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蟹科

方蟹科

方蟹科(Grapsidae)包括一些頭胸甲呈方形,額緣較寬而眼柄較短的蟹類。這個類群的蟹類絕大部分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潮間帶地區,少數種類則分布離海岸有相當距離的潮濕處、沼澤區營半陸生生活,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的個體也都是在水草里或堆積物中活動,習慣於生活在大洋中漂浮物體上,適應了漂浮性生活。方蟹在分類系統上屬於較高等的類群,在蟹類演化過程中出現較晚,約在新生代的第三紀才顯著地繁衍,而逐漸達到優勢地位。方蟹科可分為4個亞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方蟹科
  • 拉丁學名:Grapsidae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甲殼綱
  • :十足目
  • 亞目:短尾下目
  • 分布區域:印度-西太平洋區
名稱類別,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經濟價值,陸蟹特種,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 方蟹科
方蟹方蟹
【拉丁學名】Grapsidae
方蟹在分類系統上屬於較高等的類群,在蟹類演化過程中出現較晚,約在新生代的第三紀才顯著地繁衍而逐漸達到優勢地位。方蟹科可分為4個亞科:方蟹亞科(Grapsinae)、弓蟹亞科(Varuninae)、相手蟹亞科(Sesarminae)和斜紋蟹亞科(Plagusiinae)。

外形特徵

短尾次目的1科。頭胸甲略呈方形或方圓形。額緣寬,眼柄短,口腔方形;第3顎足完全覆蓋口腔,或有較大的斜方形空隙。常見種有絨毛近方蟹中華絨螯蟹平背蜞天津厚蟹紅螯相手蟹等。方蟹科中經濟價值最大的是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或毛蟹,體呈墨綠色,腹面灰白色,額緣4齒很尖銳,前側緣也具4銳齒。雄性螯足比雌性粗大,掌節內、外面均密具絨毛。
褶痕厚紋蟹褶痕厚紋蟹

分布範圍

印度-西太平洋區發現350餘種,中國已知約100種。

生活環境

方蟹類大多數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沿海的潮間帶,如岩岸石縫中、沙灘的碎石下或泥塗的洞穴里;少數種生活在江灣、河口的半鹹水區,甚至進入純淡水域,有些種類則分布離海岸有相當距離的潮濕處和紅樹林沼澤區、營半陸棲生活。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的個體也都是在水草里或堆積物中活動,個別屬的種類如漂泊蟹(Planes)、弓蟹(Varuna)習慣於生活在大洋中漂浮物體上,適應了漂浮性生活。可見方蟹科里不同種的生境及習性的變異很大,適應幅度較為寬廣。
近緣相手蟹近緣相手蟹

生活習性

方蟹科(Grapsidae)的蟹類絕大部分雜食性、偏喜動物,如魚、蝦、螺類、昆蟲或動物屍體,也食水稻、甘蔗、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

生長繁殖

秋季為繁殖盛期,性成熟的河蟹要移棲到河口附近的半鹹水域或淺海生殖,12月到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產卵的盛期,在鹽度 8~33%的條件下均能交配產卵。交配後,在水溫9~12℃,約經7~16小時,母蟹即可產卵。卵粒附著在母蟹腹部的腹肢上,溫度適宜時,經1~2月即可完成胚胎髮育。孵化後經5期狀幼體和1期大眼幼體成為幼蟹。狀幼蟲在河口營浮游生活,變態為大眼幼體後集群溯江河而上,進入淡水,幼蟹期下沉水底。河蟹原產中國,1912年隨德國郵船遷移歐洲,並已大量繁殖。80年代,中國人工育苗和養殖已獲成功。
肉球近方蟹肉球近方蟹

經濟價值

方蟹中有許多種與人類關係密切,可食用。許多海生種的幼體都是經濟魚類的天然餌料。沿海一帶的種類均可作家畜、家禽的鮮乾飼料,有的地區還用作飼養水貂的代食品。有的種是鼠類肺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飼餵時必須煮熟。由於這些蟹類深入半鹹水和淡水水域營穴,危害農田水利,破壞田埂路基,必須加以防除。
長趾方蟹長趾方蟹

陸蟹特種

本科螃蟹中有許多種類亦屬於陸蟹
陸方蟹屬蟹類動物可算是典型代表。陸方蟹屬全世界僅有四種,台灣產其中三種。其中格雷陸方蟹(Geograpsus grayi)是陸生性最高的種類,居住在海岸林的下方,頭胸甲寬度可達4.5公分。特徵為頭胸甲近圓方形,前側緣有二齒。螯腳長節腹內緣突出呈鋒銳之隆脊形,背甲紫色黑;步足及螯足則為漂亮的紫色。格雷陸方蟹的棲地頗為複雜,包括有海岸林下、海岸灌叢,及海邊的草生地,一般是在岩石及珊瑚礁較多的地方居住,通常就躲在礁石下或礁石間的縫隙里,在台灣分布於東部及恆春半島岩礁海岸。
格雷陸方蟹格雷陸方蟹
毛足陸方蟹(Geograpsus crinipes)的特徵為頭胸甲方形,身體扁平,背甲光滑,表面具橫行斜線。前側緣有二齒。螯腳長節腹內緣也突出呈鋒銳之隆脊形。全身呈土黃色,背甲之顏色稍暗。分布於本島東部及恆春半島岩礁海岸。棲所則為海岸矮盤灌叢區,不會在海岸林下出現。
斯氏陸方蟹(Geograpsus stormi)是台灣體型最小之陸方蟹,全身呈橙紅色。體型最大在頭胸甲寬4.3公分左右。分布於本島東部及恆春半島岩礁海岸,此外在龜山島也有發現。棲所在高潮線上方附近,珊瑚礁孔隙內居住。
後相手蟹屬是體型較小,也是典型陸生性蟹類動物,在世界上只有兩種,台灣都可發現。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頭胸甲寬最大2.7公分左右,方形的背甲呈紫黑色,額寬約為頭胸甲寬度一半,額部上方常左右兩邊各有一金色條紋,棲息在海岸林下,住在珊瑚礁縫隙或倒木之根部附近樹洞內,數量極多。脫殼是在無水之環境下進行,脫殼後兩日內就將舊殼吃光,僅留少量之螯足指節。曾見過一對個體在樹幹上配對,一對則在地表交配,二對雌雄均為硬殼狀態。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rousseauxi)的特徵為額寬超過頭胸甲寬的一半,體型較奧氏後相手蟹為小,頭胸甲寬最大在2.3公分左右,分布較奧氏後相手蟹靠近海,在海岸灌叢下方及海岸林緣下方。這兩種後相手蟹密度以多珊瑚礁塊之海岸林下較高。
雙齒相手蟹雙齒相手蟹
仿相手蟹屬的蟹類在台灣有兩種,其中印痕仿相手蟹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淡水中,因此不算是陸蟹。但中型仿相手蟹就可算是陸蟹的一份子。中型仿相手蟹體型最大可達3.5公分左右,全身一般呈鮮艷的紅色,但未成年個體一般呈灰褐色。中型仿相手蟹在台灣有非常大的族群數量,也具有廣泛的分布,從北部的福隆經東部到恆春半島都有分布。中型仿相手蟹雖然大都在陸地上活動,但在鰓的形態卻完全沒有任何適應陸地上呼吸的改變,而是以前面提到的“循環水呼吸系統”解決陸地生活的氧氣問題。
圓形腫須蟹(Labuanium rotundatum)也是方蟹科的陸蟹。此蟹在台灣最早是在1939年於淡水河口泥灘地上被發現,之後就沒有再有任何的報導記錄,一直到最近才又再恆春半島的海岸林內被發現。此蟹並非棲息在河口泥灘地上的物種,而是時常出沒在海岸林內樹上樹洞內的陸蟹。此蟹的特徵為鰓域極為隆起,步足指節末端極為尖銳,全身則為土黃色,與樹幹及落葉的顏色接近。一般棲息於蓮葉桐、棋盤角及大葉樹蘭等植物樹幹樹洞內。白天居住在樹洞之中,夜晚在樹幹上活動。抱卵母蟹與一般陸蟹相同,需要到海邊釋卵。由於只有大樹才容易有樹洞的產生,而此蟹的生活又與樹洞息息相關,因此本種可做為極佳的成熟海岸林指標物種。
方蟹科方蟹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