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方方:武昌城)

武昌城(方方著長篇小說)

方方:武昌城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昌城》是中國當代作家方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鐘山》2006年第6期。

《武昌城》講述了武昌戰役四十天的“攻”與“守”,分為“攻城篇”與“守城篇”。“攻城篇”有專注執拗的力量,是激情、信念、堅忍和犧牲;“守城篇”則是被動的應對和掙扎,亂世中日常生活的崩潰也有著寬闊洶湧的氣象,猶如大水激盪,直至潰壩的時刻。

《武昌城》這部小說中,方方加入了大量想像,呈現給讀者一個比客觀現實還要真實的故事,小說的“真實感”不僅在於“歷史的真實”,更多的是體現在“詩的真實”上,現實逼真的人物形象、力透紙背的人性矛盾,“想像與真實相需為用”共同作用鑄造了這部寫“活”歷史的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武昌城
  • 作者:方方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約230千字
  • 首版時間:2011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目錄,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出版信息,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武昌城》以1926年北伐戰爭武昌戰役為中心事件,分為上部“攻城篇”,和下部“守城篇”。上部人物情節線比較多,寫行動多,體現了“攻城”的“動”的特點。青年學生羅以南因對他有過救命之恩的生死朋友、革命領袖陳定一被北洋軍閥砍了頭而萬念俱灰,一心想出家做和尚,半路遇見了追隨北伐軍的同學梁克斯,被他鼓動和硬拽著參加了北伐軍,成為政治部的宣傳員。而梁克斯則執意要加入敢死隊,並且頂替他人參加了攻城,雙腿炸斷困在城門洞裡。與這一條線交織的是梁克斯的表哥、獨立團連長莫正奇,作為葉挺最看重的猛將,他敢打敢沖,不畏犧牲,代表著北伐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攻城一次傷亡慘重,便不得不改為圍城,其後的戰鬥都是為了搶屍救人。在上部方方塑造了一組北伐英雄的群像,從軍官、士兵到女護士,他們捨生忘死的精神都令人難忘。下部主要以羅以南的同學陳明武和北洋軍參謀馬維甫為主來展開敘事,描寫圍城40天裡,武昌城內百姓所遭受的飢餓、殺戮、姦淫和搶掠等人間慘狀,以及無數生命的消逝。由陳明武這些支持革命的學生策反守城軍官打開了城門,結束了武昌戰役。

創作背景

方方曾在2006年創作了中篇小說《武昌城》,也就是長篇《武昌城》的“守城篇”。小說當時發表在《鐘山》雜誌上,並未引起特別的關注。後來,促使方方把“攻城篇”寫出來的,是因為一份名單,一份由眾多年輕生命組成的“武昌戰役第四軍‘部分犧牲人員’名單”。
武昌城
《武昌城》
這份名單讓方方感到震驚。雖然已經知道這場戰役犧牲了很多人,可當這些人的名字排列出來,黑壓壓一大片出現在她眼前時,一種格外的沉痛激盪著她的內心。方方表示:“這份名單促成我一定要把‘攻城篇’寫出來。那些都是多么年輕的生命啊!是我們早已忘卻或是根本沒有打算去記住的一些人。但我們今天的日子,卻是壓在他們的屍體上,是他們用命換來的。”
這份名單,連同武昌城簡史、北伐戰爭在鄂的三大戰役、武昌城圖、小說中涉及的人物簡介及北伐誓師詞,共同組成近兩萬字的附錄,出現在小說中。

作品目錄

上部
攻城篇
下部
守城篇
附錄
武昌城簡史
北伐戰爭武昌戰役攻守態勢圖
北伐戰爭及在鄂境內的三大戰役
武昌戰役所涉重要歷史人物
北伐誓師詞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武昌戰役部分陣亡者名單
後記
後記
參考資料:

人物介紹

梁克斯:一個富有朝氣的可愛的進步青年,有理想也不乏激情。為了實現自己革舊立新的抱負,他各取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名字的一字為自己改名以示決心。為追隨革命,他從家裡逃到廣州,又輾轉回到武漢。看到同學羅以南意氣消沉決意遁入空門,他反覆勸說,並帶他加入攻打武昌城的北伐軍隊。可是熾熱的激情並不能使他免於殘酷陽光的炙烤,過度的富於浪漫主義的幻想遮蔽了他對於現實情況的思考。經過喬裝打扮混入敢死隊,他帶著無知與無畏沖向了賓陽城門。很快,呼嘯而來的子彈擊中了他,從雲梯跌落的剎那,他才明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受傷之後,他轉移到賓陽城門洞口,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原本他受到北伐軍眾志成城的高昂士氣影響,懷揣著大無畏的激情登上戰場,可是現實給他上了清醒的一課。他終於看到自己自私無知的一面,不聽忠告,耽於幻想,給革命和朋友帶來了災難。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梁克斯躺在門洞裡,面對著無際的星空,用盡力氣記下生命感言。“對於我即將的死,我絲毫沒有畏懼,甚至也沒有後悔前來參戰。雖然我沒打勝仗,而且還沒有對敵放出一槍,但我參加了。我成為戰場上無數的犧牲者之一。我是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我已無愧。”
馬維甫:首先是一個普通人,其次才是一個軍人。馬維甫是一個有著複雜心理的普通人。因為同儕之情,當袁宗春被流彈擊中死亡後,他主動擔起了照顧尋親而來的喜雲母女的重擔。因為他愛表妹洪佩珠,而洪愛的是陳明武,所以他憎惡陳明武,可他並沒有因此為難陳。因為惻隱之心,當看到武昌城內因為被包圍而兵痞橫行、物價飛漲,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時,他決心拯救生靈,馬維甫的內心陷入了掙扎。表妹洪佩珠的死亡成為壓倒馬維甫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道德天平傾向了拯救生命。他親眼看到得勝的北伐軍戰士押著守城軍司令劉玉春遊街。他拿著葉挺特批的免罪條,卻遭到了無情的嘲諷。馬維甫終究因為拯救了自己的良心而損害了人格,如他所想“自己的這一生是何等失敗,作為朋友,與他沙場共同進退的袁宗春戰中受傷,他沒有去救;作為男人,他全身心熱愛的人卻寧可愛一個軟弱無能的書生也不愛他;作為親人,他非但沒有盡心全力保護他心愛的表妹,甚至連為她報仇的辦法都沒有。馬維甫努力做一個忠義兩全的人,現實卻不提供機會,逼迫他走上死亡的道路。城破之時,馬維甫再也找不到生命支撐,只得從城門上一躍而下,結束生命。
羅以南:兒時的生活和個人所遭受的打擊,致使他對人生有一種消極態度,參加北伐也是身不由己。但他本質上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從始至終對攻打武昌城及其意義沒有興趣。所有革命者認為重大的事,在他那裡都不重要。他被動地做所有事,只有救他的同學梁克斯是他唯一主動想要做的。雖然屢救屢敗,但他覺得不能放棄。但最終他也沒有成功。
洪佩珠:洪老爺的女兒,因一心掛念陳明武,留下與管家女傭守家。直到有一天,五個兵痞闖入洪宅作惡,為保貞潔,洪佩珠跳井自殺。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民間書寫
歷史的“武昌城”不知經過多少次的戰爭“洗禮”,戰爭的雙方或“攻”或“守”,失敗與否,勝利與否,歷史雖然有所評判,但在此刻都沒有了實際意義。方方的筆墨用於凸現人們生存本身的現實價值,《武昌城》通過人物的真摯刻畫,對其生存境遇的生存方式來使生存意義得到特殊的呈現。也對殘酷的戰爭與人性的血腥場面不惜筆墨進行了真摯的描繪。
根據民間的觀念,面對戰爭的嚴峻性,任何超越其上的思想意識往往都會顯示其空幻與虛弱,它促使人們重新回到更根本的戰爭現實的探尋之中。這實質上向人們昭示,人性的光芒是永恆的,即使殘酷的戰爭也同樣存在。小說《武昌城》的創作作了立體的觀照,而非平鋪直敘。尤其是深入地挖掘潛在的人性。小說凸顯了不同的兩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小說本身具有的厚重的歷史情節,人物鋪寫正是在特定的北伐戰爭中表現的;第二,小說從關愛個體的生命出發,珍視生命呈現價值它凸顯了方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在《武昌城》中,方方對人物的特寫,著重凸顯了人性的生存欲望,或謀生、或報仇、或為理想……儘管這些人,並不一定了解他們所參加戰爭的真正意義所在:為何奮鬥、為何獻身。但是他們都投身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鬥爭中去了,或成英雄、或成人鬼,這一切都為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方方的《武昌城》不僅為人們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戰爭歷史回憶,更讓人們從另一角度去創作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以純客觀敘述來實錄戰爭中的各種本相與戰後的同一種死亡結局,以及揭示戰爭本身殘酷所在,讓人們進一步去反省戰爭帶來的悲劇現實,直接危害到生存本身的意義。它顯然捨棄了過去那些觀念性的道德標準與情感認同,並非框限在政治意識的範圍,以新的立場,轉而取法民間的普世理念。《武昌城》進一步開拓了民間寫作立場的空間,即處於都市與鄉村民間的生死存亡世界,這種敘事策略調整了人們對於現實的認識,以及相應的導致主體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更替。《武昌城》的文學書寫,之所以贏得了廣泛的客群空間,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方方並沒有重複地在一以貫之的正確歷史的理念支配下去展開武昌之戰的小說敘事模式,而是以另闢蹊徑的先鋒敘事將戰爭置於人類精神成長史中去驗證戰爭帶來的痛苦,體現為貧民精神的人文關懷。

藝術特色

巨觀敘事結構
在巨觀的敘事結構上,作者抓住了真實歷史事件的脈絡。《武昌城》中描寫的北伐軍的節節勝利,對武昌城的圍攻,久攻不下而封城的戰略和長達40天的攻防較量,都可以與相關史料和著作印證。其次,在大的歷史框架中,小說依據回憶錄和口述歷史等歷史文獻還描寫了生動的細節事實:北洋軍為軍事目的對城牆根民房的轟炸和破壞;革命學生被殺害懸頭示眾;北伐軍飛機散發傳單;傳教士的活動;由封城而導致的生活資源匱乏,餓殍遍城,死亡無數等等。正如小說所描繪的,兵臨城下,陰霾籠罩,對於城內居民來說,他們只能在戰亂的恐怖和煎熬下,飽受生活的困頓、死亡的威脅和精神的創傷,默默忍受、苦苦掙扎而苟且偷生。對他們來說,戰爭帶來的不光是烙在我們記憶中的革命與進步的神話,更多的是在兵荒馬亂和生死離亂中體驗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和命運的無常。在具體情節中,這不僅體現在主要人物的遭遇上(陳明武母子失散,喜雲的家破人亡,管家老那、佩珠、吳媽的相繼死亡等)以及其它簡單交代的事件(革命者的活動、年輕女學生受辱瘋癲、老百姓飢不擇食、屍體無人處理等)上,還體現在戰爭的直接參與者軍人身上。比如小說中著力塑造的守城參謀馬維甫形象:作為北洋軍將領,他明知大勢已去,士兵胡作非為,城內居民受難,卻不肯輕易放棄軍人職守;明知表妹另有所愛,卻依然把愛深埋於心;明明愛的是表妹,卻承諾照顧戰友的妻兒,特別是他對情敵陳明武尷尬關係的妥善處理、對陣亡戰友深切懷念以及對時事命運的深沉思索等等。作者通過準確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富有人情味地寫出了他在“反動”軍人和普通人之間的矛盾衝突與精神危機,在歷史風雲和個人命運的漩渦中把這個北洋軍官的個性特徵和生命悲劇刻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敘述策略
在敘述策略上,方方拋開了革命與反動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而採取了類乎羅蘭·巴特所說的“零度寫作”的“中性”敘述方式,客觀而冷靜地講述了戰爭史和戰爭中的人民生活史,也就是說,小說是從不同的民眾的視角和感受來看待戰爭,從而“擺脫了語言秩序中一切束縛”,讓細節事實本身來呈現歷史,甚至對真實的歷史人物“反動軍閥”劉玉春也未作簡單的定論,除了寫了他頑固抵抗以外,也表現了他對部下的關愛、信任和理解等溫情的一面。

出版信息

《武昌城》分上部“攻城篇”與下部“守城篇”,上部最初發表於《鐘山》2006年第6期,後方方創作了“守城篇”,上下兩部合併發表於《人民文學》2011年第3期,並於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收入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春天來到曇華林》
2007年7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3924-7
《方方自選集》
2008年7月
海南出版社
978-7-5443-2545-5
《武昌城》
2011年6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08472-2
《武昌城》
2014年3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09847-7

作品影響

2011年,《武昌城》獲得2011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2012年,方方憑藉《武昌城》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傑出作家獎”。
2012年4月,《武昌城》獲得2011“年度優秀女性文學”獎。
2012年9月,《武昌城》獲得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13年10月,《武昌城》入選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文藝少兒類圖書。

作品評價

方方的《武昌城》不僅僅是讓一個歷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在她的文學想像中,包含著她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認識。她用自己的寫作證明了,文學想像應該而且也能夠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創造出新的空間,作家同時也在這種創造中自覺地承擔起文學的社會使命。方方在《武昌城》中的文學想像之所以偉大,其原因也正在於此。她並沒有簡單地在革命史的脈絡上去想像武昌戰役,而是將革命置於人類精神成長史中去展開想像,她更加關注的是在革命進程中人的精神走向。(《人民日報》評)
在《武昌城》中,方方不採用歷史的黑白二分法,而是注入了多元的探索與思辨。如北伐為順應歷史潮流之舉,北伐軍亦是正義之師,但許多將領士兵未必不對圍城造成的平民傷亡心懷愧疚,因此雖然炮轟可以儘快解決戰事,但顧及城內百姓的安危只能放棄這個辦法。(《北京日報》評)
《武昌城》記錄了武昌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再現了一座浴血重生的武昌城。(《長江日報》評)

作者簡介

方方,本名汪芳,生於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澤,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台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協,專業作家。1976年始發詩歌,大學期間轉寫小說。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成為“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軟埋》《是無等等》,中篇小說《桃花燦爛》《中北路空無一人》《萬箭穿心》《琴斷口》《刀鋒上的螞蟻》《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散文隨筆《到廬山看老別墅》《漢口的滄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上海政府獎、湖北屈原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已出版各類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葡、韓、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武昌城(方方:武昌城)
方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