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方學漸(1539-1615)字達卿,號本庵。安徽
桐城人,明代著名學者。明代中葉
桐城學術的領頭人,
東林黨魁。為諸生祭酒二十餘。領鄉薦,棄去,專事講學。方學漸(
明善先生)是繼何唐之後於
桐城興教倡學的鄉里大師。他終生未仕。為諸生時即與士人結社論文,講論學術。晚年築桐川會館,獻身講學,為
桐城風教的振興和此後人才的湧現作出了一定貢獻。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的創始人。
方學漸,人稱
明善先生,為方家《易》學創始人,著有《易蠡》,方學漸少學有成,但屢試不第,遂一意問學,力主兼容儒釋道三家,崇尚實學,圖以朱學補陽明心學的空幻,聲震於皖江、
東吳。朱彝尊云:"方氏門才之盛,甲於
皖口,
明善先生實濬其源。東南學者,推為幟志焉。為諸生祭酒二十餘年,後專事講學。據《安徽文獻書目》,記錄赴東林講學的《東遊記》外,著有《易蠡》、《桐彝》、《邇訓》、《心學宗》、《性善繹》、《銅川語》等書。因方學漸曾受學於
泰州學派的耿定理,《明儒學案》把他列入《泰州學案》。祖父方諱印,弘治甲寅任
天台縣令,廉潔恬靜。甫一年卒,祀名宦。子
方大鎮(公元一五五八——一六二八年)、孫方孔灱(公元一五九一——一六五五年)、曾孫
方以智(公元一六一一年——一六七一年),都是當時有學問的名士兼官吏,也是直接間接參加
東林黨的人物。明代中葉
桐城學術大興人才迭起。先有何唐、童自澄、方學漸等結社講學,繼有
方以智、
錢澄之等著名學者興辦學館,傳播各種學說,講述各種文論。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方學漸幼讀經史,十歲能文。12歲喪父,將“立品、讀書、擇友”作為自己座右銘,勤勉奮發,學識過人。漢陽張甑山為
桐城教諭,十分器重方學漸,曾向主試官推薦,對此,方學漸不以為然。及至應試,避而不就,並說:“因人詭遇,吾不為也。”後與鄒東郭、
呂新吾、馮少墟、顧涇陽、
高景逸等名士交遊,學識益進,以布衣主文壇講席二十餘年,他的講學活動遐邇聞名,不但在皖江一帶到處傳揚,而且遠揚
東吳,博得
東林黨的好評。
東林黨人請他到“
東林書院”講“身心性命之學”。
高攀龍尤其推崇他,把他與東林盟主
顧憲成並稱。晚年於
桐城建“桐川會館”,邀教渝張甑山、桐城學者何唐為主講,開桐城設館講學之先河。弟子數百人頂禮受教,其中有後來成為
方以智老師的
王宣。
黃宗羲說他:“少而嗜學,長而
彌敦,老而不懈”。
四方講學
方學漸曾出遊各地,四方講學。著有《會言》、《東遊》、《北游》、《南遊》等書。出遊講學時,每逢地方官員迎送,必事先派人謝絕。他淡泊守志,喜善規惡,崇尚禮儀,所著《祠規》、《飲酢詩歌》記述了當時族祭、婚嫁、吊慶應遵循的禮俗。對家鄉建廟宇、修橋樑、辦塾學、修家譜都盡力資助,熱情參與。還捐資置義山於縣城外西山之麓,用以埋葬無主屍骨。年75卒,學者私謚
明善先生。遺著主要有《易蠡》10卷,《孝經繹》1卷,《心學宗》4卷,《桐彝>>3卷、續2卷,《爾訓》20卷,《崇本堂稿》22卷、續2卷,《別稿》4卷。
學術主張
方學漸早年師事
耿定向,就學譜論他屬於王門左派,故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將他列入“泰州學案”。可他偏偏不贊成
王畿的“四無說”,斥責“《天泉證道記》為傅會”。企圖恢復正統
王學。但是,他治學以“崇實”為主旨,強調“理是實理,事是實事”,堅持“究良知而歸實”的學術價值取向。在這個取向的指導下,他實際上借“濂洛之教”來救
王學末流的空疏之弊,其結果卻同他的主觀願望相反,以折中程朱陸王為歸宿,真正地背叛了王學的立場。正因為方學漸的哲學是調和“
心學”和“理學”的產物,故它絕不是“道學”的簡單翻版,而是有著獨特的內容。他的哲學重點在於論述“心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他的基本觀點是認為“心體至善”、“性定是善”。但當他論證“心體至善”的道理時,所依據的理論則是“生理”說。他說:“陰陽、剛柔、仁義,皆生理也,雖不能無殺而殺,亦所以生之也,此可以識性善之原矣”,認為從“生理”的本質在於生物成物(即使不得不滅物,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生物成物)就能了解“心性”何以至善。因為“生理”既然“生生毫無殺機”,是至善的,那么得“生理”以成的人性,就不能不是至善的。方學漸還認為,“欲”同“性”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既然“性”源於“理”,那么“欲”也就與“理“相關。他說:“赤子初生,口欲食,眼欲視,體欲安,意欲適,四者所謂感物而動,性之欲乎!而理在其中,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這是將“感物而動”之欲說成即“性”之“欲”,認為這種基於“性”而發的“欲”,根因於“理”;“理”是“天理”,則“欲”也就是“天性”。這是對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說教的批判。
家庭情況
方學漸生有三子,長子
方大鎮,萬曆進士,任浙江巡按、
大理寺丞、左少卿等高官。次子
方大鉉歷任京官戶部主事。三子方大欽。孫子
方孔炤,崇禎年間任湖廣巡撫。曾孫
方以智,崇禎進士,
翰林院編修,定王講官,永曆朝拜為內閣大學士。故有“一門五理學,三代六中書”之美譽。
學術著作
方學漸逝世時七十五歲。一生著書二十多種,多已佚失,今尚存數種:《桐彝》、《邇訓》、《庸言》、《心學宗》、《性善繹》、《
東遊記》。另外,其易學著作《易蠡》的部分材料,保存於方孔的《周易時論》;《
桐城方氏詩輯》、《桂林桐城方氏家譜》及郡、縣方誌內,還散見有他的詩文。佚著有據可供稽考的目錄為:《桐川語》、《北遊記》、《南遊記》、《七解》、《二解》、《一言》、《百八銘》、《崇本堂稿》、《孝經繹》、《先正編》、《詩讀》、《桐川語錄》、《崇實會記》、《連理堂集》、《會言》、《桐川會言》、《歸去吟》、《十九章》、《崇本堂別稿》。上列這十九著作,除了幾種可能相同外,絕大多數不可能異名同實,它們的佚失,是很可惜的事。
人物成就
著有《會言》、《東遊》、《北游》、《南遊》、《祠規》、《飲酢詩歌》等書。遺著主要有《易蠡》10卷,《孝經繹》1卷,《心學宗》4卷,《桐彝》3卷、續2卷,《爾訓》20卷,《崇本堂稿》22卷、續2卷,《別稿》4卷。
方學漸死後,明萬曆皇帝敕封為文林郎,江西道監察御史。門人學者私謚為“
明善先生”。方學漸主講性善之旨,經世之道,抨擊那些空幻虛偽的學說。這是繼何唐歸里講學之後,又一個大學者對桑梓文化教育事業的開拓和貢獻。其畢生推理學振風教,重禮義傳家,為方氏的興旺作出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