的長征標語遺存,還幫助樹立長征遺址保護牌5處,修復紅軍長征烈士墓4座。首次發現了20多處重要的長征遺存,書寫日記及相關資料80萬字,拍攝長征遺存圖片近2萬張。特別是他所發現的全國唯一且十分珍貴的朱德親筆書寫的長征宣傳標語遺存,在全國黨史軍史界引才章判起了很大的反響。
中央電視台曾專門兩次對其進行採訪,還邀請他作為嘉賓走進央視演播廳解讀長征精神(節目在央視一套、七套進行了播放)。中央黨校特地邀請他在其召開的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作交汗講達流發言,並將他的論文《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中央黨校的校報《學習時報》上予以發表。由中國軍事科學院編著出版的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史》中的426張長征遺存配圖,在對全國許多攝影家的攝影作品進行審評後,最終全部選用了於利祥的原創攝影作品。
於利祥還以自已實地追蹤、見證、採訪的第一手圖片和文字資料創作編著了大型圖書《長征追蹤》,由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於2006年作為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項目正式出版,填補了長征歷史文獻研究中的一項空白,被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國家重點圖書。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為該書作序;原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酷諒詢榆副主席軍張震上將、張萬年上將、遲浩田上將和軍科院原政治委員王誠漢上將、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上將等14位老將軍組成畫冊的顧問委員會;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擔任了該書的編審。
劉華清上將在《長征追蹤》序言中評價說:“於利祥同志,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抱定一種信仰,擇取一種追求,肩負一種使命,體驗了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領略了山川關隘的兇險,並運用第一手攝影和採訪資料編著了這部《畫冊》,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長征中一幕幕動人的場面,一樁樁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了紅軍廣大指戰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長征途經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光;記錄了成千上萬革命烈士的生動事跡。這不僅對長眠在九泉之下的無數英靈是一種慰藉,而且為人們了解長征、研究長征、學習長征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可以說,這部《畫冊》不僅是一部紅軍長征歷史遺存的真實紀錄,而且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我相信這部《畫冊》,對於緬懷先烈,振奮民族精神,教育青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006年11月,他的《長征追蹤》和其拍攝的有關長征遺存圖片,被選進中共中央舉辦的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偉大壯舉 光輝歷程》,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予以陳列展覽。他還將《長征追蹤》做為對建軍八十周年的獻禮,敬贈給南京戰區的老首長、老將軍和駐軍指戰員代表。
2007年,在慶祝建軍八十周年期間,他作為總策劃、總撰稿和總攝影,由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於7月31日至8月6日,在南京圖書館展覽大廳成功舉辦了《永遠的豐碑》——紀念建軍八十周年大型展覽。該展覽是江蘇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公益性革命傳統教育展覽,18位老將軍為展覽題詞並參加了開幕式;
2008年,由於利祥牽頭策劃組織並經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2008(中國南京)全球漢詩大會暨第十屆國際詩詞研討會”於6月8日至6月1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海內外三百五十多位詩人、詞家、教授、學者、評論家、文化部門領導和南京軍區首長出席了大會。於利祥擔任大會總策劃兼秘書長,並主持了大會開幕式。其策劃發表的“全球漢詩大會宣言”,刊刻在6米長、3.5米高的大型石碑上,並被樹立於南京國際綠博園中,不僅填補了中國詩詞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而且在海內外文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出於對唐代玄奘大師的精神品質和傳奇性人生經歷的由衷敬仰,於利祥從1997年開始,在進行長征追蹤的同時,又進行了“玄奘之路”的追蹤。累計三年零九個月,行程六萬餘里,自費自助,飽嘗艱辛,跋山涉水、歷盡磨難,途經我國江蘇、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台灣、陝西、甘肅、新疆等省和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國家,一步一步地探尋、考察、採訪、發掘、拍攝、見證了2100多處玄奘歷史文化遺蹟,終於完成了這一浩繁艱巨的文化系統工程。
值得指出的是,於利祥所進行的“玄奘之路追蹤”,並非考古和通常意義上的旅行,也不僅僅是重走當年玄奘的西行路線,而是包括玄奘整個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有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蹟,沿著玄奘出生成長、出家參學、西行求法、週遊五印、載譽歸國、譯經立宗、以及圓寂後遺骨舍利安葬供奉過程等六個階段的人生之路和精神軌跡進行了腳踏實地的追蹤。其追蹤路線之長、搜尋範圍之廣、考察項目之全、見證遺存之多、積累資料之豐、同類項目中文化工程層次之高,前所未有。也填補了海內外對玄奘整個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有的重要文化遺蹟進行全面系統實地追蹤的空白。他的這種精神和實際成果,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領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僧大德的高度評價。
通過對玄奘人生之路歷史文化遺蹟的追蹤考察追蹤,於利祥深深體悟、解讀了玄奘大師堅強的毅力,不懈的追求,虔誠的心境,高貴的人格和銳意求真的精神,繼而決心用自已的追蹤實踐,向中國和世界大眾進行傳播,努力弘揚從玄奘大師整個人生軌跡和人性光輝中透發出來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目前,由其創作編著的,中外歷史上第一部首次全面、系統、真實地反映玄奘大師一生歷史文化遺存和圓寂後遺骨舍利歸葬供奉過程,深入揭示玄奘精神價值的,圖文並茂的《玄奘聖跡追蹤》大型國際文化交流圖書(上下冊),正在出版準備之中。由其策劃的“玄奘之路”國際攝影展以及其它幾個分項目,也正在籌備之中。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於利祥實施完成玄奘人生之路歷史文化遺蹟的追蹤考察項目,對於促進國內外歷史文化交流,傳播和諧理念,激發國民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探索精神,展現中華民族和平友好的歷史形象,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多年來,於利祥先生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同樣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熱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於利祥在進行“長征追蹤”、“玄奘聖跡追蹤”的同時,還交叉進行了“絲調之路”項目的實際運作,踏上了古代絲綢之路追蹤考察的旅程。跨度13年,行程10萬餘里,承擔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的挑戰。
於利祥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考察,不僅從洛陽、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兩次復出陽關、玉門關,然後分別沿著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進行了追蹤,途經古西域以及中亞、南亞、西亞、阿拉伯、地中海沿岸、歐洲、非洲22個國家,全面、系統地重勘了當年歷史上橫貫歐亞、歐、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而於利祥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考察,不僅尋訪考察了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航線的,即由中國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的諸多始發港;還尋訪考察了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的始發港,以及由東海航線抵達的日本和韓國、朝鮮諸地。同時,於利祥還歷經九死一生,沿中南半島東岸和西岸分別作南北之行,然後經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迪石、維川和泰國湄南河口的佛統,南下馬來半島,抵泰國巴蜀、緬甸丹那沙林、印度甘吉布勒姆,以及斯里蘭卡、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系統地追蹤考察。
於利祥對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地追蹤考察實踐,開創了海內外個人對整體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蹟進行全面系統地實地追蹤考察的先例。
於利祥通過對絲綢之路的追蹤考察,深深感受到: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通道,也曾經是被戰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今天,人們應該在銘記並總結造成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苦難和傷痛之根源的同時,放棄過去的恩怨,重新用和平發展的理念把絲綢之路構建成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不斷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讓絲綢之路成為國際開放交流之路,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之路,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華民族精神之路,成為通向世界未來的光明和平之路。
於利祥以追蹤歷史文化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底蘊和文化感悟力,執著的追求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毅力,行走於中華歷史文明之中。首部出版的《長征追蹤》大型圖書,以其原創追蹤攝影和實地採訪手記複合成的圖文並茂的獨特寫實風格,不僅深刻揭示了長徵文化和長征精神的內涵,而且為當代提供了文化追蹤和歷史旅行的範例。同時,也體現了於利祥作為一個現代文化行者的精神張力,淵博的史學和攝影藝術功底。
於利祥的追蹤之路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精神,與玄奘大師銳意求真的精神,與往來於絲綢之路的古代行者之精神一脈相通。其貢獻在於追蹤傳播了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
2013年10月,美國有關文化機構、文化團體、老年中心和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邀請其訪問並進行文化交流。他結合自身豐富的旅行實踐和創作體會,所進行的《談談中國旅行詩》、《玄奘之路追蹤》等演講,在美國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許多文藝界僑胞、詩壇華人精英激動地沉浸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美國許多媒體都對其進行了採訪報導。一些媒體在報導中評價說:“於利祥先生的演講,令人振奮,給人啟迪,他不僅弘揚了中華文化,同時也彰顯了一個文化行者的獨特魅力。”
他創作的《行吟天下》旅行詩集、《銅奔馬》行者詩集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他所創作的《江山尋夢》文集,以及《玄奘之路追蹤》、《絲綢之路追蹤》、《中國歷代古城追蹤》、《中國古道追蹤》等系列圖書亦在出版準備之中。
由於其出色的人生經歷和文化成果,先後被中央電視台、江蘇電視台、《解放軍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北京黨史》、《中國新聞出版報》、《新華日報》、《中國交通報》、《人民前線報》、《南京日報》、《中華魂》、《神州》、《旅遊時報》、《揚子晚報》、《江南時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化網》、《新浪網》、《中國軍網》,《印度時報》、《印度斯坦報》,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華語電視台等40多種媒體採訪和專題報導。
代表作品
代表著作:《長征追蹤》、《行吟天下》
代表論文:《淺談中國旅行詩》、《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代表展覽:《永遠的豐碑》
代表策劃:2008(中國南京)全球漢詩大會
代表旅痕:《長征之路》、《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追蹤》
中央電視台曾專門兩次對其進行採訪,還邀請他作為嘉賓走進央視演播廳解讀長征精神(節目在央視一套、七套進行了播放)。中央黨校特地邀請他在其召開的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作交流發言,並將他的論文《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中央黨校的校報《學習時報》上予以發表。由中國軍事科學院編著出版的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史》中的426張長征遺存配圖,在對全國許多攝影家的攝影作品進行審評後,最終全部選用了於利祥的原創攝影作品。
於利祥還以自已實地追蹤、見證、採訪的第一手圖片和文字資料創作編著了大型圖書《長征追蹤》,由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於2006年作為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項目正式出版,填補了長征歷史文獻研究中的一項空白,被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國家重點圖書。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為該書作序;原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軍張震上將、張萬年上將、遲浩田上將和軍科院原政治委員王誠漢上將、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上將等14位老將軍組成畫冊的顧問委員會;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擔任了該書的編審。
劉華清上將在《長征追蹤》序言中評價說:“於利祥同志,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抱定一種信仰,擇取一種追求,肩負一種使命,體驗了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領略了山川關隘的兇險,並運用第一手攝影和採訪資料編著了這部《畫冊》,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長征中一幕幕動人的場面,一樁樁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了紅軍廣大指戰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長征途經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光;記錄了成千上萬革命烈士的生動事跡。這不僅對長眠在九泉之下的無數英靈是一種慰藉,而且為人們了解長征、研究長征、學習長征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可以說,這部《畫冊》不僅是一部紅軍長征歷史遺存的真實紀錄,而且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我相信這部《畫冊》,對於緬懷先烈,振奮民族精神,教育青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006年11月,他的《長征追蹤》和其拍攝的有關長征遺存圖片,被選進中共中央舉辦的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偉大壯舉 光輝歷程》,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予以陳列展覽。他還將《長征追蹤》做為對建軍八十周年的獻禮,敬贈給南京戰區的老首長、老將軍和駐軍指戰員代表。
2007年,在慶祝建軍八十周年期間,他作為總策劃、總撰稿和總攝影,由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於7月31日至8月6日,在南京圖書館展覽大廳成功舉辦了《永遠的豐碑》——紀念建軍八十周年大型展覽。該展覽是江蘇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公益性革命傳統教育展覽,18位老將軍為展覽題詞並參加了開幕式;
2008年,由於利祥牽頭策劃組織並經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2008(中國南京)全球漢詩大會暨第十屆國際詩詞研討會”於6月8日至6月1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海內外三百五十多位詩人、詞家、教授、學者、評論家、文化部門領導和南京軍區首長出席了大會。於利祥擔任大會總策劃兼秘書長,並主持了大會開幕式。其策劃發表的“全球漢詩大會宣言”,刊刻在6米長、3.5米高的大型石碑上,並被樹立於南京國際綠博園中,不僅填補了中國詩詞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而且在海內外文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出於對唐代玄奘大師的精神品質和傳奇性人生經歷的由衷敬仰,於利祥從1997年開始,在進行長征追蹤的同時,又進行了“玄奘之路”的追蹤。累計三年零九個月,行程六萬餘里,自費自助,飽嘗艱辛,跋山涉水、歷盡磨難,途經我國江蘇、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台灣、陝西、甘肅、新疆等省和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國家,一步一步地探尋、考察、採訪、發掘、拍攝、見證了2100多處玄奘歷史文化遺蹟,終於完成了這一浩繁艱巨的文化系統工程。
值得指出的是,於利祥所進行的“玄奘之路追蹤”,並非考古和通常意義上的旅行,也不僅僅是重走當年玄奘的西行路線,而是包括玄奘整個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有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蹟,沿著玄奘出生成長、出家參學、西行求法、週遊五印、載譽歸國、譯經立宗、以及圓寂後遺骨舍利安葬供奉過程等六個階段的人生之路和精神軌跡進行了腳踏實地的追蹤。其追蹤路線之長、搜尋範圍之廣、考察項目之全、見證遺存之多、積累資料之豐、同類項目中文化工程層次之高,前所未有。也填補了海內外對玄奘整個人生各個階段的所有的重要文化遺蹟進行全面系統實地追蹤的空白。他的這種精神和實際成果,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領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僧大德的高度評價。
通過對玄奘人生之路歷史文化遺蹟的追蹤考察追蹤,於利祥深深體悟、解讀了玄奘大師堅強的毅力,不懈的追求,虔誠的心境,高貴的人格和銳意求真的精神,繼而決心用自已的追蹤實踐,向中國和世界大眾進行傳播,努力弘揚從玄奘大師整個人生軌跡和人性光輝中透發出來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目前,由其創作編著的,中外歷史上第一部首次全面、系統、真實地反映玄奘大師一生歷史文化遺存和圓寂後遺骨舍利歸葬供奉過程,深入揭示玄奘精神價值的,圖文並茂的《玄奘聖跡追蹤》大型國際文化交流圖書(上下冊),正在出版準備之中。由其策劃的“玄奘之路”國際攝影展以及其它幾個分項目,也正在籌備之中。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於利祥實施完成玄奘人生之路歷史文化遺蹟的追蹤考察項目,對於促進國內外歷史文化交流,傳播和諧理念,激發國民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探索精神,展現中華民族和平友好的歷史形象,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多年來,於利祥先生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同樣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熱情,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於利祥在進行“長征追蹤”、“玄奘聖跡追蹤”的同時,還交叉進行了“絲調之路”項目的實際運作,踏上了古代絲綢之路追蹤考察的旅程。跨度13年,行程10萬餘里,承擔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的挑戰。
於利祥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考察,不僅從洛陽、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兩次復出陽關、玉門關,然後分別沿著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進行了追蹤,途經古西域以及中亞、南亞、西亞、阿拉伯、地中海沿岸、歐洲、非洲22個國家,全面、系統地重勘了當年歷史上橫貫歐亞、歐、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而於利祥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考察,不僅尋訪考察了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航線的,即由中國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的諸多始發港;還尋訪考察了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的始發港,以及由東海航線抵達的日本和韓國、朝鮮諸地。同時,於利祥還歷經九死一生,沿中南半島東岸和西岸分別作南北之行,然後經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迪石、維川和泰國湄南河口的佛統,南下馬來半島,抵泰國巴蜀、緬甸丹那沙林、印度甘吉布勒姆,以及斯里蘭卡、新加坡和馬六甲海峽,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系統地追蹤考察。
於利祥對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地追蹤考察實踐,開創了海內外個人對整體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蹟進行全面系統地實地追蹤考察的先例。
於利祥通過對絲綢之路的追蹤考察,深深感受到: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通道,也曾經是被戰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今天,人們應該在銘記並總結造成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苦難和傷痛之根源的同時,放棄過去的恩怨,重新用和平發展的理念把絲綢之路構建成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不斷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讓絲綢之路成為國際開放交流之路,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之路,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華民族精神之路,成為通向世界未來的光明和平之路。
於利祥以追蹤歷史文化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底蘊和文化感悟力,執著的追求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毅力,行走於中華歷史文明之中。首部出版的《長征追蹤》大型圖書,以其原創追蹤攝影和實地採訪手記複合成的圖文並茂的獨特寫實風格,不僅深刻揭示了長徵文化和長征精神的內涵,而且為當代提供了文化追蹤和歷史旅行的範例。同時,也體現了於利祥作為一個現代文化行者的精神張力,淵博的史學和攝影藝術功底。
於利祥的追蹤之路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精神,與玄奘大師銳意求真的精神,與往來於絲綢之路的古代行者之精神一脈相通。其貢獻在於追蹤傳播了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
2013年10月,美國有關文化機構、文化團體、老年中心和紐約州立石溪大學邀請其訪問並進行文化交流。他結合自身豐富的旅行實踐和創作體會,所進行的《談談中國旅行詩》、《玄奘之路追蹤》等演講,在美國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許多文藝界僑胞、詩壇華人精英激動地沉浸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美國許多媒體都對其進行了採訪報導。一些媒體在報導中評價說:“於利祥先生的演講,令人振奮,給人啟迪,他不僅弘揚了中華文化,同時也彰顯了一個文化行者的獨特魅力。”
他創作的《行吟天下》旅行詩集、《銅奔馬》行者詩集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他所創作的《江山尋夢》文集,以及《玄奘之路追蹤》、《絲綢之路追蹤》、《中國歷代古城追蹤》、《中國古道追蹤》等系列圖書亦在出版準備之中。
由於其出色的人生經歷和文化成果,先後被中央電視台、江蘇電視台、《解放軍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北京黨史》、《中國新聞出版報》、《新華日報》、《中國交通報》、《人民前線報》、《南京日報》、《中華魂》、《神州》、《旅遊時報》、《揚子晚報》、《江南時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化網》、《新浪網》、《中國軍網》,《印度時報》、《印度斯坦報》,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華語電視台等40多種媒體採訪和專題報導。
代表作品
代表著作:《長征追蹤》、《行吟天下》
代表論文:《淺談中國旅行詩》、《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代表展覽:《永遠的豐碑》
代表策劃:2008(中國南京)全球漢詩大會
代表旅痕:《長征之路》、《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